黃佳
摘要:據近幾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齡化嚴重,因為國內新生兒數量減少,但中年人在不停的老去,這就導致整體老年人占比增多。而同時因為新生兒減少,那相應沒有兒女的群體就會增多,再加上因為早些年的婚姻狀況導致存在許多單身群體,而隨著時間推移最終形成一批孤寡老人。而這些老人作為一類特殊的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長年孤獨,很容易產生多種心理問題,非常需要當地社區政府等的關注和引導。
關鍵詞:孤寡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因素探究
【正文】孤寡老人是當今社會一個人數很多的群體,他們無兒無女、一身孤獨。因為和其他大多數人有很大不同人生經歷的他們同樣和擁有不一樣的心理狀況。在這些老人當中,他們大多有深深地孤獨感,沒有真正擁有過親情的溫暖。所以社區應該主動承擔責任,照顧本社區的孤寡老人,讓他們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幸福度過余生。本文就將從孤獨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以及影響孤獨老人心理健康因素探究等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孤寡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1.1心理存在較大的落差感
部分孤寡老人在社區生活時,身旁缺少伴侶的陪伴,沒有子女的需要,老人認為自身失去了價值,心里自然而然會產生強烈的落差。在工作方面,社區中大多數老人在原來的工作崗位為干部、職工等,如今退休或因身體原因停職,致使老人難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缺少往日的忙碌,如今只能平平淡淡的度過每一天,和以前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家庭方面,老人進入社區生活以后,部分老人和子女之間的交流溝通減少,子女對老人的需求減少,在很多方面子女不再需要老人的幫助。不管是生活、工作還是家庭方面,對于孤寡老人的需求量日益減少,讓部分孤寡老人的生活由之前的忙忙碌碌轉變為現在的枯燥乏味。致使孤寡老人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認為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沒有任何價值,容易導致老人頹廢,對往后的生活缺乏追求。大多數孤寡老人面對衰老時,不僅身體出現了衰老的現象,行動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各方面呈現出來的變化導致孤寡老人心理出現健康問題。
1.2易產生孤獨感
就現在來說,社區孤寡老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感。老人身旁沒有伴侶的陪伴,而老人和子女之間存在代溝,老年人和當代年輕人之間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教育理念,消費觀念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分歧,而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各種分歧導致孤寡老人和子女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孤寡老人和子女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老人得不到安慰也沒有傾訴對象,自然就會產生孤獨感。部分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老人和他們的溝通交流只能通過通訊設備,在通話的短時間內并不足以表達老人全部的想法,老人缺少和子女的溝通導致孤獨感增強。不少孤寡老人在進入老年期后,日常生活主要以吃飯,睡覺,遛彎為主,沒有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娛樂活動。孤寡老人整日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空間內,缺乏和外界交流,人際交往能力變差,就會導致孤獨感。部分孤寡老人身體出現病痛,就會引起心理發生變化,脾氣易急易燥。孤寡老人就會變得性格較為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1.3容易懷舊
大多孤寡老人都是孤身一人居住生活,當進入社區生活時,老人居住環境發生改變,屋內陳設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相處的人發生了改變,這些突如其來的改變,可能一時間讓老人不能適應,這時就會容易產生懷舊心理,懷念以前的生活環境及環境內的人與物。孤寡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思維能力會隨之下降。因此孤寡老人更容易回憶以前的崢嶸歲月,對于當前的事情容易遺忘。孤寡老人獨自生活,難免回憶,懷念以前的時光,適當懷念可以幫助老人心理健康,但如果過度懷念,就會導致孤寡老人“固步自封”,一直停留在以前的生活中,無法走出來,無法開始新生活。研究表明,孤寡老人過度懷舊,會導致心理方面暴躁,易怒,不安等情緒,從而引發身體問題例如:老年癡呆,老年抑郁等疾病。在孤寡老人社區中,相關人員應該正確引導孤寡老人,開啟新生活,迎接明天,而不是停留在過去。孤寡老人社區不能只是關注身體健康還要保證孤寡老人的心理問題。
二、影響孤寡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分析
2.1生理機能的衰退
對于老年人來說,相較于之前,他們身體的各個方面的機能都會有所下降。由于老年人腦細胞的萎縮和減少,對記憶有明顯的影響。老年人記憶的喪失給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此外,對于老人來說,由于各種感官能力的下降,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會有所變化,偶爾還會對客觀事物感知不準確,甚至還會形成幻覺。老年人對事物感知的知覺性下降引起的精神錯亂會使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況且老人還是孤寡老人這些困難便會更加明顯,根據這些特點,護理人員應該更加注意老年人的各方面生活條件,比如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要以簡單、舒適、為主,還要經常陪伴老人,給予他們心靈的慰藉,只有這樣,老年人才能在自身感知能力下降的基礎之上,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對生活保有更多的期望,不會對自己的現狀有過多的失望。
2.2退休帶來的落差感
對于老年人來說在他們退休之前,他們是將事業與工作擺放在第一位的,然后兼顧家庭,自己在工作崗位上風雨兼程幾十年,如果突然退休就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落差。在他們退休之后,在老年人心理作用的驅使下就會自覺改變自己社會角色的定位,退休之前他們主要是社會角色,為社會做貢獻的中堅力量,而退休之后他們只能在家安享晚年,現階段的角色主要是以家庭為主,況且孤寡老人退休在家也是無人陪伴,更是度日如年。角色之間的過快轉換,會讓老年人難以適應,難免給自己造成傷感,落寞,孤寂的情感狀況。而這種退休帶來的落差感在領導干部的身上,會體現的更加明顯。比如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老人在他們退休之后就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在家庭生活的過程當中由于缺少家人的陪伴,他們會變得更加多疑敏感,也會變得比較冷漠,不樂于與其他人接觸,他們可能還會出現這樣一種心理比如自己退休就沒臉在面見家人與親戚,甚至一些老人出現精神反常的現象。針對此種狀況,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對老人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每天獲得快樂,與他們積極互動,這樣才會使孤寡老人獲得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他們才會知道有人是真心地關切他們,才會在療養院安心療養,才會對生活更加充滿信心與希望。
2.3缺乏樂觀心態
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在年輕的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情比較多,可能經歷過戰亂與社會動亂,所以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難免會對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得謹慎又小心,而精神高度緊張就會導致缺乏樂觀的心態,比如在老年的階段他們可能會為住房問題社會交通問題,養老問題感到而擔憂,對于孤寡老人來說,沒有家人的陪伴,他們每日都會感到孤獨與落寞。對于一些敏感又多疑的孤寡老人,他們可能會因為長期沒有人陪伴,無所事事,所以每天為這些事情感到擔憂,感到提心吊膽,不僅如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為許多事情而煩惱也包括周圍的人和事,長此以往,這些孤寡老人便會缺乏樂觀的心態,因此他們也不會將時間與精力放在娛樂上來安享晚年。針對這種情況,養老護理員應該每天對老人進行實時的關心,照顧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走出生活陰影,獲得積極樂觀的心態。
【結束語】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及心理狀況也在逐漸引起社會重視,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引導,讓他們也能跟隨多數人的腳步生活的更加幸福。社會服務中心可以從孤寡老人的節假日生活入手,組織開展有趣的節日活動,讓他們感受到“親情”和社會的溫暖;針對擁有心理問題的老人應悉心引導溝通,讓他們重新在內心生出陽光和希望。
【參考文獻】
[1]葛慶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探究[J].心理月刊,2019,14(13):53.
[2]楊玲娜,張先庚,王紅艷,梁小利,付夢雪,李燕.養老機構獨居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02):180-18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