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蓮
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教授趙白生表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關注難民問題的古爾納,令人非常意外。“在非洲文壇,古爾納并非一個顯山露水的作家。”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1948 年出生于東非國家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現年73歲。
20 世紀60 年代末,有著阿拉伯血統的古爾納被迫逃離剛剛成立的坦桑尼亞共和國,以難民身份抵達英國。此后,古爾納定居英國,并在21歲時開始寫作。直到1984 年,古爾納才再次回到桑給巴爾,在他父親去世之前不久見到了他。退休前,古爾納是英國肯特大學英語文學和后殖民文學教授。古爾納迄今已發表了十部長篇小說和多篇短篇小說,其中難民問題貫穿著他的作品。
諾貝爾獎官網介紹稱,古爾納在處理難民問題時,聚焦于難民的身份和自我認知。他作品中的人物總是處于不同的文化和大陸之間,處在過去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之間,面臨著一個幾乎永遠無法解決的安全問題。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還指出,古爾納對真相的執著、對簡單化的厭惡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擺脫了刻板、定型化的描述,讓讀者看到了不了解的、有著多元文化的東非。在他的文學世界里,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記憶、名字、身份。他筆下的角色總是有一種由知識熱情驅動的無休止的探索精神。
據CNN 報道,在新冠疫情持續導致歐洲難民危機加劇的背景下,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將今年的獎項頒給了聚焦難民、移民問題的作家。但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稱,歐洲、地中海的難民問題沒有影響到今年的獎項,因為“避難、移民問題已存在非常長的時間”。
趙白生稱,“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頒獎詞直接體現了古爾納的特點,他洞悉殖民主義的影響和難民的命運,態度決絕,慈悲為懷”。
古爾納最著名的小說是《天堂》(1994),它同時入圍了布克獎和惠特布萊德獎。這部作品講述的是20 世紀初一個坦桑尼亞男孩的故事,是一個關于成長、關于悲傷的愛情的故事,其中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信仰體系發生了強烈的碰撞。
2001 年的作品《海邊》入圍了布克獎和《洛杉磯時報》圖書獎。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20 世紀末一名從桑給巴爾到英國尋求政治避難的中年人,講述了他面對種族歧視、不公正的對待時的故事。2005 年的《遺棄》曾入圍英聯邦作家獎,講述了幾代人跨越種族與文化壁壘的愛情悲劇。古爾納最新的一部作品是發表于2020 年的Afterlives。這部作品和《天堂》一樣,背景是20 世紀初,即1919 年德國對東非結束殖民統治前的一段時間。Afterlives 想要表達的是,如果種族主義等統治意識形態要求屈服和犧牲,個人毫無還手之力。
趙白生指出,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關注身份問題,特別是流離失所的難民身份問題。他認為,這屆評委非常注重“新經典性”,而“新經典性”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凸顯跨文化性,古爾納的作品在這方面獨擅勝場,這可能是他最終獲獎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