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杰
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反轉后才知道,血由化妝品偽造;清華學姐稱被學弟性騷擾,原來是書包誤碰……網友常常還不太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等到好像快明白了,啪,事情又反轉了。
為啥反轉時常有,近來特別多?因為當下互聯網環境已經從“事實勝于雄辯”變成“雄辯勝于事實”。熱點一出,往往會成為最能挑動大眾情緒的話題,當事人哭天抹淚,有圖“有真相”,未知的那部分已經被一些網友的想象補齊了,心中熊熊怒火,不知道這火星子會濺到哪里去。情緒成為目前一些媒介分享行為的中心機制,碎片化信息與刻板成見結合,很容易炮制一出出烏龍。
2017 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提出“真相衰退”的概念,人們的解讀、立場、觀點、謠言、偏見越來越多地成為主要信息來源,而事實在輿論場中扮演的角色越發邊緣。漢斯·羅斯林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顧問。他通過大量調研發現,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總是出現偏差。原因在于:人們傾向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定式;人們總是刻舟求劍地基于現有經驗推論,忽視外部環境變化;人們傾向于對于問題的原因找到一個簡單的解釋,忽略社會問題的復雜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思考的自由,而不是別人的擴音器。未知全貌,不予評論,不是叫人放下監督的權利,而是讓每一次發聲都更嚴謹和擲地有聲。表態在很多時候確實推進了真相的查清、事實的呈現。只是若反轉太多,以后贏得公眾注意力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因為每一次驚悚的反轉,都是對輿論生態和公信力的破壞,最終也將由我們自己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