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瑞華
我已離開校園多年,但仍時常想起校園生活,想起我寫作的引路人廖濤老師。
廖老師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雖然那時還是個20多歲的帥小伙,但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為了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他在班里成立了文學社,常布置一些“稀奇古怪”的作文題,比如《排骨·菜湯·考試》《秤桿·手術(shù)刀·獨木橋》等,要我們當堂完成。
我是從農(nóng)村初中考入縣一中的,處處流露出鄉(xiāng)下孩子的“土勁”,在一群城里同學面前顯得格格不入。自卑像野草占滿了我的心田,一直名列前茅的語文成績也出現(xiàn)了退步。廖老師知道后把我叫去,語重心長地說:“瑞華,不妨多交些朋友,周末去書店看看書,你就會覺得學習越來越有滋味,成績也會提高了。”
在廖老師的耐心教誨下,我漸漸喜歡上了閱讀、寫作,訂閱了《讀者》等刊物。為了讓文筆更優(yōu)美生動,我常常把一些名言警句抄在筆記本上,以便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
看多了別人的故事,我躍躍欲試,便試著給刊物投稿。一次,我在雜志上看到一篇題為《我就是我》的文章,于是“依樣畫葫蘆”寫了一篇《我還是我》。我“洋洋得意”地在文章開頭寫道:“記憶是個冰冷的女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寫好后,我請廖老師幫忙點評。廖老師笑著對我說:“瑞華呀,引用名人名言固然沒錯,但是不能生搬硬套、為引用而引用呀!一定要用得恰到好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接著,他耐心地指導我修改。雖然那篇文章后來沒有被雜志采用,但給了我堅持寫作的信心和繼續(xù)投稿的勇氣。
步入社會后,我常年在異鄉(xiāng)打拼,很多年沒有回過母校,也漸漸和廖老師失去了聯(lián)系。2012年,我從同學處打聽到他的聯(lián)系方式,得知他還在母校教書,并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廖老師在短信中對我說:“瑞華,謝謝你還記得我,那么多年過去了,還未忘師生之情。知你在外宏圖大展,老師很高興,也很自豪,歡迎回家時蒞臨母校。”看完,我的眼眶濕潤了。
那年暑假,我趁回老家之機前去拜訪他。想不到時隔多年,他還能一眼認出我。廖老師熱情地邀請我去他家做客,我們挨著坐在沙發(fā)上談起當年,談文學和寫作。我坦言由于俗事纏身,已經(jīng)輟筆好多年了。廖老師用充滿期盼的眼神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瑞華,要在紛擾的塵世中堅持寫作確實不容易,但我希望你能一直寫下去,因為你很善良、有才華,堅持就一定會有所成就!”我微笑著點了點頭,心里暗暗發(fā)誓:雖然文學的道路布滿荊棘,但我一定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不忘初心,也不負恩師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