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學者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了名著的六條標準:讀者最多、通俗易懂、永遠不落后時代、雋永耐讀、最有影響力、探索人類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名著是具有較高水準、藝術價值且經得起時代檢驗與考驗的優秀著作。名著的魅力取決于作者嘔心瀝血地精心構思,傾力撰寫。馬克思寫《資本論》,從1843 年到1883 年去世歷時40 年,查閱有關書刊達1500 余種,僅1850 年到1851 年兩年間就做筆記18 本。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為塑造瑪絲洛娃這一藝術形象,將《復活》反復修改了20 次。明代李時珍為著《本草綱目》,遍訪名醫宿儒,廣搜民間驗方,參考古代文獻800余種,歷時27 年,三易其稿,凝聚了作者的生命價值。當然,也有些名著成書時間很短,如郭沫若的劇本《蔡文姬》只用了一個星期,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只用了三天三夜等,這些從時間上看似“急就篇”的作品,卻是作者長期治學、厚積薄發的結晶。
一般來講,名著面向的是人民大眾,探訪的是人類普遍關心的問題,所以從科學門類上看,它們大都集中在人文學科這些領域。雖然也有面向專家學者的名著,但它們的數量畢竟敵不過面向大眾者。有些本來是面向專家學者的名著,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知識的普及,也成了大眾的讀物。也有許多學科的名著,特別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名著,它的影響力一般僅局限于它那個學科,學科領域之外的讀者一般不會關心它。
一些名著在問世之初,不一定立即成為暢銷書,但它們卻會成為永遠的暢銷書,而且突破國界,翻譯成其他語言,成為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據30 年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1979—1985 年間55 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的翻譯作品中,馬列著作406 版次,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復活》144 版次,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78 版次,雨果的《悲慘世界》41 版次,《紅樓夢》等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也以不同版次在世界廣為流傳。
名著是不朽的經典。朱自清說,“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經典名著是在千百年的沖刷中仍然屹立在書海中的航標,也是百年人生途中永遠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