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太平天國“總理朝政”的干王,以往對洪仁玕的研究主要放在革命史框架下,這當然是對的。但也由此遮蓋了他的另一形象。有學者把他認作“口岸知識分子”先驅之一,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金田起義后,洪仁玕為避開清廷追捕,躲入粵港邊界附近的傳教點,后又定居香港,如饑似渴地吸收科學技術知識,了解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與民情。
1859—1864 年洪仁玕在太平天國任職,其成績乏善可陳,并不是洪仁玕缺乏才干,而是他沒有參加金田起義的履歷,這個致命缺陷使他難被重用。1860 年《天津條約》簽訂以后,清政府給西方許諾了許多通商利益,列強不再對太平天國有所期待,外交失敗反過來削弱了洪仁玕的威望,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洪仁玕抵達天京后出版的《資政新篇》,歷來為學者所樂道,以往有人甚至把這一著作看作太平天國后期政綱,有點言過其實。這本著作實際并不為太平天國上下所采納。
盡管如此,《資政新篇》體現了洪仁玕吸收新知識積極進取的態度,例如“興銀行”、設保險公司這些建議,尤其顯示出其遠見。晚清洋務運動、維新思潮的許多建議,大體都沒有超出洪仁玕思考的范圍。洪仁玕甚至對日本維新事業也作了準確預言:“日本邦近與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項技藝以為法則,將來亦必出于巧焉。”
像洪仁玕、容閎、鄭觀應、孫中山這樣人物的共同特點是:不對科舉抱有期待,虛懷若谷地追求新知,希望用新知識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