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衛如 張 涵
1942年3月初,新四軍2師5旅14團在團長宋文、政委胡偉帶領下進駐淮泗抗日根據地,同淮泗人民一起抗日。
3月下旬,該團獲悉日軍強征民船,準備從淮陰向宿遷裝運糧食、棉花等戰略物資,決定對敵予以痛擊,挫敗其囂張氣焰。
選準伏擊地點最為關鍵。為此,宋文團長帶著排以上干部十余人沿著運河大堤,反復實地察看。經過比較,大家一致認為選在三岔河段最為有利:一方面這里河道狹窄、近岸土圩高筑,利于阻擊防守;另一方面此地離敵人老巢淮陰約50公里,日軍難以有效組織增援。伏擊地點確定后,宋文迅即聯絡地方黨組織,爭取民兵和干部群眾支持,并在伏擊區內的運河航道打下兩道梅花樁,設置了隱障,靜待日軍到來。
4月11日夜,14團1營和2營輕裝急行,按計劃進入伏擊區;3營留一個連埋伏在運河北岸,阻擊可能由淮陰趕來的援兵。
4月12日上午10時左右,日軍140余人、偽軍200余人用汽艇拖著17只民船,從淮陰碼頭沿運河護送糧棉物資駛往宿遷。到三岔時,由于被梅花樁所阻,日軍命令偽軍下河拔樁,清除障礙;另一部分日軍則離開運河大堤,大搖大擺到運河南岸附近村莊搶劫。瞅準這一有利戰機,團指揮所一聲令下——打!早已埋伏在運河兩岸的我軍迅即開火。一時間,運河南岸槍聲四起,子彈呼嘯而出,掃射拔樁的偽軍;北岸的一個連也相機投入戰斗。頓時,運河內及堤岸上的敵人死傷爬逃。埋伏在麥田里、樹叢中的新四軍戰士也迅速出擊,對進村搶劫的敵人分割包圍,狠打猛揍。在我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下,日偽軍暈頭轉向,只能潰退到運河南堤上的高莊附近,憑借村舍和臨時構筑的工事,與我軍對峙。
下午3時左右,敵人發起了第四次猛烈沖鋒,妄圖尋找突破點打開缺口。我軍憑借熟悉地形與戰術優勢,在子彈打光的情形下,用大刀粉碎了日軍的企圖。
到太陽下山,日偽軍一片驚慌,強渡運河,妄圖從北岸撤逃。早已待命的3營指戰員立即迎頭痛擊,日軍死傷無數,僅剩100余人退回高莊,固守待援。6時許,淮陰急調日偽軍200余人增援。宋文決定在敵援兵趕到前殲滅殘敵,遂將6連(團預備隊)投入戰斗。晚7時,約四個連兵力從三個方向突入高莊,將依托民房抵抗的偽軍30余人殲滅。日軍氣急敗壞,竟施放毒氣,仍沒有打開缺口。13日拂曉,日援軍趕到高莊時,只能望河興嘆,將被擊斃的偽軍尸體拋入運河,帶著七八十名殘兵敗將和50多具日軍尸體,狼狽逃回淮陰。
三岔伏擊戰共斃傷日偽軍近200人,給橫行無忌的日軍以沉重打擊,也讓國民黨地方殘余勢力從此銷聲匿跡。此后,淮泗縣抗日根據地得以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