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宇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政治任務。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以下簡稱《建議》)是綱領性文獻和行動指南。我在學習中有幾點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建議》對我國發展環境作了全面論述。“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兩個“仍然”是基于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的判斷。這種科學分析,建立在對國際國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深刻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
從國際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在國際力量對比上,盡管西方強東方弱的局勢未有根本改變,但西方降東方升是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原本是西方主要是美國當推手的,現在它不愿承擔責任而且加以阻撓,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掀起一股逆流。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我國主張推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性方向發展。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總體說來朝著有利于和平與發展方向發展變化。所以,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而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我們看形勢首先要看到這一主流。主流是由東西方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決定的。因此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世界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上有比較集中的反映。當前世界上最大的亂源在美國。美國公開宣稱中國是它們主要競爭對手,特朗普政府對我國在涉港、涉臺、涉疆、涉藏、南海、經濟、科技、人權等方面進行打壓。我們始終代表和平正義,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秉持不沖突、不對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贏和協調、合作、穩定等精神,對其進行適當而有力反制,對他們毫無底線的“抹黑”予以及時而有力駁斥,開展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流行適時倡導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最近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提出發揚“上海精神”,構建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多年來,我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團結大多數,打擊極少數反華勢力和危害國家安全勢力,維護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同時我們也看到,國際問題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們要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從國內看,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發展方面,區域、領域、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存在。在需要方面,從“有沒有”轉化為“好不好”。許多問題過去意識不到或不突出現在顯露出來了。例如,飲食綠色安全健康、衣著質好美觀大方、多層住房電梯安裝、小區停車設施建設、城鄉垃圾分類處理、生活污水排放以及養老、社保、教育、衛生、安全和社會治理等都有許多問題凸顯。這些情況表明,我國發展空間和要求很大很高。上海有些同志在議論國內主要矛盾如何解決時,用了一句方言“有得弄來”,這不是消極的嘲諷,而是說明,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要做的事情多且廣,而且質量要求高,要一件一件做好。
綜合國際國內形勢而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建議》在分析了形勢環境后,對2035年發展目標作了“展望”,都是圍繞解決主要矛盾和十九大戰略安排,用分號表示提出九個方面。其中第一方面,明確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入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第四方面明確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這里講的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等前面沒有“基本”兩字,就是要建成。在學習中有同志說,“五年、十五年,一晃就過去了,要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要加油干吶!”是的,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須要加油干。我們必須緊扣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強調社會主義是定語,做好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工作。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踐行的。
第一個“新”是新發展階段,即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近代以來人們夢想現代化,我們黨百年來也是為現代化和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的。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工業、農業、交通、國防現代化。毛澤東也很重視先進水平的建設,警示我們不搞好要被“開除球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統稱建設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四個現代化”。經過“總體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30年。”根據十九大戰略安排,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建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部署,明確2035年遠景目標,通過“十四五”規劃制定和實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習近平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新發展階段要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上。國內主要矛盾比較集中地表現在質量方面,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但不是不要量的發展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編制規劃《綱要》時可以“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高質量發展還涉及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實行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還要加快推進制度規則標準等制度型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許多重要特征:一是人口規模巨大。我國有14億人口,實現現代化,這個人口規模超過現有西方現代化各國人口數量的總和。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到2035年目標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十四五”期間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三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在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程度。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建議》第十部分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這與西方各國靠戰爭、侵略掠奪殖民地完全不同,我們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第二個“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即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從歷史看,新中國建立以來,有一段時期基本上是國內循環,進出口總額很少。改革開放以來,有一段時期實行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必須把發展立足點主要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萬美元以上,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市場增長空間很大,發展要立足國內可以化險為夷。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樣也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所以,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適應國內大市場發展的需要,也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需要。
就是統籌發展和安全,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建議》充分體現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不僅在指導方針上予以明確,還在第十三部分對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部署,要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同時,對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等分別作出具體規定。所有這些論述和規定,都要在制定規劃《綱要》后得到實施。這與以往計劃和規劃相比,是有新的重大意義的。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強調:“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十八大以來,我們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特別是抗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證明上文的兩個“有”是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一切艱難險阻的根本保證和根本原因。在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們就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奪取更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