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不就是拔牙嗎,為什么還要查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到底是什么?看個牙而已,至于嗎?”在口腔門診,很多看似簡單的小治療,其實也是外科手術,出血在所難免。
凝血功能是指使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轉為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一種能力,實質上就是血漿中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的功能,是人體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環節。人體內的凝血系統是否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關乎傷口的愈合情況,所以醫生需要通過術前凝血常規檢查來了解患者的止血、凝血功能。
如果凝血功能指標出現異常,不但不能進行口腔治療,醫生還要建議患者到綜合醫院做進一步的血液檢查。
凝血常規篩查的主要指標有以下這幾項: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定量、凝血酶時間。
如果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超過正常對照3秒,提示可能有肝臟實質性損傷、維生素K不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時間縮短提示血液很可能處于高凝狀態或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腦血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10秒以上,可見于血友病,血液循環中出現狼瘡抗凝物、肝素樣物質等;時間縮短則提示血液屬高凝狀態或身體有血栓性疾病。
纖維蛋白原定量主要反映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重癥肝硬化、先天性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等疾病可以使纖維蛋白原減少。反之,在嚴重組織損傷及惡性腫瘤等情況下會有纖維蛋白原增高。
凝血酶時間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的時間。如果延長3秒以上,可能提示有肝病、肝素樣抗凝物質增多、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如果低于標準值一般視為沒有臨床意義。
凝血功能檢查的各項指標均反映人體一旦發生出血后,自行止血功能是否正常。所以,不能忽視凝血功能檢查。此外,看牙時,可能還會遇到醫生開具血常規、生化常規等一些檢查單。這些檢查對了解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需要做哪些檢查也是因人而異、因治療而異。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才能更好地制訂針對牙疾的治療方案,畢竟防患于未然總好過出了問題再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