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維變得如此精微的時候,民族就開始有活力了
我很高興參與《南方周末》舉辦的“閱讀新火種”活動。我把今天討論的題目定為:我們為什么要學習語文?
語言使人成為人
“語文”這個詞,大家知道從哪里來嗎?如果我沒有記錯,它應該是葉圣陶先生在1949年提出來的。坦率地說,對中國現代化進程起作用最大的科目就是語文和數學,改革開放之后加上外語,即語、數、外。這三個科目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科?我認為是語文。因為語文學不好,你也學不好數學和英文。
學語文有多重要?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里,只有人會使用語文,就是會聽會讀會說會寫,還會翻譯。人掌握語言用來交流,不僅是簡單的交流,還會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動物是沒有文字的,甚至不可能結繩記事。簡單地說,語文使人成為人,成為文明的傳承者。語文就是這么重要。
語言的變化就是人類文明的變化。在中國,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就代表著中國不同的分期,代表著古老中國到現代中國的變化,代表著中國人的視野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進入了白話文時期之后,這種變化仍然在持續,只是我們平時很難感覺到罷了。我經常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語言的變化,如何代表著我們的思維的變化。比如,在1979年,有個詩人寫了一句詩:“我離你很近,但是我離你很遠;我離你很遠,但是我離你很近?!碑敃r,很多詩歌批評家都說看不懂。我離你很近就是很近,離你很遠就是很遠,怎么說成離你很近叫很遠,離你很遠叫很近?太朦朧了,令人氣憤的朦朧。所以,這種詩被稱為朦朧詩。“朦朧詩”其實是一個否定性說法。
但僅僅過了40年,現在的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當他們給女同學寫信、遞條子的時候,只要上面寫著“我離你很近,其實離你很遠;我離你很遠,其實離你很近”,沒有一個人看不懂的,那個女同學馬上就會高興或者不高興。四十年前連詩歌批評家都不懂的話,現在我們的孩子都懂了。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僅僅經過四十年,我們民族的語言已經豐富到可以去表達一些非常微妙、非常精微、充滿悖論、互相否定的含義了。瞧,連我們的小學生都掌握了。我們帶著這樣的思維方式,去從事任何科學研究都可以做得很好?,F在,走在大街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廣告詞,放在四十年前就是最朦朧的詩句。也就是說,這種語言已經日?;?。海子的詩句,里面的象征、隱喻,微言大義,現在我們的廣告詞中隨便引用,客戶都能看懂。
我們的語言再次充滿了活力。這種貢獻,這種對民族思維方式的影響是從哪里來?它來自作家和詩人。當然,這個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需要拉開一個時間段,你才能看清楚。從這個意義上,作家和詩人看上去好像沒有用處,其實用處是很大的。
我們都知道,語言就是思維,我們的語言文字就是我們民族的思維方式。當我們的思維變得如此精微的時候,這個民族就開始有活力了,能夠成為一個成熟的有活力的民族。
文學是在最普通的人身上看到美
每當學校希望我們跟老師、學生聊天的時候,我都非常忐忑不安。我是搞寫作的,但我卻不習慣在眾人面前談論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今天面對的是中學生,可以是個例外。剛才主持人提到了我的長篇小說《應物兄》,我就順便拿《應物兄》作為例子來講。
變化,總是伴隨著爭議。任何變化,都意味著突破常規,要突破各種各樣的規范。突破就意味著創造的可能。作家寫作,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打破常規,不是為了破壞。作家寫作,是為了打破常規之后,建立一個新的規范。用一個術語來說,就是解構是為了建構。有意思的是,這么說吧,因為你寫的小說,是記敘文,你得把一件事情講清楚,讓別人明白,所以,你得悄悄的,小心翼翼的,使用人們比較熟悉的規范去突破那個規范。
我想起了一個詩人的話:“沙漠中的駱駝,以被沙漠淹沒的方式通過沙漠?!蔽也恢牢艺f清楚沒有。再打個比方,你雖然大量地吃了某種蔬菜,但你用那種蔬菜填飽肚子,其實是為了減肥。這里顯然有個前提,就是你首先得熟悉原來的規范,能夠熟練地使用那種規范。你得先吃胖,才能減肥。你必須先有好的營養,才能減肥,才有可能練出你想要的腹肌。你得先作繭自縛,才能化蝶,才能吐絲。
而我們中學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首先去學習和掌握那些基本的規范。你得先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技巧,以后才有可能去突破那些技巧,創造出新的技巧。先要學會走路,先要長到成人那樣的身高,然后再考慮爬到成人的肩膀上。如果你還是孩子,還不會走,你就是被別人舉到肩膀上,你也只是撒嬌。不是有首歌嗎,“我在你面前撒撒嬌,你就把我舉高高。”把你舉高高,并不說明你自己就那么高了。因此,寫作跟中學語文教育之間關系很密切。中學語文教育就是教你學會各種規范,教你成長。先長到與別人那樣高再說。
我跟中學老師相處,總覺得中學老師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在我看來他們比很多大學老師的知識還要豐富、齊備。但每次與他們聊天的時候,我又覺得不知從何說起。但愿我的一些說法,沒有大錯。
今天我可以非常明確地講,各位同學先把語文學好。你上大學從不從事寫作,那是另外一回事。你把語文學好,其他各科都可以學得好,這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最重要是只有語文學好了,這個人才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非常完備、完善的人。為什么?文學或者語言一直都是與人為善的。當然,有的作家人品可能比較低劣,也有的作家人品非常高尚。但即便是那些人品低劣的作家,你也可以發現在他的作品中是在勸人行善、勸人向善的,說明他心中也有善的一面?;蛘哒f,他通過作品來反省自己。文學最重要的意義就體現在這里,盡善矣,盡美矣。文學永遠是同情弱者,文學懷著善意在最普通的人身上看到美。
我從你們的目光中,看到了你們對未來的期盼。我祝愿你們學好語文,成為一個你想成為的人。
(作家李洱在華南師大附中的演講節選)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