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quán)

與其給魚一雙翅膀,不如給魚一方池塘
1939年,時任重慶南開中學校長的張伯苓決定舉辦一場以“愛國”為主題的學生朗誦比賽。
比賽當天,風特別大,吹得操場上的樹“嘩嘩”作響,但學生們卻紛紛跑到操場上朗誦,為比賽做最后的練習和準備。張伯苓見師生們都這么投入,心里非常欣慰。
這時,張伯苓留意到,一位老師正在批評一名參賽的男同學。這名男同學非常有文采,寫出來的散文非常有氣勢。不過,他性格內(nèi)向,嗓門很輕,所以老師生氣地批評他:“你的嗓音比風聲還輕,我只聽清了一半,如果再這樣,就不要參加比賽了。”那同學難過得快要流下眼淚了。張伯苓走過去,要和這名男同學單獨談談,隨后他把那男同學帶到一邊說:“你寫的內(nèi)容非常好,你的演講非常好,你的嗓音也非常好聽,你知道嗎?”
“真的嗎?”那男同學的眼睛里閃爍出驚喜。
“當然是真的!更加可貴的是,風這么大,我居然還聽清了一半!”張伯苓說,“如果你能稍微再提一提嗓門,別人就能完全聽清楚你的朗誦了。”
那名同學聽后,頓時信心大增地說:“好,我再試試!”隨后,他站在樹下大聲地朗誦了起來。
比賽很快開始,當輪到這名男同學朗誦的時候,他的嗓門果然比之前響亮了好多,而且朗誦得激情澎湃。最后,他獲得了第一名。
原來,同一句話,可以說成批評和否定,也可以說成鼓勵和夸獎,而效果卻大不一樣。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