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蘭

【摘要】目的:分析皮內針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在2021年01月-06月就診于重慶市黔江區中醫院門診及住院部的患者中,隨機抽取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組為皮內針組和中藥組,每組各30例,其中皮內針組予皮內針治療,3天治療1次,3組穴位交替取穴,5次為一個療程;中藥組口服柴胡疏肝散加減,日1劑,每天兩次,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15天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治療一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的中醫主要癥狀評分、中醫證候評分、尼平消化指數(Nepean Dyspepsia Index-short form,NDI-SF)簡表,以評價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在中醫主要癥狀評分、中醫證候評分以及NDI-SF上數據并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明顯下降更多,組內和組間對比均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治療中,應用皮內針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在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皮內針;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210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其臨床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由于西藥指標不治本,且易發生副作用,而中藥治療過程漫長[1]。因此,我院對皮內針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研究,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從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所收治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肝胃不和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中藥治療)與實驗組(皮內針治療),每組患者均30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2];(2)中醫辨證分型為肝胃不和型;(3)年齡在18-65歲之間,性別不限;(4)自愿加入并配合完成本課題者,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中醫、西醫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2)胃部手術者,或合并其它類型胃炎者;(3)合并其它嚴重疾病者;(4)精神異常、智力及語言障礙者;(5)孕婦、哺乳期及本研究所服藥物過敏者;(6)對皮內針有恐懼心理;(7)臨床資料不全。
1.2治療方法
1.2.1日常護理
兩組在接受試驗過程中需保持相同的日常護理。具體有以下要求:飲食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宜清淡飲食,忌食煙酒、濃茶、咖啡、辛辣、過涼過燙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緒穩定。
1.2.2器具選擇皮內針
圖釘型皮內針(撳針)0.22mm×1.5mm,由四川源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注冊證編號:國械注進20162271259。其它:無菌鑷子、安爾碘、棉簽。
1.2.3操作方法
實驗組取穴:參照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針灸治療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中相關治療方法取穴,A組 中脘、胃俞(雙)、肝俞(雙);B組 足三里(雙)、脾俞(雙)、膽俞(雙);C組 內關(雙)、公孫(雙)、期門(雙)。3天治療1次,3組穴位交替取穴,5次為一個療程。
參照組選用柴胡疏肝散基本方:陳皮10g,柴胡15g,川芎8g,香附8g,白芍15g,枳殼10g。隨證加減:若氣郁疼痛較劇者加玄胡、郁金;脹滿甚者加厚樸、砂仁;反酸者加海螵蛸、浙貝母;眠差者加合歡皮、夜交藤。煎服方法:煎藥前先加入清水900ml(約三碗水)浸泡半小時,火煎至藥液約余300ml(約一碗水),于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每日1劑,半個月為一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臨床指標,包括中醫主要癥狀評分、中醫證候評分、尼平消化指數(NDI-SF)。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對數據處理,計數采用%表示,計量采用 (x±s)表示,使用x2/t校檢;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臨床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中醫主要癥狀評分、中醫證候評分以及NDI-SF上數據并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明顯下降更多,組內和兩組對比均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3 討論
柴胡疏肝散加減為理氣劑,雖然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癥狀,達到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柴胡疏肝散也不例外,且其藥效起效慢,治療過程較長。而皮內針是針灸治療的一種延伸和發展,不僅可以達到除濕,調節血氣的作用,刺激神經、細胞,增強抵抗力,同時通過埋針可以長期的刺激穴位,調整經絡臟腑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且埋針一次相當于針刺十次或數十次,療效持久鞏固,省時方便。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各臨床指標評分要更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了皮內針治療的臨床效果要高于中藥治療。
綜上所述,在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治療中,應用皮內針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在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桂峰,丁秀領,傅琳.中醫藥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治療現狀[J].天津藥學,2020,32(02):69-72.
[2]王祥. 主客原絡配穴法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福建中醫藥大學,2019.
[3]林立君. 斡旋針法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9.
課題項目:皮內針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編號:黔科計20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