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近年來全國職業病報告顯示,職業性噪聲聾已經取代慢性化學中毒成為我國繼塵肺病之后的第二大職業病。職業性噪聲所致的聽力損失早期以高頻聽力下降為主,可逐漸累及語頻,導致感音神經性聾。對噪聲聾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重點應加強預防。
【關鍵詞】職業性噪聲聾;護理;防治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246
職業性噪聲聾是我國法定職業病之一,是指勞動者在工作場所中由于長期接觸噪聲而發生的漸進性感音性聽覺損害[1]。
1 臨床表現
1.1 漸進性聽力減退
開始接觸噪聲時,聽覺稍呈遲鈍,若離開噪聲,數分鐘后聽力即可恢復,此現象稱為聽覺適應。若在持久強烈的噪聲作用下,聽覺明顯遲鈍,經數小時后聽力才能恢復,此時稱之為聽覺疲勞。如果再進一步接受噪聲刺激,則可導致聽力損傷,不易自行恢復。
1.2 耳鳴
可能早于耳聾出現,或與耳聾同時發展,為高音性,蟬鳴聲比較常見,常日夜煩擾,安靜時加重。
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心情抑郁、心悸、血壓升高、惡心、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癥狀。
2 護理干預
2.1 職業健康護理
勞動者在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前均需職業健康檢查,若早期發現聽力損傷,應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暫時性的聽力下降脫離噪聲環境,充分休息可以恢復,永久性的聽力損傷無法完全恢復,但是繼續暴露于噪聲環境中會使得病情加重。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時,減少暴露在噪音作業下的時間。佩戴耳塞、耳罩、帽盔等個人防護用品,可以有效地保護聽覺器官。指導患者需遵醫囑定期復診接受聽力檢查,如出現癥狀加重隨時就診。
2.2 生活護理
主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醫院環境,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病室安靜、整潔,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職業性噪聲聾患者由于耳鳴所以經常睡眠不好,鼓勵患者白天在病房內進行適量的身體活動,每晚睡前飲熱牛奶或用熱水泡腳。日常查房中,應從側面尤其是陪護人員處獲得有效的患者睡眠信息。必要時遵醫囑用鎮靜藥物。叮囑患者遠離高分貝噪聲場所。指導患者正確擤鼻,防涕液進入耳竅。避免劇烈咳嗽,下蹲彎腰時需注意動作要協調,避免誘發本病。耳聾影響生活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佩戴助聽器,平素注意出行安全。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需家屬陪同,避免發生意外。
2.3 用藥護理
遵醫囑用藥,患者入院后遵醫囑給予高壓氧、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等藥物對癥、支持治療。指導患者切勿隨意自行用藥,避免服用可能損害聽神經的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濫用藥物可引起耳聾或使原有的聽力損傷進一步加重。
2.4 飲食護理
飲食上指導患者進食富含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及食物,戒煙禁酒。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良的生活習慣、勞累、通宵不睡覺、緊張、吸煙喝酒等都對耳朵有很大影響。比如吸煙可導致血管,影響內耳血液供應[2] 。
2.5 心理護理
職業性噪聲聾一般不能治愈,隨著年齡的增加,聽力可出現過早衰退。有的人會出現性格等心理障礙。國外研究顯示,高強度噪聲暴露下可影響人體的生理、心理狀態,表現為情緒、意志及行為神經功能的改變[3] 。職業性噪聲聾的患者因為其疾病具有復雜性、病情易變性、并發癥多樣性、疾病長期影響等多個方面的特征,相當多的患者出現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假如患者不能調試不良情緒,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4]。護士應積極關心患者的任何不適,并做到及時處理。還要注意對患者的態度,避免將自身的焦慮和不良情緒傳遞給患者。在日常查房和治療中要注重細節,比如對言語啰嗦者要有耐心,切記隨意打斷其話題,做到耐心靜聽,恰當地結束談話。對反應遲鈍者不能性急。由于患者聽力下降,在同患者溝通時,應在其較好的耳邊談話,雙側的患者聲調應提高,還可用文字和手勢與其交流,尊重患者,耐心解答問題。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往往更焦慮,對治療沒有信心,此時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與交流,做好家屬醫療知識普及工作,更好的理解、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 疾病預防
生產性噪聲對勞動者聽力的損害往往是長期緩慢累積的結果,很容易會被忽視。由于職業性噪聲聾是不可逆的永久性聽力損傷,只能預防,無法治愈,所以防患于未然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控制噪聲源。可以選用低噪音的生產設備和改進生產工藝,或者改變噪音源的運動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體發聲體的振動)。其次,阻斷噪聲傳播,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控制噪音的傳播。三是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如佩戴護耳器。護耳器主要包括耳塞與耳罩。接觸噪聲作業的工人,每年一次包括聽力檢查在內的職業健康檢查尤為重要,發現聽力異常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應及時調離噪聲作業。
4 總結
噪聲污染廣泛存在人們的工作過程中,因此噪聲聾已經成為常見的職業病之一[5] 。 噪聲職業暴露人群存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等心理問題,加強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 能夠促使他們采取更積極的應對措施解決問題,減輕心理癥狀困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由于噪聲的發病原因明確,故脫離噪聲環境至關重要。為促進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職業病防制已經引起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輕度的聽力損失可以通過減少接觸噪聲時長、調離接觸噪聲的工作崗位緩和恢復。[6]因此有噪聲污染企業一定要高度重視噪聲對工人健康的危害,積極進行技術革新,防噪隔音,對噪聲作業工人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工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勞動者只有通過合理的措施進行預防,才是避免發生職業性噪聲聾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孫貴范 .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M].7 版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11 -222.
[2]王月. 職業性噪聲聾的臨床分析與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2012,7(24):249-250.
[3]黃瓊,周惠玲,梁玲毓. 工傷康復患者醫學應對方式和心理狀況的相關性 [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5):458-461.
[4] 黃麗屏,趙娜,鄭倩玲,等.職業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效果研究 [J].中國職業醫學,2013,40(3):195-199.
[5] 王愛杰,崔程凱,葉天濤,等.職業性噪聲聾患者腦灰質變化的VBM-MRI研究[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8,36 (9):677-681.
[6]余彬,朱曉俊,丁幫梅,等.江蘇省噪聲作業工人職業體檢異常情況分析[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8,36(11):86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