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277
中醫學將心力衰竭納入“痰飲”“水腫”“心悸”等病癥,認為心力衰竭的癥狀為短氣、喘促、下肢或者全身浮腫,患者在患病之后不能平臥,出現煩躁情緒。任何損傷心肌或者影響心臟泵血的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人體出現心力衰竭,但最常見的病因為高血壓和冠心病。由此也可以看出,心力衰竭對患者的危害較大,大多數患病人群為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的身體素質低下,中醫治療更適用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隨著現代中醫學的發展,中醫治療方式也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
1 心力衰竭的病機
大多數醫生對心力衰竭的認識存在差異,但心力衰竭的病機可以歸納為本虛標實。《內經》中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若湊,其氣必虛”。由此可以得知正虛是形成心力衰竭的基礎。在心力衰竭患者當中正虛會表現為心氣虛、心陽虛,還會累及患者肺、脾、腎等臟腑。標實是指瘀血水停。
中醫學認為:心氣虛是導致心力衰竭的一大因素,當人體出現心氣虛癥狀,說明患者心主血脈出現功能障礙,從而發生氣血瘀阻,也就是中醫學上的“血不利則為水”,進一步損傷患者心肺導致心陽虛。患者心陽虛的出現,會對人體氣血津液進行阻礙,由此可以看出,心陽虛是導致心衰竭的根本病機。心衰的發生部位在人體的心臟,又與人體肺、脾、腎等臟器密切相關,患者在發生心力衰竭時,可能會伴隨心肺疾病。水飲是由于人體長期處于氣虛血瘀的狀態下出現的情況,直接影響人體陰陽平衡,從而引發心力衰竭。
2 中醫治療心力衰竭的辦法
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時,醫生要了解心力衰竭患者的癥狀、身體特點,準確評估患者病情,找到患者的病因,對癥用藥,才能幫助患者去除病癥,恢復健康。
2.1 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
對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應重點強調“急”,既要治標又要治本,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標本兼治的方法。除急性心衰患者之外,大多數患者的疾病為慢性、漸進性的發展過程。當患者心功能發展為Ⅱ級時,治療難度加大,且大多數患者會出現臟器病變。因此,在對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時,應積極尋找患者的病因以及誘發因素,及時處理患者的合并癥,加強對患者原發疾病的監測與治療,才能避免患者的疾病進一步發展。
心脾兩虛型:多見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腎陽虛型:多見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腎兩虛氣血瘀阻型:多見于慢性心衰合并心源性肝硬化患者。患者心氣不足,容易發生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引發心力衰竭。
對于心脾兩虛合并水濕泛濫癥患者而言,由于疾病處于急性期內,可以選用苓桂術甘湯加黨參、黃芪、丹參、半夏等藥材治療,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補氣。心腎兩虛癥患者多處于疾病的慢性期,綜合患者的病情特點,選用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治療,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去除病癥。陽虛血瘀型患者疾病具有反復無常的特點,在利用中藥治療時,可以選用真武湯或茯苓四逆湯和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對氣陰兩虛型患者治療時,首先了解患者的癥狀,其次對癥用藥,選擇生脈飲和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由于心力衰竭屬于急危重癥,只有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隨著中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治療開始使用中藥靜脈注射制劑,比如生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參芪注射液等。心力衰竭患者所表現出的病理特點為陽氣衰竭,因此在藥物選擇方面,應以補陽益氣為主,搭配活血化瘀的藥物,有利于患者行氣活血。
2.2 中西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充分發揮中西醫的長處,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對于輕度心衰患者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癥狀特點,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癥狀。對于中重度心衰患者而言,由于患者的病情嚴重,且患者存在多種合并癥狀,綜合評估患者的身體素質以及病情特點,中西醫結合應用,以免耽誤患者病情。西醫臨床認為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心肌病、心臟瓣膜病都有可能會引發患者出現輕度心衰,只要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若患者存在肺心病、心肌病等引發的心力衰竭,在應用中藥的同時選用西藥,將中藥的效果最大化。大多數中草藥,比如人參、黃芪、葶藶子等具有強心作用,可用于由各種心臟病引起心力衰竭的患者,中草藥制劑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比如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益安寧丸、芪藶強心膠囊等,應加強對藥劑的研究,確保藥物的使用安全,才能幫助患者緩解癥狀。在利用中藥治療心力衰竭患者時,應注重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標本兼治,才能幫助患者調理氣血,固定方藥是現階段中醫藥最常應用的一種治療方法,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搭配西藥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法,能夠提高藥物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中醫學的發展,促使中醫治療的應用范圍擴大。心力衰竭多發生在老年人群,有些西藥患者不耐受,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中藥較為溫和,更適用于老年患者。在應用中藥治療時,首先了解患者癥狀,準確分型,才能對癥用藥,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治療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鍛煉方法,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以此預防心力衰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