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2019 年10 月28 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會形式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并形成一個制度性的全局性的概念。全會在總結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構建更加系統完善、行之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要將政策力量轉化為制度力量,再落實為具體的治理能力,從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因此,在這樣一場關于制度譜系和治理方式的宏大敘事建構下,各個組織、個體都將成為敘事圖景的建構者和參與者。“治理活動本質上是人的活動,提高運用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都離不開人,因此,主體問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個無法回避的最基本問題。”
治理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思想源于西方,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一個現代化政治體系的安定,取決于其政黨的力量,一個強大的政黨能使群眾支持制度化。政黨的力量反映了大眾支持的范圍和制度化的水平。凡達到目前和預料到的高水平政治安定的發展中國家,莫不至少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而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譜系中,黨的十五大報告在論述依法治國時就已經明確指出,國家治理是在民主與法治的框架下,樹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核心地位,其核心在于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以制度治黨治國,這是我們黨長期以來不懈探索的重大課題。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中國共青團是以共產主義命名的青年組織,引領廣大青年群體與黨同心、同向同行,探索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引導青年群體有效治理國家,既是政治使命也是時代要求。毋庸置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我們走向社會主義強國的必經之路。黨和國家的決策如何才能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呢?這就需要進行思想教育與公民塑造, 而青年無疑是最先感知時代、最易接受變化、可塑性最強的群體。因此要引導青年從歷史對比中深刻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偉力,通過講好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故事、中國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幫助青年充分認識我國在國家治理效能、社會發展活力、組織動員能力等方面的顯著優勢。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國家深入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潮中,共青團特別是高校共青團組織一定要發揮積極作用,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聚焦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責,加大改革力度,為全面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貢獻。
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共青團要肩負起團結引領團員青年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貢獻的歷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堅持不懈地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聚焦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責,切實提升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而高校共青團工作則在學校共青團工作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團中央賀軍科同志在2017 年11 月高校共青團改革座談會上提出了“高校共青團領域是關系到共青團命脈的領域”,充分體現了學校共青團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學校是廣大學子汲取專業知識的主戰場,也是給學生牢固樹立思想引領、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主陣地。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始終以培養18-25 歲的青年學生為己任,而大部分青年學子正是在高校里進一步建立、發展、完善自身的三觀建設。可以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劣直接影響了一代青年學生也就是一代人今后的思想軌跡,進一步來看,也就是影響了社會風氣、社會文化的軌跡構建。
因此,共青團組織特別是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凡是涉及青年發展的政府事務和社會事務中,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研究中,都不能缺席,而應在現場直接發揮其組織功能,擔當起應該擔當的責任,營造出“共青團在場”的概念。
研究高校共青團如何引領青年開展現代國家制度建設,核心要義就應從思想育人的層面上引領青年樹立強大的制度自信,同時也應借此改革實現自身的結構性轉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奮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大青年人責無旁貸。他們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預備役,更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的生力軍。青年人應該也必須參與到這樣的歷史進程中,他們的使命完成必須源于對使命的高度信仰。把握和建構好高校共青團的制度,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發揮好高校共青團的育人功能,才能從人才培養方面切實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圍繞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在高校共青團的范圍內就是圍繞高校共青團的制度來提升高校共青團的育人能力,而歸根結底就是要加強廣大團員的制度自信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部分,缺一不可。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生力量,青年必須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者和捍衛者,才能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進程中擔當起被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續奮斗中成為現實。
本次項目調研聚焦高校共青團制度自信主題,包括制度自信認知、制度自信培訓、制度自信實踐3 個主要維度,在目標高校發放問卷600 份,回收有效問卷550份,總體完成率在98%以上,符合樣本需求,均作為有效樣本納入數據分析。在答題人群中,大一、大二答題者人數相對最多,占比56.36%;大三、大四答題人數占比16.54%,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占比10.73%,因此本科群體成為主要樣本群體。調查對象的多數集中在本科的大一大二群體,屬于校園活動參與較活躍的階段,對于青年人對共青團的高校作用發揮評判和價值取向探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研究意義,因此其反饋數據對于本課題的研究意義較大,值得深入探究和分析。此外,文科專業類別248 人,占比45.09%,屬于理科專業類別85 人,占比15.45%,屬于工科專業類別178 人,32.36%,屬于藝術專業類別39 人,占比7.09%,整體樣本覆蓋專業類別比例較均勻,調研對象代表性較強。
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政治面貌為共青團員的樣本對象占比高達83.64%,黨員身份的大學生占比7.27%,其余皆為群眾身份。良好的共青年團成員基礎是高校共青團開展有關組織引導工作的重要支撐,因此,高占比的共青團員調查認知反饋對于本課題的實證研究分析具有極大的參考借鑒意義,黨員和群眾身份的大學生群體的認知建議反饋,對于本次調研也起到了補充作用。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這些構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依托。而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提高治理能力關鍵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別是建設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依據調研數據結果,樣本對象中有近七成表示熟悉我國的治理體系和政府管理模式,并且93.27%的樣本對象表示有必要了解我國治理體系和政府管理模式,展現出對國家政治體制的高度認可和贊同度。高校共青團政治引領功能的發揮有待深入提升。從政治認知途徑來看,高校大學生對于政治制度的了解途徑越豐富,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政府管理模式的認知和體會會更加深刻。目前高校大學生對我國的治理體系和政府管理模式了解主要通過電視新聞和網絡媒體,相對比例分別占到92.18%和88.18%;通過高校培訓了解占到64.91%,展現出高校共青團政治思想引領功能一定意義上的有效發揮;部分高校學生政治主動性較高,目前高校共青團的政治功能發揮效用較好,但大學生的政治實踐仍有進一步動員和發掘的空間。
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教育引領廣大團員青年,為黨組織培養輸送優秀入黨積極分子,指導學生會組織服務聯系廣大學生群體等重要職責。而大學生掛職則極大的鍛煉了團員青年的意志,真正輸送優秀高校人才親身參與到國家的治理與基層發展之中,在理解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迫切愿望的同時,要為他們搭造更多的平臺,培養健康心態、自立精神、堅強意志,為黨和國家培育好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根據調研數據結果,當前樣本高校共青團在高校學生的制度自信培訓方面工作成效顯著,85.64%的樣本對象表示在高校中接受過團組織開展的培訓,75.27%的人表示接受過制度自信專題培訓,以“四史教育”和黨課開展為主。
在未來期待的培訓頻率意向方面,近一半的調研的對象表示期待每學期一次的制度自信培訓,29.82%的人表示期待每季度一次的制度自信培訓,20.91%的樣本對象期待每月一次的制度自信有關學習培訓。由此可看出,高校大學生在制度自信的學習培訓頻率傾向適度的時長間隔的學習頻次,有利于保持學習培訓的熱情和興趣。過度頻繁的培訓學習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得高校學生的接受熱情下降,反而削減了培訓效果。
優秀大學生暑期掛職鍛煉工作作為上海市青年人才培養的核心載體,是深化“區校合作,人才共育”的核心內容。在調查中,參與過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大學生掛職鍛煉的學生比重占到了19.09%。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既通過鍛煉提高了本領,也因為身在基層更能夠明白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和真正需求。通過掛職鍛煉,調研對象一致表示加強了對政府職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了解,也獲得了更多制度自信。由此可見掛職鍛煉是一種切實促進大學生政治參與,發揮青年力量的有效方式,并且無論對青年大學生群體,還是地方基層團組織而言,都是雙贏的選擇,也是用一種新的方式探索基層團組織的建設路徑。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高校大學生逐步了解社會、開闊視野、發掘潛能,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自我定位,發現自己的不足,對自身價值能夠進行客觀評價,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群體知行合一的內動力。
有近42%的調研對象表示一年中花大約30 ~50小時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近37%的調研對象表示一年中僅有30 小時以內的時間參與社會實踐,而參與社會實踐時長在100 小時以上的調研對象只占到總比的7.45%,參與調研的高校大學生整體年度社會實踐參與時間較短,且集中傾向在寒暑假時期參與,受到閑余時間的限制。
在高校大學生意向的實踐鍛煉參與形式方面,61.09%的調研對象傾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形式,20.18%的調研對象傾向通過開展社區實踐調研課題的形式,17.82%的調研對象傾向通過參加愛心暑托班的形式,整體來看實踐鍛煉的參與形式傾向展示出便民化、親民化、基層性的特征。社區志愿服務成為當前大學生最受歡迎的社會志愿服務方式。社區實踐對于基層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城市管理像繡花一樣精細”,上海城市管理和社區治理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著力破題點和多年來的“一號課題”,而城市管理的“繡花者”主要就是社區工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受調研大學生表示通過社區實踐,不僅加強了對政府職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了解,也獲得了更多制度自信。在高校共青團的引導下,發揮組織服務功能,通過社區實踐行動,吸引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到社工中來、深入到社區里去,引導青春力量獻力社區治理,并在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加深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理解。
由調查問卷分析結果可知,當前廣大高校青年團員獲得制度自信的途徑比較單一。從實踐活動中可以較好達到對于制度自信的培養,但呈現出實際實踐鍛煉崗位與想要參加各類實踐鍛煉供給不足、宣傳不到位的現象。所以在高校共青團的工作中,為繼續培養高校共青團員的制度自信,要從思想淬煉、政治歷練以及實踐鍛煉3 方面入手,構建培育高校共青團員制度自信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提升其制度自信,加強對政治使命、政治參與的認同感,在高校共青團層面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相應對策,作出應有貢獻。
增強學生政治使命感是培養學生制度自信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在思想上對政治使命有關注、有了解,才能在日常行動中有所體現。在思想淬煉方面,應從社會、高校和學生個體3 個層面進行體系架構。在社會層面,應當利用微博、微信等具有及時性、互動性、共享性的新媒體,加強對于我國制度自信的宣傳和教育,告別以往枯燥乏味、高高在上的表達方式,而采用時代化、生活化、接地氣的方式,構建富有新引力的制度自信宣傳陣地。從高校來看,應加強對團情團史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同時,高校共青團要善于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團員青年,幫助他們堅定“四個自信”,尤其是制度自信,引導他們聽黨話、跟黨走,針對制度自信開展專題培訓。當下“00 后”青年學生出生在信息化時代,已經形成了一套篩選信息的系統和方法,大水漫灌式的講座和課堂很難讓他們認同和信服,因此需要從細微之處破題,結合社會熱點和身邊大事,從與共青團員息息相關的生活點滴入手,以小見大,實施“精準滴灌”。只有靠這樣的專題培訓,才能贏得更多青年團員的認同和喜愛,才能讓“制度自信”這樣一個比較宏觀和抽象的問題在大家心中生根發芽,有所依歸,實現從認知到認同再到踐行的轉化。
提升學生政治參與度對于高校共青團員增強制度自信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通過政治歷練,學生可以切身參與國家治理,在身份上由一個“旁觀者”成為了“實踐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當廣大青年團員真正參與到治理過程中,成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個成員,才可以更深刻地觀察到當前黨和國家面臨的問題,理解黨和國家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成就,由衷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增強自身的責任感,理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的現實過程。
深入利用好大學生到基層掛職鍛煉這個平臺,擴大掛職學生領域和范圍,讓這個只有少數精英學生才能參與的掛職平臺能夠有更多學生的加入。同時,高校和掛職部門應該建立更為合理的合作體系,通過加長時間跨度、明確工作職責,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或者其他課余時間,也能進入掛職部門進行實踐,增加掛職鍛煉的深度和精度,讓掛職變得更有意義。高校和掛職單位也應建立相對固定的培養體系,從引導青年團員政治參與的角度出發,對掛職學生開展針對性培養、接續性培養,同時構建完整的政治歷練評價體系,從而推動整個掛職體系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最終達到有利于掛職學生多維度認知國家治理體系,從而對國家治理能力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城市管理和社區治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應號召廣大青年團員走入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積極參加其中的活動,加深對于社會基層制度的理解,在充分實踐的同時參與到國家治理體系中。
高校共青團在“往社區走”的過程中,應積極發揮高校共青團員的專業優勢,形成專業對口的社區服務項目,并根據所服務社區和組織的具體情況進行變通和創造,打造精品項目,在解決社會痛點,服務社區的同時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除了通過“往社區走”的形式,各級政府還可以面向廣大青年團員開放一部分小微課題,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者興趣愛好,切實解決一小部分社會難點問題。最后,還可以逐層逐步建立青年社區網格員體驗制度。社區網格員是運用現代城市網絡化管理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分析、處置的人員。社區網格化管理是一種社會管理的革命和創新,目前,無論是城市社區還是農村社區的網格化管理都需要各個方面的專業人士參與其中、群策群力。
社區與就進高校合作,建立固定的社區網格員體驗制度,一方面,高校中的廣大青年參與社區管理,可以及時補充網絡化管理工作人員的數量,滿足對于專門人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過社區網格員的體驗,可以增強青年的社會認知、全局意識,加深他們對于基層社會生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