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娟娟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11)
《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學術誠信是學校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關鍵,是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創建高水平高職院校,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和求真務實的學術氛圍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高職院校的規模迅速擴張,學校的辦學質量亟待提高,部分學校對科研誠信工作的重要性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學術不端行為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論文抄襲、學術霸權主義等誠信缺失的行為屢禁不止,成為了一個高校和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規范學術誠信建設的系列文件,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校不斷建立起相關的工作機制、制度規范、監督懲戒等相關制度,但是相關預防、監督和懲戒等環節的具體制度辦法還很欠缺,學術失范行為在短時間內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對高職院校從事學術活動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學術誠信教育,建立健全學術誠信監督懲戒機制尤其重要。本文從學術誠信監督中存在的問題開始探討,并對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學術誠信監督的有效策略,從而使高職院校對學術誠信進行有效監督。
現階段,高職院校沒有成立專門的行政部門用于監督教師和學生的學術行為,即使專門行使監督職責的紀委部門對學術行為的監督少之又少。許多被曝光的教師或學生學術不端現象都具有較大的偶然性,主動查出的學術造假事件幾乎為零?,F實中還存在部分院校即使出現了學術造假事件,但為了維護學校的名譽,對教師或者學生的學術造假行為睜只眼閉只眼,縱容了造假者的造假行為,釋放了造假不會受到懲罰的信號。
高職院校內部的監督職能主要集中在紀委,紀委對公職人員開展廉潔教育,對依法履職、廉潔從政等行為開展監督、調查和處置,但對學術誠信監督無法律依據,又無制度依據。高職院校紀委即使收到有關學術誠信的舉報,由于高職院校沒有監察權和學術專業性的限制,均轉給科研處或學術委員會來認定、處置。學術造假行為發生后,多處監管而又無專門的機構監督,學術造假行為最后不了了之,仍逍遙于規則之外。
我國尚未把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學術不端行為沒有權威的學術打假監管機構的監管,導致高職院校主動發現學術造假行為的能力較弱。高職院校通常通過舉報、被上級部門查處或網絡輿論等方式發現,手段滯后、監督不全面,不能發現所有的學術造假行為。因此,監督不是萬能的,只有依靠制度約束,發揮社會監督和法治力量,才能使學者不愿、不敢也不能夠違背學術道德,學術造假的壞風氣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
我國高職院校的師資水平處在逐年上升的階段,與國家要求的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要求相差較大。高職院校的定位是教學型和實踐型,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低,高職院校引進教師時,主要考察的是實踐經驗,注重實操,并非以科研為主。近年來,高職院校為了充實教師隊伍,提升整個教師團隊的科研水平,大量引進博士或副高等高層次人才。在人才招聘過程中,不乏存在個別博士的科研水平較低,參加高職院校的招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類院校對科研的要求比較低,對高職院校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學術氣息的養成作用不大。高職院校雖然設置了科研處,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缺乏科學規范的管理等問題,對于學術規范和科技政策不夠了解,管理水平不高,甚至自身科研經歷少,也存在大量理解不到位的問題,對專任教師的科研指導也存在不專業的情況。
學術不端行為對自身、高校以及社會都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對學術不端行為缺乏有效地監督,導致學術不端行為不降反升。為此,必須要研究有效的策略監督學校的學術不端行為。本文結合我國學術界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監督學術不端的策略,從而端正高校師生的學術行為。
(1)建議把學術造假行為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當下我國論文造假問題得不到有效遏制和監管,亦缺少一個全國性的權威學術打假監管機構。建議教育部下設辦公室,專門負責發現和處理全國學術誠信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學術誠信的國家標準,統一受理學術不端問題的舉報和調查,避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自己人查自己人”的打假模式;開發學術誠信檢測系統并具體實施檢測,定期發布誠信年度報告等;牽頭制定學術造假行為進行分級鑒定,針對造假行為分級分類進行清晰界定,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懲處措施,推進學術造假的精準治理,提升學術治理的專業化水平。
(2)建議在本地區建立學術打假監管機構。學術造假事件的處理權集中在院校、科研機構手中,出現造假事件,往往自行單獨處理,公開度不夠,有些甚至姑息遷就,造假事件多,但是真正收到懲處的人員不多。若想走出“自己人監督自己人,自己人查處自己人”的模式,可以在本地區設立專門的學術打假監管機構。主要負責本地區高校師生學術行為的監督、受理與解決學術不端舉報事宜等,根據學術不端行為分級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出現學術不端的行為,則給予相應的處罰,并限制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內不能參與一定級別的研究項目,最大限度避免研究人員因急功近利而鋌而走險。
(3)建議提高師生學術成果的社會透明度,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提高師生學術成果的社會透明度,擴大學術成果的公開番位,使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到學術誠信監督中,開設專門的檢舉、投訴通道,倡導全社會為防范和打擊學術不端貢獻自己的力量。加大多渠道,如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行業對學術道德的宣傳力度,持續不斷發掘和曝光學術不端行為,為社會創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批判環境。
(4)建議加強高職院校內部的學術誠信教育,逐步形成師生的科研誠信自律機制。從長遠來看,高職院校師生內在養成學術誠信比外在的約束機制更有利于凈化學術環境和防范學術腐敗行為,因此,增強師生的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意識尤為重要。一方面,校園內開展學術誠信宣傳展示活動,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將學術誠信的教育內容融入校園文化節活動,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知識問答、科技成果展、學生創新創業獲獎成果展等系列活動,將學術誠信的內容做到入腦、入心,以學術誠信為榮,以學術不端為恥。另一方面,在學生的課程體系中設置相應的選修課程,通過理論宣講、案例分析等形式,將學術失信行為的認定和處罰通過各種渠道傳導給學生,教師在教這門課程的過程中同樣會受到教育,會產生引導和警示的積極作用。同時,部分高職院校還會推出獎勵政策,遵守學術誠信,發表研究成果后,會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鼓舞著教師團隊積極投身科研,誠信做科研,只有將誠信貫穿科研的全過程,才能真正提升高職院??蒲姓\信與科研信用建設水平。
高職院校師生學術誠信建設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也能夠促進學術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高職院??蒲姓\信體系的建構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加強對師生學術誠信的監督,并把科研誠信教育加入到校園文化節等宣傳活動中,把科研誠信培訓和教育納入常規工作中,系統性推進科研誠信工作的開展,確保高校師生的學術公平,將會鼓舞認真從事學術研究的教師最好的回報,有利于建設公正公平的學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