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大連楓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開放、合作、競爭是當前時代經濟發展的主題詞。5 月14 日,黨中央首次提出了“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即“雙循環格局”。當前隨著國家貿易產業發展極為迅速,為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交流帶來了創新驅動力。在此形勢下,我國對外國際貿易的特點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變化,表現為一系列新的特點。尤其是“雙循環”格局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日漸頻繁,在國際貿易中的市場影響力愈發凸顯。此外,我國地域遼闊,地域經濟發展差距顯著,城鄉發展不均衡,對外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健全,跨境電子商務體系還未捋順,國際商貿流通效率和業態模式有待健全,內外循環還存在瓶頸。因此,圍繞著未來國際貿易發展戰略高地,中國參與國際貿易循環面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形勢。本文以“雙循環”為視角,系統分析當前我國國際貿易現狀,以此為契機,從多重角度提出提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途徑。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現狀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首先,資源性或消耗性產品日漸弱化,傳統國際貿易產業優勢在消亡,進出口產品長期處于國際貿易價值鏈的中下流,加之國際貿易公司應對全球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不足,導致對外貿易出現很多風險因素,從而使得國際貿易不均衡問題日漸凸顯。其次,技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無法打破。目前我國很多國際貿易行業或產品標準往往要比國際標準高,無形中出現了貿易壁壘。同時,國內很多貿易產業主要集中在服裝、服務、農產品、電子產品等附加值產品,導致國際競爭力日漸降低,未能形成體系化的國際貿易標準,促使很多貿易公司的經濟發展態勢受阻,歸根結底在于熟知本行業的國際貿易產業標準和技術標準。同時,很多國際貿易行業協會無法很好起到引導作用,導致無法從容應對技術壁壘,大部分國際貿易行業只是“名副其實”,長期處于分散狀態,無法發揮行業標準和提供信息平臺的作用,很多國際貿易產品根本不滿足國際標準,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國際貿易業態進入全球經濟。
一方面,在“雙循環”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產業應切實降低能源性和消耗性產品的出口量,減少農產品、電子商品等附加值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從宏觀角度事實調控貿易順差。很多學者認為走“雙循環”貿易發展之路就是降低國際貿易的進口經濟體量,同時對出口貿易加以約束。其實不然,必須要做到國際貿易進口和出口的均衡發展,動態調整國際貿易進出口順差。此外,要積極轉變國際貿易產業布局,加速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程度,加速培育新興產業模式,提升我國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以東部沿海地區為指引,加速高端制造業、高附加值產業的轉型過渡,動態調整國際貿易布局,積極推動中部、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國際貿易產業銜接度,進一步縮減東、中及西部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只有構建內部循環機制才能切實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的對外開放程度。
另一方面,以“雙循環”新格局為導向,深化國際貿易產業開放發展程度。首先,重點聚焦國內先進地區國際貿易產業化資源或者國際化產業資源,深化國際貿易新舊動能轉化機制。切實加強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制造業等低端產業的轉型升級,由“中國”過渡到“國際智造”。與此同時,立足于我國國際貿易實際現狀,積極引入國內外先進的科技創新驅動產業,最大程度上摒棄傳統的國際貿易產業模式,大力發展戰略性技術產業,在此基礎上,打造國內外知名的高新技術產業,盡可能保證“雙循環”新格局戰略能夠切實指導實踐。其次,全面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經濟對外開放力度,進行創新改革,擴大開放范疇,有效促進開放資源的整合力度,促進國際貿易不同要素的聯動效應,從而找到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和“雙循環”新格局戰略的平衡點。
營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營商生態環境,需要對標國內先進標準和國外典型做法,大力提升國際貿易產業的政策化、開放化,從而引進來貿易公司提供更為優質的開放、公平及生態化的營商環境。其次,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制度創新角度出發,要對國際貿易產業給予大力支持,對傳統的密集型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定點政策突破和營商生態環境的營造,最大程度上摒棄國際貿易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同時,切實提升營商環境的制度保證,提出一站式投資服務,全過程、全方位、全角度進行國際貿易投資服務模式的創新。根據我國國際發展現狀,進行人力資源保證、知識產權支持、金融服務等整合,為國際貿易產業發展創造有利契機,從而與“雙循環”新格局戰略的有機契合。此外,大力開展國際貿易產業資源要素有效配置,拓展國際貿易空間布局,切實推進國際貿易產業的創新進程,最大程度上消除國內、國外的對外貿易壁壘,進行國際貿易資源要素的合理化配置,促進對外貿易產品的高效流通,構建科學的產業空間布局。以此為契機,積極引導企業與外資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方面的經濟合作,健全完善常態化國際貿易經濟機制,促進國際貿易的不同資源要素的協同發展。健全完善國際貿易經濟市場治理的基礎性制度,加強國際貿易新經濟業態的制度完善。
目前,我國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不合理現象長期存在,表現為低附加值產品、源頭產品或初級產品的占比過大,高附加值產品或高新技術產品的對外貿易數量有待提高。在此形勢下,需要以“雙循環”格局為導向,大力開展自主創新戰略,切實推動傳統國際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扶持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促使傳統密集型國際貿易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或產品過渡,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的核心競爭力。在推動國際貿易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國際和國內貿易需求,實現貿易資源的合理化配置,最終形成優勢互補的經濟共同體,積極參與到全球經濟調整的格局中,科學調整內部現有存量與增量。此外,要結合當前國家貿易整體形式,實施新興產業優先發展的制度,重點聚焦戰略性自主創新出口產品的比重和競爭力,主要集中在先進裝備制造、綠色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產業的扶持力度。在此基礎上,要充分利用外資企業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為我國國際貿易自主創新奠定堅實基礎??梢酝ㄟ^國際貿易市場進行技術交互,需要創造有利的政策、營商環境吸引外資資源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投資。
綜上所述,自從“雙循環”格局提出以來,我國進一步奠定了國際貿易經濟發展的基礎,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為國際貿易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和機遇。無論是我國對外貿易的數量、經濟體量及外匯儲備總量均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放眼國際,我國國際貿易地位愈發凸顯,成為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領跑者,對提升國際貿易經濟良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全球經濟顯然已進入全面變革的大時代,我國對外和對內的“雙循環”格局和環境均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傳統的粗放式國際貿易經濟發展模式顯然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堅定不移地走“雙循環”貿易發展道路、全面優化營商生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