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學英
關于抗戰初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過程,很多文章和專著進行了頗為詳細的介紹。但是,仍有一些問題不斷被人們所討論和關注,如八路軍番號的由來,下轄三個師的番號為何沒連在一起?改編不到一個月,為何又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既然名稱變了,中共為何要堅持叫八路軍?國共圍繞八路軍番號進行了怎樣的斗爭?中共又是在哪些情況下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番號的?弄清這些問題的由來,可以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根據國共兩黨經過艱難談判達成的協議,中央軍委于1937年8月25日發布命令,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那么,什么是“路軍”?八路軍番號是怎么來的呢?“路軍”,又稱“路”,本是作戰中臨時編組的戰役、戰術指揮層次,一般在戰后即取消。但是,國民黨軍在十年內戰中把它作為一級作戰指揮層次一直保留了下來,級別相當于軍或略大于軍。
第八路軍,由北伐戰爭中留守廣東的粵軍部隊編成,李濟深、陳濟棠先后任總指揮。新軍閥混戰期間,第八路軍的番號一直歸屬粵軍。1936年6月,為抵制蔣介石中央軍勢力進入兩廣,陳濟棠聯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發動反蔣的“兩廣事變”。7月,“兩廣事變”解決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撤銷了第八路軍。改編紅軍時,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把此番號給了共產黨。
那么,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的番號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而且三個師的番號并沒有連在一起(一般來說,一個作戰單元,不管是路軍、軍,還是師、旅,其下屬部隊番號是連在一起的,以便于識別和管理),原因何在?八路軍下轄的第一一五、一二〇、一二九師,原屬東北軍番號。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東北軍被調到豫鄂皖三省,這三個師協同其他東北軍部隊奉蔣介石之令,參加了對鄂豫皖蘇區紅軍的“圍剿”、對鄂豫皖地區紅軍游擊隊的持續“清剿”及對退出鄂豫皖蘇區轉入長征的紅二十五軍的追擊和堵截;調到西北后,又參加了對陜甘蘇區和紅十五軍團的第三次“圍剿”、直羅鎮戰役、阻止三大紅軍會師的作戰,以及山城堡戰役、寧夏隴東戰役(即紅一方面軍西征)等作戰。
第一一五師,此番號原屬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轄第一〇七、一〇八、一一五、一一七師)。西安事變后,蔣介石為避免東北軍再度與紅軍、楊虎城的十七路軍連成一片,對抗南京政府,于1937年3月將一一五師調到安徽渦陽一帶。6月,由劉峙主持在河南開封召開豫皖蘇三省整軍會議,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由每軍四師的甲種軍編制縮編成每軍二師、每師二旅的乙種軍編制(僅騎兵軍保留三個師),總兵力削減三分之一。六十七軍縮編為第一〇七、一〇八兩個師,每師轄兩旅四團,第一一五、一一七師番號被取消。國共談判改編紅軍時,何應欽把一一五師番號給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第一二〇師,此番號原屬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轄第一〇九、一一一、一一二、一二〇師)。1937年6月,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被縮編為第一一一、一一二兩個師,每師轄兩旅四團,第一〇九、一二〇師番號被取消。國共談判改編紅軍時,一二〇師番號給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第一二九師,此番號原屬東北軍第五十三軍(轄第一一六、一一九、一二九、一三〇師)。1937年6月,第五十三軍在河北保定被縮編為第一一六、一三〇兩個師,每師轄兩旅四團,第一一九、一二九師番號被取消。國共談判改編紅軍時,一二九師番號給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就在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后不久,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任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了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這又是為什么呢?這需要了解一下集團軍的沿革及編成。北伐戰爭后期,國民黨軍共編了四個集團軍,分別是第一(中央軍)、第二(西北軍)、第三(晉閻系)、第四(桂系)集團軍。此時的集團軍,在編制上沒有統一的規定,一個集團軍就是一個大的派系及支持這個大派系的數個小派別,可轄幾十個軍或師。抗日戰爭時期的集團軍則與之不同,它是介于戰區和軍之間的戰役兵團指揮機構,是按作戰需要設置的,一般轄2至3個軍,甚至有轄4個以上軍的,也有轄1個軍的,還有轄數個師的特殊編成形式(如第十八集團軍),是戰役作戰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說,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是因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把各“路軍”統一改稱為“集團軍”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因此被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
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英勇作戰、大放異彩,“八路軍”的名稱也深入人心;中國共產黨為堅持用“八路軍”名稱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雖然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了,但有個奇特的現象,中國共產黨方面除了在對外交往和發布戰時命令文書時自稱第十八集團軍之外,絕大多數場合仍以八路軍自稱,包括內部行文和領導講話,莫不如此。全國民眾,甚至日軍,也很少提第十八集團軍這個番號,仍然稱華北中共武裝為八路軍。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八路軍是中共武裝得到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承認的最初名稱。此前,中共武裝被國民黨當局誣為“赤匪”。為了說服紅軍將士接受國民黨政府改編,中國共產黨在黨內軍內做了大量工作,“八路軍”名稱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前,已被上上下下廣泛接受。
第二,八路軍各師剛奔赴抗擊日軍的戰場,就接連取得平型關戰役、夜襲陽明堡機場、雁門關伏擊戰等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與國民黨軍的連戰連敗形成了鮮明對比,大大振奮了海內外華人的信心,堅定了大家抗戰到底的決心,八路軍名稱隨著這些勝利名揚海內外,為百姓口口相傳,自然就叫習慣了。這也是人民群眾一直喜歡“八路軍”名稱的根本原因,因為它代表著勝利,代表著希望。
第三,為限制八路軍、減弱八路軍業已形成的影響,國民黨在《共黨問題處置辦法》中提出:“第十八集團軍既經改編為國軍,其軍令、軍政,應統一于中央”,“為統一指揮機關之名稱,所有以前各路名稱不屬于戰斗序列者,均經通令取消,第八路軍名義亦經同時取消,不得再行沿用”。但是,中共出于對蔣介石斗爭策略,仍然有理、有利、有節地堅持使用八路軍的名稱。
總的看來,中共在內部行文中,多使用“八路軍”的名稱,在正式場合尤其是對外交往中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的名稱較為多一些,以利用合法番號,體現了斗爭的堅決性、靈活性。所以,“八路軍”這個名稱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一直使用著,從未停止過。至今,“八路軍”仍是一個響亮的名稱,彰顯著一段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