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瑞慶
曾在CCTV—4主辦的一檔弘揚優秀家庭文化的電視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看到了一段視頻,是由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女士采訪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元帥的孫子——朱和平將軍的錄像。通過他對平常家事的動情描述,朱德元帥家中始終傳承的“立德傳人,勤儉持家”樸素家風撲面吹來,雖然和順不驚,但卻沁人心脾,聽之令人動容。
朱德出生于四川省儀隴縣的一個佃農家庭,自幼生活貧苦,從小立志救國。年輕時他考進云南陸軍講武堂,隨后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經過辛亥革命洗禮后出國留學,其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他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30年出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在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總司令,在解放戰爭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呼朱德同志為“朱總司令”。
朱總司令長期身居中央核心領導層,掌控著統領三軍的大權,但他家的日常生活卻和普通老百姓一樣,甚至有些難以想象的儉樸。如要追根尋源的話,可從他家祖居布置中倡導的艱苦創業的家風中找到答案。
朱德故居位于他的誕生地馬鞍鎮琳瑯村朱家大灣,現是朱德故里景區的一部分。那是一座土木結構的三合院結構,四周有竹木簇擁,磚地宅場上置有石槽碾磨,居室土瓦泥墻,朱德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這個簡陋小屋里度過的。在不遠處就是朱德父母的舊居,建于清代中葉,是土墻壁、雙椽檁、青瓦頂、寬階檐的四合院結構。堂屋正墻的神龕中供有朱氏先祖的靈位。神龕兩側清晰地書寫著三副對聯: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居身務其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家門和順,雖饔飱不繼,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
這三副對聯的內容全部選自江蘇昆山朱柏廬先生寫于清初的《治家格言》。朱柏廬是享譽文壇的著名平民教育家,他撰寫了短小精悍的《治家格言》,是一篇以建設家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啟蒙教材,言簡意賅、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文中的許多對仗句式節奏朗朗、含義深刻,可以用作對聯,而且內容完全符合朱家追求的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吃苦耐勞、安分守己的家風,所以被原文摘錄,作為陶冶家庭情操的座右銘。還有一個原因,朱和平將軍在采訪中也道出——這些告誡佳句出自“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朱家先賢之手,因此,朱德父母格外看重,抄寫成聯,懸掛在堂中,要求子孫遵照執行,作為家風傳承后代。
對照朱家崇尚的三副對聯,其用意清晰可見:第一聯要求后輩珍惜資源,堅決杜絕浪費;第二聯要求后輩生活質樸,肩負教子重任;第三聯要求后輩處世和諧,即使生活艱苦也應充滿樂觀。當然,朱德父母以身作則,儉樸的生活習慣深深影響到朱德,形成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從不以開國元勛自居,依然保持著戰爭年代中形成的艱苦本色,一如既往地節衣縮食,仍以對聯內容身體力行地影響教育自己的兒女及孫輩。他反復教育后代,只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堅決杜絕奢侈和浪費。
據朱和平將軍回憶,有一次奶奶專門制作了一碗炒野菜,兒孫們覺得苦澀難咽,但爺爺意味深長地說:“長征時連這樣的野菜都難以吃上。只有不忘過去的苦,才能知足今天的甜?!敝鞂④娺€說,他是穿著長兄穿過的舊衣服長大的。爺爺的衣褲更是反復修補,將就著穿,甚至他逝世后也穿著舊衣入殮火化。這樣的儉樸程度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朱家確是這樣年復一年地過著節儉的日子。
對于金錢,朱德更是無所追求。為了節約開支,要求家人每天記賬,務必精打細算;為了減輕國家負擔,他多次要求降低工資。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作為元帥的他,離世時總共只有2萬多元積蓄,并且全部作為黨費交給了組織。
為使朱家的優良家風代代相傳,朱德曾給后輩留下了“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做一個又紅又專的接班人”的題詞,再一次明確了“立德傳人,勤儉持家”的家風須得到弘揚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