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峰
1941年4月,日軍發起寧紹戰役,包括三北在內的浙東地區相繼淪陷。毛澤東、黨中央及時洞悉浙東抗戰的形勢變化,要求劉少奇、陳毅等在浙東“發展廣大的游擊戰爭”。自1941年5月,我黨領導的浦東部隊分七批共900余人相繼南渡杭州灣,會同地方武裝轉戰三北,在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里,開辟了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是寧紹地區淪陷后,浙東開辟最早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是向南發展,開辟四明、會稽地區和向北通往浦東、蘇北的重要基地,更是日后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基礎。
加強黨對抗日武裝的絕對領導。南渡到達三北的浦東部隊,主要形成了三支主力,一支是以朱人俊領導的蘇魯戰區淞滬游擊隊暫編第三縱隊(簡稱暫三縱),主要活動于余上地區;一支是蔡群帆領導的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第五支隊第四大隊(簡稱五支四大),主要活動于慈鎮地區。還有一支是宗德三大,后來取消番號編入暫三縱。為了加強黨對抗日武裝的領導,1941年10月成立中共路南特委軍事委員會浙東分會(簡稱“浙東軍分會”),由呂炳奎、王仲良、蔡群帆三人組成,呂炳奎任書記。隨后分別在五支四大、暫三縱建立黨的工作委員會。五支四大黨工委由蔡群帆、林有璋、夏治行組成,蔡群帆任書記;暫三縱黨工委由王仲良、朱人俊、方曉、吳建功組成,王仲良任書記。1941年11月,五支四大第三中隊(海防中隊)區隊長夏筱塘率隊駕船出海,在古窯浦港口外的海面上擊退攔截商船的土匪船隊。暫三縱張大鵬、何亦達率部,在段頭灣以西海面殲滅海匪馮鈿寶部20余人,繳步槍13支。
加強與地方黨組織的聯系與配合。浦東部隊到達三北后,一直在尋求與地方黨組織的配合、支持,而地方黨組織也在密切關注來自浦東的部隊。中共余姚縣特派員張光派出聯絡員(錢憶群)與五支四大相互反復試探后,接上了關系。浙東軍分會在此基礎上,由張光出面與紹屬特派員楊思一取得了聯系。在鎮北,通過中共鎮海縣地下黨員戚銘渠、虞天石的努力,與寧屬特派員王文祥取得了聯系。部隊與地方黨組織在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地方黨組織向部隊輸送了薛誠、胡克明、陳裕康等一批黨員骨干。
及時向上報告三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的情況,為全面開辟浙東提供決策依據。浙東軍分會經常將三北的情況用密寫的信件,報告顧德歡轉譚啟龍。1942年2月上旬,呂炳奎專程到上海,向譚啟龍、顧德歡匯報浙東軍分會工作和浙東情況,同時接受上級新的指示。5月下旬,王仲良代表浙東軍分會再次到上海向譚啟龍匯報浙東情況,回三北后即召開部隊與特委負責同志聯席會,傳達落實華中局指示。浙東軍分會以三北為基地,組織力量調研周邊情況。1941年12月初,呂炳奎、蔡群帆前往定海,秘密了解敵情,研究舟山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可能性,未果返回三北。12月下旬,蔡群帆率五支四大新四中進入慈南、姚南地區活動,兩個月后撤回三北。1942年2月,暫三縱第二大隊在黃明大隊長的率領下進入姚南山區。3月,蔡群帆率五支四大新四中再次進入四明山鄞慈地區,至4月撤回。6月,建立南進支隊,由蔡群帆、黃明率領挺進會稽,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
相公殿戰斗打響三北敵后抗日第一槍。1941年6月18日,駐庵東日軍30多人出擾,五支四大在宗德三大配合下,在相公殿西向天庵附近設伏。此戰斃、傷日軍各8人,殘敵棄尸潰逃,我軍無一傷亡。25日,五支四大在相公殿東北再次設伏,擊潰由庵東出擾的日軍。相公殿二戰二捷,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眾的抗日信心。
轉戰三北。1941年10月10日,暫三縱在登州街之西襲擊了周巷出擾之日軍,激戰一個多小時,迫使敵人逃回據點。10月22日,宗德三大在橫河七星橋與日軍血戰了一個半小時,大隊長姜文光和大隊副姚鏡人等29人英勇犧牲。12月10日,五支四大三中隊和新四中隊在慈北長溪嶺遭到從二六市、三七市方向過來“掃蕩”的日軍襲擊,林有璋率部利用有利地形果斷迎戰,殲敵20余人后主動轉移。12月13日,暫三縱三大隊在梅園丘與日軍遭遇后激戰,在二大隊支援下,迫敵逃回五夫據點,三大隊大隊長陸陽等16人英勇犧牲。1942年4月23日凌晨三點許,五支四大三中和新四中在鎮北施公山宿營時,遭遇敵情,二中率先開火,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后,五支四大主動撤離,戰士王天龍犧牲,區隊長崔大來重傷(后犧牲在鎮北莊黃醫院)。
浦東南渡三北的部隊,為貫徹上級“灰色隱蔽”的指示,不公開共產黨領導和新四軍的旗號,其目的是更有利壯大力量。我軍在堅持抗日的前提下,“多交友、少樹敵”,避免正面沖突,謹慎應對敵強我弱的局面,以求生存與發展。所以,堅持“灰色隱蔽”,是創建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在斗爭策略上的一大特點。
1941年11月,浙東軍分會利用國民黨宗德公署指揮官薛天白拉五支四大擴充其實力的機會,派林有璋去“接受任務”,獲得“擴編”,五支四大獲“第三戰區淞滬游擊第三支隊”的番號,林有璋改名林達,被“委任”為支隊長。同月,中共領導的定海國民兵團獨立中隊遭敵頑夾擊,60余人北渡甬江轉移至三北,在鎮北潘岙以假繳槍方式,實現獨立中隊與教導隊合并,組成五支四大新的第四中隊。1942年春,中共地方組織的干部朱之光領導的抗日保家自衛隊,在暫三縱第二大隊的支持下發展成為90多人的獨立大隊。5月下旬,五支四大應群眾要求,殲滅了民憤極大的鎮海縣警察大隊翁楠森部,繳獲的步槍交給了新組建的龍山自衛隊。
浦東部隊在三北立足伊始,即籌建后勤保障系統。1941年7月中旬,五支四大在慈北古窯浦設立了第一個辦事處,主要任務是宣傳抗日、組織與武裝群眾、發展抗日力量、收集情報、開展統戰工作、護送人員物資、征收抗日捐稅、解決部隊給養等。8月,又在鎮北建立海甸戎家辦事處、龍頭場辦事處。為便于協調,又組建了總辦事處。此外,五支四大還建立了負責交通聯絡的洞橋虞家辦事處及逍路頭辦事處,10月,暫三縱也在虞北、姚北設立了3個辦事處。11月,五支四大在鎮北又增設了澥浦辦事處。
當時,三北地區國民黨縣級政權全部遭到破壞,部隊辦事處尋找與國民黨地方政權的合作,但遭頑固分子的抵制。辦事處成為地方黨組織支持配合部隊的平臺,如寧屬特委利用國民黨鎮海縣政府重建江北辦事處的機會,由中共黨員李長來、戚銘渠分別任莊市、龍山兩區區長。另外,辦事處采用靈活方式,對愿意抗日的下層鄉保長,就與他們合作;對不愿意抗日的,采取群眾斗爭等形式逐步改造取代。經過努力,部隊辦事處建立起一種特殊的初級政權形式。
抗戰期間國共第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國民黨方面,采取既團結又斗爭的方式。1941年10月,暫三縱在姚北長河市召開周巷區十七鄉鎮長會議,宣布部隊番號和部隊抗日宗旨,要求各鄉鎮積極支持部隊在姚北地區的抗日活動。11月,五支四大在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在鎮北龍頭場召開團結抗戰會議,調解國民黨鎮海縣政府內部沖突,不僅宣傳了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也擴大了我軍影響。
對開明士紳和有影響的各界人士,采取團結加引導的方式。五支四大林有璋(林達)善于做統戰工作,他與三北知名士紳如虞家芝、虞在璋、朱祖燮等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五支四大初到三北,經費緊張,保障困難,崇壽開明人士許深祥不但帶頭出錢幫助,還主動獻計取用鹽場藏鹽,緩解了部隊供給的燃眉之急。林有璋的工作贏得了鄉紳們的信任和支持,他們感謝我軍抗日衛國、保護民眾。
從浙東淪陷,浦東部隊南渡三北,會同地方武裝開辟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是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階段。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是在中共浙東軍分會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譚震林的指示,南渡部隊、地方黨組織、地方武裝,依靠和動員廣大群眾,共同戰斗創立的。1942年7、8月,隨著中共浙東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的建立,形成了以三北為中心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確定了“堅持三北,開辟四明”的重大決策,浙東抗戰迎來了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