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壽喜
記得兒子上高中時,有一次他問我要50元錢,說是要為班上一名同學更換手機助一臂之力,我當時拒絕了。沒多久,兒子另一名同學的父親得了重病,班級組織捐款,兒子又問我要50元,我毫不猶豫地給了他100元,并說另50元算我們全家的一點心意。
兒子不解地問:“上次我也是想幫助同學,結果你一毛不拔,這次為什么給我雙倍的錢?”我笑著說:“送人家50元還是100元,說到底都是小善。”兒子來勁了:“對呵,勿以善小而不為嘛!”我則耐心地說:“行善確實不分大小,但應分輕重緩急,最好的小善應該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你的同學為了追求更新的功能而更換手機,屬于錦上添花;而另一位同學家境貧寒,父親卻得了重病,100元就是雪中送炭了。”兒子這才一個勁地點頭。
送兒子上大學時,在火車站的“迎新接待站”,兒子的許多師哥師姐們身穿志愿者的服裝,給新生及其家長們提運行李、聯系住宿、介紹情況,兒子為此深受感染,覺得師哥師姐們在做的就是一種雪中送炭的善行。翌年暑天,兒子主動報名參加了大學“迎新志愿者”活動。在晚上跟我們的視頻聊天中,兒子的臉上仍蕩漾著白天為新生服務的愉悅,令我和妻子非常欣慰。而當給玉樹地震災區捐款時,我主動提出將兒子的當月“月供”提高200元,沒料兒子堅決不要,說捐款的錢他可以從買衣服的“專項費用”中省出來,還說穿衣服沒必要錦上添花,說得我妻子都笑了起來。看樣子,善的觀念已經植入兒子的心田。
其實在生活中,我和妻子也特別注重雪中送炭。比如,在公交車上,只要是老年人、殘疾人或孕婦和小孩,我們都會主動讓座。面對街頭的行乞者,只要判斷出是真正的可憐人,我們總要表達五元或十元的心意;而對那些一看就是行騙或者根本不值得同情的所謂乞丐,我們是不會有所表示的。對于向外借錢,我和妻子也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救急”是第一位的。親戚中有人生了大病,急著用錢,我和妻子常常會主動借錢給他們;而有一回同事要借1萬元炒股,并說要付很高的利息,我則婉言拒絕了。回家后,妻子夸我做得對,說借錢讓人發財的事,不干也罷。
前不久,我們一家三口觀看了熒屏上一個老板高調行善的專題節目。妻子說這個老板是行大善,兒子則認為與比爾·蓋茨相比,他行的只是小善。而我則認為無論大善小善,這個老板的善意都應得到認可,遺憾的就是這個老板在行善時,沒分清“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的區別,那些排著長隊來領紅包的人中,全部都是值得同情的人嗎?妻兒最后都同意了我的觀點:雪中送炭才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