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渺嵐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株洲 412000)
自2019年起,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啟動高職院校教師資格“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制定“雙師型”教師隊伍師資力量建設,將高職教育發展成符合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水平的新型教育領域。根據新時代高職教育的發展內涵,高職院校將“雙師型”教師培訓的計劃與“雙高技術”建設要求二者緊密結合,打造同時具備專業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雙重”能力的教師隊伍,促進新時代職業教育戰略目標的加速發展。
雙高計劃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是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為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的重大決策建設工程,是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決策。“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和重點,“雙師型”教師就是“雙證”教師或“雙職稱”教師,即“教師+中級以上技術職務(或職業資格)”,如“教師+技師(會計師、律師、工程師、建造師等)”。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優化學校、專業布局,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教學質量不但要看學校的總體規劃,還要注重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具體指標要求“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按專業分類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由以上國家的教育政策方針改革可以看出:培養“雙師型”教師既是學校實現高水平教育的宗旨,也是打造高水平教師的重要指標。二者在高職教育的發展中緊密相連、缺一不可。“高水平”是國家職業教育建設的總目標,寓意著高職教師在教育領域中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專業性;“雙師型”是高職教育高水平建設的主要路徑,意味著高職院校的教師除了具有專業理論的教師,有的教師還兼具專業的職業技能和實踐素養,是由集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為一體的教師團隊組成。“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促進高職院校高水平建設、使其符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重要指標。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職教育的“教師本位論”的教學理念逐漸發生了改變,隨著學習主體的轉移,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師資結構和師資水平也在“雙高計劃”的教育方針的指導下有一定的提升,但現階段教師組織架構的水平還是與“雙高計劃”的建設水平相去甚遠。首先,教師水平等級組成結構不合理,高職院校中的一些高職稱、高學歷、具有較強實踐技術水平的兼職教師占比較低,組織架構中大多數都是具備一定專業理論基礎、缺乏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其次,缺少對高職教師職業生涯的總體性規劃和培訓,由于在其求學業生涯中針對高職教育的專業性培訓不夠連貫,造成高職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缺乏實踐教學的能力。最后,高職院校缺乏專業的教師評估機制,針對“雙師型”教師和普通教師采取一致性的教師評價標準,沒有將“雙師型”教師的優勢凸顯出來,這與我國“雙高計劃”的建設要求相違背。
結合學校對“雙高計劃”建設目標的踐行,建立與本校相適應的“雙師型”隊伍培養的目標,成立教師發展中心,負責對教師隊伍進行計劃規劃、統籌、協調、監督和考核。旨在將教師隊伍發展成以專業理論能力為基礎,師德素養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一體的綜合性師資力量。為教師隊伍提供多元化的培育平臺,積極地開展教師崗前培訓、入職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提供咨詢等服務,通過對教師隊伍多元化的培訓逐步形成教師個性化的職業生涯發展記錄,幫助教師在個人成長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教師隊伍發展成個性化、專業化的綜合師資力量。
依照高職院校師資計劃建設的目標,全力引進和培養高水平、高學歷的技能型人才,引進國家或者省級技術能手或者高級工程師等高技能型人才。院校要加強對重點名師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將普遍提升教師師資力量和重點提升名師教學水平相結合,以高水平、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為引領、以教學名師為重點、以骨干教師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化教學水平的改革提升,不斷促進高職院校教師結構的優化力度。
建立校企教師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定期聘請企業的能工巧匠、高技能水平的技師到院校開展講座、專業項目和開工作室的形式帶徒弟、授課、傳授專業技能,提高理論性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校企互通共同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推動院校和當地知名企業或者校企合作企業建立以“產、教、學、研究”為一體的教學培訓研究中心,以開展專業教育、職業培訓、產業升級、技術研發為一體的項目培訓。加大兼職教師的崗前培訓制度,提高專兼職教師的執教能力、產業升級能力,確保專業教師能提高企業生產水平、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為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院校應該建立教師教學評價機制,將教師執教能力、實踐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和師德素養等作為評價標準,對兼職教師的評價標準,可以適當地放寬條件,上述條件滿足之余,可以適當的放寬教師的學歷條件。從而吸引更多的知名企業的優秀人才加入“雙師型”教學體系中來,形成新時代發展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體系的建設目標。對本體系中的教師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院校在設置各類榮譽稱號和個人稱號評選的機制中,加強對教師工作業績、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奉獻精神等指標的重視程度,加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我激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表現優異的教師評予“先進個人”或“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并鼓勵其參加國家級或者“省級教學能手”的評選。為教師搭建充分發揮個人管理能力、科研水平、教學水平的綜合性憑條,充分尊重教師的個性化發展,為教師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實現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和促進國家“雙高計劃”戰略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總之,“雙高計劃”背景為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環境支撐,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高職院校為了提升自身的綜合教學水平,在教育領域能做引領專業技能教學水平的領頭羊。高職院校現階段的重點工作就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高職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中應不斷加強校企合作雙向人才的溝通、建立產教融合機制、對教師的職業生涯進行系統性培訓,全力引入和培養“雙師型”高水平人才,不斷優化高職院校教師結構,建立健全教師評估標準機制和獎懲制度,全面促進“雙高”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