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楠
(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山東聊城 252000)
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升,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現象。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的發展能夠滿足人民精神方面的需求。分析群眾文化實施困境,找出解決方法,可加速社區文化體系的構建,以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縮短文化差異,為現代化的公共文化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群眾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群眾文化面向廣大群體,是以娛樂休閑的形式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成果,是為了滿足全民的精神生活而產生的。為了讓群眾陶冶性情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象征性精神產物,是群眾的基本文化訴求,其包括作為載體的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以及涉及的群眾文化事業和群眾文化隊伍。群眾文化有城鄉群眾文化、社區群眾文化、企業群眾文化、機關群眾文化、家庭群眾文化、校園群眾文化、群眾文化軍營等,涵蓋范圍廣。在豐富廣大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對構建全面和諧社會,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和文化意識起到一個資源整合作用。群眾文化內涵豐富,并與其他文化交融,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獨樹一幟。無論是群眾文化的哪種內涵,都以群眾為主體。
群眾文化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一個重大任務,而基層群眾文化是群眾文化的基礎,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經過長期實踐證明,在群眾文化管理中缺乏一套相對穩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基層群眾文化的管理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群眾對群眾文化的建設還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雖然不同地區的群眾有著自己的地域文化,但是群眾對自己的文化缺乏深入的思考。
就目前基層文化活動的現狀來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基層文化活動發展相對緩慢。大多數人還在為經濟問題而掙扎,所以他們沒有業余時間和精力去參加文化活動。同時,對于發展基層文化活動來說,還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才能參與實踐。與其他經濟落后地區相比,大多數文化活動都與資金缺乏密切相關。因此,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存在著固有的封建迷信觀念,這種迷信觀念只能在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條件下表現出來。此外,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人們在內心無法接受現代的文化氛圍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基層的文化活動。
在開展群眾的文化建設工作中,相關的部門缺乏對群眾文化的基本認知,導致群眾文化的相關活動以及建設方案難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管理人員缺乏群眾文化意識,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時力度不大,常呈現出疲軟狀態。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已然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狀態,文化供給部門雖然也能定期地開展群眾文化,但是內容陳舊、形式單一,主要以娛樂為主,在為群眾提供文化活動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群眾自身的文化屬性和喜愛的文化形式,常常為了省事、便利,會出現“一場戲演一年”的現象。
導致群眾響應不積極主要是因為,第一,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沒有時間參與這樣的活動。因此,我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是老年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單調,可以通過參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式,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再加上網絡互聯網的興起,能夠通過有趣的傳媒方式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而圍繞著老年人展開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就顯得單調無聊,所以年輕人沒有參與活動的積極意愿。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普遍開始向多元化的方向推進。群眾文化活動要與時俱進,不斷滿足人們對文化活動的內在需求。因此,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和人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不斷豐富文化活動的內容,增強其對群眾精神世界的影響。因此,根據區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當地傳統文化的現狀、基層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地結合國家的傳統文化,打造專屬于基層民眾的國有化活動,如秧歌、高蹺等,走在北方地區可進行與當地獨特的文化發展方向相結合的活動;或者,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苗族傳統武術舞蹈,也可以對苗族基層民眾進行指導,也可以在文化活動中帶來民族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創新方式。在地方政府的引導和鼓勵下,要在文化活動中增加少數民族的文化活動。這樣既能保證文化活動的重要引導作用,又能進一步繼承和發揚當地的傳統文化。
在文化工作之中,要將本地的文化特色展現,應用現階段的文化資源,合理利用群眾文化資源,可以考慮用建設文化特色村、特色社區、特色企業的方式,實現特色文化以及品牌文化的構建。現如今多數地區在體育中心、文化廣場建設的過程中,貼近群眾需求,實現文化場所的完善與構建,一些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鄉鎮地區形成富有特色性的文化村,構建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給當地的經濟、文化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組織文化藝術會,采用免費下鄉的形式開展文藝演出,讓人們對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集思廣益,這就是文化品牌建設的基本思路,也是開創特色發展道路的必要措施。
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是傳播群眾文化、展現優秀群眾文化創作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現階段,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仍然以傳統的文藝演出、藝術展覽、業務培訓、理論調研等形式為主,內容上也普遍趨同。一些發達城市在文化品牌塑造、文創產品研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漢服展會、動漫展會等內容新穎的文化活動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但多數地區目前還是以老年人活動為主,無論是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還是在受眾群體、結構組成上都較為單一。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方面,群文工作者,尤其是各地群文機構的文化骨干,應當求新求變,拓展文藝表演和文化創作的題材,使創作在內容上更加貼近當代人的生活,在情感上更加能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在形式上更加具有吸引力。
對全局資源的利用,通過物聯網和大量優勢信息資源,整合全社會人力、物力、文化資源,動員全社會參與到群眾文化工作當中來,建立特色群眾文化品牌,吸引企業和政府投資群眾文化建設發展;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群體,開展具有受眾不同的特殊群眾文化活動,為一些特殊群體提供便利;還可以通過農家書屋和線上線下的資源,了解群眾文化工作,做到信息資源全方位共享。
只有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隊伍的建設,才能提升建設能力與質量。首先政府應該硬性要求,基層群眾文化管理必須由專人專職進行管理,禁止代理、兼職。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機制,吸引有特長、有能力、有熱情的專業性人才參與到文化事業的建設中來。同時也可以在民間組織、社團等經常參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民間群體中尋找優秀人才,進行系統的培養。再次,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根據現有人員的能力指定培訓計劃,針對性地進行文化事業建設知識的培訓,提高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專業水平。最后,通過文化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的調查,對其成果進行評價制度的建立,科學合理的對工作人員的工作成果進行評估。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密切相關,不僅關系到社會文化建設的未來,也關系到基層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的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發揮自己的職能,從各行各業的不懈努力,積極配合開發、充分發揮基層大眾文化的優勢,提高基層文化活動水平,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推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