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花
我發現一個現象:有的老師在班級管理上偶爾使用“寫說明書”這一招術——若是學生犯了錯,寫一份說明書講明犯錯的前因后果。文字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寫說明書并不困難,文字表達弱的學生想要寫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頗為費神。所以,我很少會用這一招。自從發生了一件事之后,我卻對寫說明書產生了微妙的感情。
那是一節單元試卷分析課。卷子上有一道選擇讀音題,其中“熏陶”的“陶”字在選擇“tāo”或“táo”上錯誤率極高。這不是讀“tāo”嗎?平日里,我常用“熏tāo”一詞,學生也聽得不少,怎么只有個別學生選擇“tāo”呢?這如何了得?我特地調整了自己的情緒,露出慍怒的神色,投屏“熏陶”后說道:“‘熏陶(tāo)’一詞,僅有個別同學正確,不知什么原因?我們不是常用到‘熏陶(tāo)’的嗎?”
課堂安靜極了。答對的學生滿臉驕傲,答錯的學生困惑、不解……突然,一雙手倔強地舉了起來,緊接著,兩雙,三雙……我請小葉發言。她站起來大聲說道:“朱老師,這明明就是你錯了,‘熏陶’的‘陶’就是讀第二聲。而且,書上也是這樣標注的。”話音剛落,其他幾位舉手的學生紛紛應和:“是的,朱老師,是你錯了!”
竟有此事?我連忙翻書查詢,書上的的確確標著“táo”。我臉紅心跳,出了錯的窘迫令我尷尬不已。我連忙更正了答案,說道:“朱老師今天犯了錯,決定今天晚上寫一千字的情況說明書以示懲戒。”
課后,我在《現代漢語詞典》查閱“陶”字,發現“陶”字有兩種讀音:táo 和yáo。不過,“yáo”并不常見,只有讀“皋陶”這一上古人名時才發的音。皋陶,原是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與堯、舜、禹并稱為“上古四圣”,被后人尊為“中國司法始祖”。這一發現令我欣喜不已,不僅解決了讀音的困惑,還學到了文化知識。同時,我又發現容易讀錯的幾個詞,將“新冠(ɡuān)”“強(qiǎng)顏歡笑”“強(qiǎng)人所難”等列入說明書中。
寫著寫著,我突發奇想:容易出錯且做錯的題目,是不是也可以嘗試寫寫說明書,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第二天,我在語文課上鄭重地讀自己寫的說明書。讀完后,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我說:“我們也可以為典型的錯題寫一則說明書,或一個字的讀音、字形,或一道閱讀題的解答方式等,寫出來,還可以在全班分享,提醒同學不要出現類似的情況。字數不做要求,只需把問題說清楚即可。”
孩子們興奮起來,開始查找課本。我問道:“翻開試卷或語文作業本,你發現哪些情況可以寫說明書呢?”
“朱老師,‘嫦娥奔月’的‘奔’字是多音字,我想為這個字寫一則說明書。”小張說。
“‘不可估量(liɑnɡ)’的‘量’字很容易讀錯,我就讀錯過。我想為‘不可估量’寫說明書。”小沈說道。
“做閱讀題時,我明明已經寫了答案,但總是會被扣分。我想寫一則說明書提醒自己答題不能偷工減料,需一絲不茍才行。”小王說道。“偷工減料”是我常常對他們說的話,沒想到派上用場了。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最難的,我想寫一則說明書,鞏固體會情感的方法。”
……
教室里閃爍的盡是向陽生長的智慧與動力。我很高興,我的無心插柳換來遍地綠蔭。
從此,但凡作業反饋后,桌子上總會出現幾張說明書。全班分享時,個個精神抖擻,活像一位謙虛又自信的“小小演說家”。說明書,為語文打開了一扇深度學習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