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1—2020 年20 起案例的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程心怡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50)
2020 年3 月10 日,廈門湖里一15 歲男生因家庭矛盾持刀砍向父母,母親當場身亡,父親受傷。同年5 月23 日,山東一位45 歲律師被15 歲的女兒,以按摩為借口從身后用繩子活活勒死。這兩例案件的報道再次把社會的目光引向對未成年人弒親行為的關注上,這類案件行為的危害性和手段的殘忍性挑戰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和法制底線。為什么正處在青春年華的未成年人會向最親的父母舉起“屠刀”?社會該如何有效預防此類案件的發生?
本文通過新聞報道、文獻檢索等途徑將我國2011-2020 年未成年人弒親案件進行匯總,結合20 起案例對未成年人弒親行為發生的心理機制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導致其產生犯罪心理的根源性影響因素并提出針對性預防對策。
未成年犯罪人的弒親行為受犯罪動機的支配,未成年人弒親行為的心理過程主要體現為犯罪動機的形成過程,犯罪動機的形成體現為下列三個連續的心理過程:
需要是一切行為的原動力,動機是行為的直接動力。所以動機來源于需要,同樣犯罪動機也來源于需要。作為個體的人,其需要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但受限于社會條件、自身條件,不可能每種需要都能得到滿足。當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人們會產生挫折感,激發負面情緒,為了疏解不良的情緒反應,人們就可能采取犯罪行為。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森茨韋克所言,挫折容易引起攻擊欲望和攻擊行為,從而會導致大量犯罪,特別是引發暴力犯罪。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其心理尚未發展成熟,當其需要未得到滿足時,挫折感會更加強烈,產生的不良心理往往會形成某種動力,促使部分未成年人采取犯罪行為。結合筆者收集的未成年人弒親案件,促使未成年人實施弒親犯罪行為的未滿足的需要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安全需要未滿足產生挫折感:廣東清遠14 歲少年孟某弒母殺妹案件中,孟某因為害怕母親將自己抽煙一事告訴父親后自己會遭到嚴厲的打罵,所以殘忍地將母親和妹妹殺害。一直以來,孟某的父母對他管教非常嚴厲,父母時不時的打罵、體罰讓孟某處于極度恐懼的心理狀態下,當孟某認為自己的安全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便產生了嚴重的受挫感。
(2)歸屬與愛的需要未滿足產生挫折感:蘇州17歲少年李某弒父一案中,李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在高中輟學之后李某便跟隨父親一起生活,但因為父子之間缺少溝通,再加上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李某與父親的矛盾日益激烈。當李某發現父親有外遇時,他對父親的厭惡感進一步加深,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李某用榔頭將父親殺死。李某渴望得到父親的愛與關懷,但他的需要一直沒有得到滿足,當發現父親有外遇時,他所面臨的挫折感進一步加強,促使他采取犯罪行為。
(3)尊重的需要未滿足產生挫折感:山東17 歲少年王某弒母一案中,王某用斧頭砍死了母親,并用沙土將母親埋在院內的雞圈里。王某之所以會揚起斧頭砍向自己的親生母親,源自于母親對他的過度保護。王某的母親拒絕王某外出務工,并將其鎖在家中長達兩年,王某覺得母親限制了他的自由,他越來越無法忍受母親所作的一切。王某渴望與社會交往,渴望獲得母親的尊重與理解,當這種需要一直無法滿足時,王某產生非常嚴重的受挫感。
未成年人的受挫感越強,其采取攻擊行為的意識和強度也增強。根據筆者統計的案例來看,弒親的未成年人從小開始就經歷負面事件,多樣化需要未能滿足帶來的挫折感不斷累積,往往微小的刺激也容易導致未成年人產生較大的反應,從而對父母施加暴力行為。
并非所有需要無法滿足的未成年人都會走上弒父殺母的不歸路,究竟采取合法還是非法的方式來滿足需要,取決于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弒親的未成年犯罪人是典型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足的群體,特殊的人格特征導致其在相同情境下受挫感更強,更容易實施暴力殺人行為。
(1)情緒反應消極,情緒結構不穩定:主要表現為情緒易爆發、易激惹、敏感性強。弒親行為幾乎都發生于未成年子女與父母發生激烈爭吵之后,這體現出未成年犯罪人情緒的沖動性和爆發性,一旦遭到外界的刺激,非常容易產生消極的激情,導致外罰性、攻擊性的犯罪行為。
(2)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移情能力:弒親的未成年犯罪人自私、冷酷、缺少對他人情緒體驗的共鳴和感情移入,這構成了未成年犯罪人冷酷殘忍、肆意妄為的心理基礎。在筆者收集的未成年弒親案件中,大部分的未成年犯罪人在殺害父母之后表現出來的是冷漠、無情,他們或是隱藏尸體、清理犯罪現場,或是策劃逃離。
需要未得到滿足并不會直接導致未成年人實施弒親行為,只有在需要受阻時,個體缺乏調節能力選擇以違法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才會形成犯罪動機走向犯罪。
以上三點是未成年人弒親行為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未成年自我調節能力的缺乏,即人格缺陷,犯罪人的人格缺陷是生物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對未成年人來說最重要的社會環境即家庭環境。
(1)年齡因素:根據筆者收集的案例統計,弒親的未成年人年齡在12 ~17 歲之間,這恰好處于青春期階段,在這個階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生理上:發育迅速、激素多、富有沖動性;心理上:情緒起伏大、自控力弱、與現實發生矛盾的機會和可能多、心理落差大。正是基于這一階段未成年人的人格特質,導致其在面對誘因刺激時難以做出理性的選擇。
(2)性別因素:在筆者統計的弒親案件中,行為主體以男性為主,所占比例超過90%。男性與女性在心理學、生物學上差異較大,男性的攻擊性、支配性和活動性方面均比女性強,而在同情心以及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則比女性弱。這種差異導致了男性比女性更沖動易怒,在發生沖突時更容易實施極端暴力犯罪。
(3)異常的生物因素:異常的生物學因素可以導致異常的心理活動,易接受不良的主體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犯罪心理。例如青少年犯罪學家謝爾登對200名犯罪男青少年的觀察發現,與未犯罪的男青少年相比這些人中屬于中胚層體型的人極多。中胚層體型一般“更有可能擁有特別適合于實施攻擊性行為的人格特質(身體力量、精力、感覺遲鈍、以行動表達壓力和挫折的傾向),這種體型也很難抑制諸如不滿足感、情緒不穩定等反社會的冒險性”。
(1)家庭結構的不完整:美國心理學家Russell 認為,紐帶是人與人之間持久、充滿愛的關系的主要原因,并且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相當重要。對未成年人來說,與父母之間的紐帶是最重要的,與父母親密關系的建立不僅可以滿足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也幫助他們習得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家庭結構的完整正是未成年人獲得情感滿足和規范習得的基礎。在筆者收集的20 個案例中,接近70%的行為主體都生活在結構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中。
(2)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父母管教和監督方式不當是未成年人實施反社會行為的重要風險因素。美國學者Ibabe 和Bentler 認為專制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都是無效的,因為它們無法有效監督未成年人的行為、無法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并糾正。
專制型教育方式的特點是嚴格、依賴懲罰、較少的情感支持。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主導下,父母把未成年人作為實現自己社會需求的“工具”,剝奪其自由選擇的權利。為了實現對未成年人的全面掌控,父母可能會施加暴力的手段,輕則責罵、毆打,重則演變為家庭暴力和虐待行為。在嚴苛和暴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未成年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和行為不端問題,如焦慮、抑郁、缺乏安全感、暴力傾向嚴重等,在外界誘因刺激下,這些未成年人展現出的是高水平的攻擊行為和反社會行為。江西16歲陳某弒父案中,陳某面對的是父母“高壓”式的教育方式,父母完全剝奪了他娛樂的時間,成績稍有下滑,父親輕則罵,重則毆打,最終陳某選擇用暴行來釋放壓力。
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的特點是情感的忽視以及行為控制的缺失。這種教育方式下未成年人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系極其缺乏,他們無法從父母身上體會到愛與接納,而只感受到父母的排斥或者拒絕。經歷了被拒絕的未成年人,往往會貶低自己的價值,經歷情感上的痛苦,從而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同時父母在言行中所表現的道德價值觀也不能被未成年人所掌握。2018 年發生的湖南12 歲男孩弒母案中,行為人吳某某從小與爺爺生活在一起,當吳某某的母親回家鄉承擔照顧責任后,采取的是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從爺爺及其寬容的教育方式到母親嚴厲的教育方式,吳某某的心理逐漸出現問題,他對母親的恨意逐漸加深。他從母親那里沒有體會到關心和愛護,母親給他的僅有印象就是責罵、毆打,他也沒有學會掌握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正是這種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3)不正常的家庭氛圍:家庭之間爆發的沖突,不僅會給家庭帶來不幸,而且會引起未成年人的挫折和緊張,為了發泄緊張情緒就可能進行違法行為。江西南昌陳某弒父殺母一案中,生活的壓力導致陳某父母之間的爭吵不斷,在陳某行兇的當晚,父母同樣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或許這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來說,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重要,友誼的好處是幫助未成年人學會足夠的社交技能、學會自我接納、獲得情感支持。此外,友誼還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認識自我和發展自我的機會。尤其對缺少家庭支持的未成年人來說,積極的人際關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他們免受家庭中某些風險因素的影響,減少家庭中不良因素所帶來的壓力。觀察筆者收集的案例,70%弒親未成年人的人際關系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喜歡獨來獨往,內向、沉默、自卑,他們面臨著不良情緒的干擾,卻沒有朋友可以幫助緩解。
上已述及,導致未成年人做出弒親行為的主要根源在于家庭。因此,預防未成年人弒親犯罪首先應當從家庭入手。家庭的教育方式對未成年人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要有組織、有步驟的對家長進行系統培訓非常必要。因此,筆者建議對家長的培訓教育可以分為四步走:第一步,由基層政府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婚前、生育前教育輔導,宣傳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包括兒童心理學、兒童不良行為的糾正經驗等內容。第二步:由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等機構組織實施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的教育測試,以便了解家長在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方面是否存在偏差,根據測試結果有針對性的對家長進行再培訓。第三步:對進入初中階段的未成年人家長的培訓集中在如何發現并解決未成年人的異常行為、不良情緒等問題。第四步:針對“問題兒童”開展特殊培訓,幫助家長掌握不良行為的矯正方法。
作為未成年人社會化第二步的學校也必須要承擔起預防未成年犯罪的責任。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健康活動,有助于未成年人掌握社會規范,增強與學校、同學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降低犯罪率。學校應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加強對課外活動的指導與管理,幫助孩子在活動中養成規則意識。此外學校應當加大素質教育和心理教育,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特點,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和情緒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化解,采用鼓勵式教育,增強未成年人的自信心、自尊感、成就感,幫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未成年弒親行為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綜合力量的參與,依靠社會資源形成完整的預防體系。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社區是他們重要的活動場所,所以社區在預防未成年人弒親犯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加強社區活動建設,形成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為未成年人提供適宜的活動環境。其次充分發揮調解組織的作用,強化鄰里關照意識,及時發現、干預、解決家庭矛盾。加強對“高危”未成年人家庭的干預,及時發現并糾正家長偏頗性的教育措施,對存在潛在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重點看護和教育。最后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心理咨詢志愿者團隊,及時關注社區內家庭矛盾較多、家庭結構不完整等“高危”家庭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疏導可能的致罪情緒。
未成年人弒親犯罪心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良的家庭環境是未成年人形成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須從家庭入手,整合社會資源,構建系統預防體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