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合肥城市學院思政部,安徽合肥 238076)
鐵人精神,是一種為國家忘我奮斗的工作精神,如何傳承鐵人精神?其實高質量研修,是一種好的傳承方式,會讓參加人收獲滿滿。如何讓研修不流于形式,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2021 年7 月12 日至18 日,筆者參加了由教育部組織、大慶師范學院承辦的“致敬禮贊百年路,紅色研修大慶行”研修班,感覺效果良好,本文論述這次研修蘊含的有效教學方式對于傳承鐵人精神的價值。
這次培訓安排了3 場專題報告,分別是《講述鐵人故事,分享鐵人精神》《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人才培養》和《勞模精神與三代鐵人的職業精神》,這幾場報告敘事生動,理論闡釋通俗易懂,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和思考。
7 月13 日,陳立勇老師主持訪談報告《講述鐵人故事,分享鐵人精神》,主講人是王進喜徒弟孫寶范,他已經80 多歲,依然神采奕奕,說起師父飽含深情。
大慶師范學院陳立勇老師和孫寶范先生穿越歷史風云的對話,再現了王進喜47 年的光輝歲月,從孫寶范老人的生動敘述中,筆者真切了解到王進喜的人生故事。他對新中國飽含深情,一心一意為國家的石油事業鞠躬盡瘁,在防止井噴事故發生的危急時刻,奮不顧身跳進泥漿,以血肉之軀攪拌泥漿,避免了災難事故的發生,他在工作中從不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一心想著怎樣為國家多打井、多出油。孫寶范先生追溯鐵人精神的由來,敘說王進喜母親的故事,王進喜母親曾對兒子說過,為國家做事是應盡的責任,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能拿,王進喜生病期間,母親來看他,同事們買來蛋糕,準備給他母親吃,那位老媽媽說,那是公家的東西,我不吃,后來同事們說是王進喜的兄弟買來的,老人才吃。學員們聽到那里,無不眼眶濕潤,這場訪談報告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思想震撼。
請身邊人來講鐵人的故事,具有真實可感的特征,在他們樸素的對話訪談中,王進喜的光輝形象在筆者心中扎下了根。
7 月14 日,筆者聆聽的第二場報告,是井岡山大學張泰城教授所做的關于紅色文化資源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內容。紅色文化資源和鐵人精神在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共同之處,二者相得益彰,讓參訓人員受益匪淺。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生過許多紅軍故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如何讓那些革命歷史光照未來?如何讓那些紅色資源發出寶貴的光彩,來照亮當代大學生的心靈,給當代青年注入精神營養?張教授給了我們令人信服的答案。他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井岡山大學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在培養學生精神素養方面的做法。他認為紅色文化資源是優質教育資源,蘊含著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典型內容,同時承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屈不撓英勇奮斗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史,紅色文化資源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養等豐富的教育內容,在培養學生形成優良道德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舉例如何開展“體驗式教學“的方法,給我們提供了實踐教學范例,如實踐課程讓學生重走井岡山紅軍時期的挑糧小道,張教授說學生很喜歡那樣的課程,他們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是能深切體會到紅軍時期創建革命根據地時的艱辛,體會到新中國建立的不易,從而激發自己的堅強意志,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那堂課的成功秘訣,不在于教師講授了什么,而在于學生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正如學生在走過這條小道后深有感觸地說,這樣的課程讓人身臨其境,收獲很大。學生們在重走紅軍挑糧小道的過程中,能體悟紅軍創建革命根據地時期的艱苦生活,能深入領會艱苦奮斗精神,效果良好。當然,吃苦耐勞也是鐵人精神的一個基本的特征。
7 月16 日,筆者聆聽馬吉芬教授所作的專題報告,她的報告是關于勞模精神與三代鐵人職業精神的內在聯系闡釋。馬教授從歷史維度、理論維度、時間維度和勞模精神的育人模式4 個方面介紹勞模精神與三代鐵人精神的內在聯系。
整場報告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尤其對勞模精神進行理論溯源,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通過誠實勞動實現人生夢想到勞模精神的制度基礎,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論探究。三代鐵人的傳承,是無數國家建設者的典型,跨越了新中國建設的各個時期,鐵人精神的有效傳承,也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馬院長對資本主義制度為什么不能產生勞模精神的闡釋,引起我們深刻思考,我國目前有許多人在民營企業上班,資本的剝削性和逐利性不會主動考慮人的全面發展,這與員工對美好生活的愿望產生了矛盾,有些民營企業的員工幸福感指數偏低,因為那些民營資本家以逐利為目標,喜歡讓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人們常說一個蘿卜一個坑,人與崗位的匹配度合適,既提高勞動效率,又不至于讓人過勞死,想想如果一個蘿卜幾個坑,那個蘿卜被迫跳來跳去,它還能扎下根健康成長嗎?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只是把勞動者看成廉價勞動力,勞動者的地位很低,人格尊嚴不受保護,勞動者和勞動產生了異化,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能產生勞模精神。勞模精神只有在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出現,因為人民享有主人翁地位,中國共產黨從創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勞動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人民為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而工作,這樣就能有幸福的感覺,愿意拼盡全身力氣,為國為民服務。鐵人精神體現在立足于本職崗位,他們沒有條件盡可能創造條件,也要為國家多打井、多出油的勞模精神。這場專題報告理論分析透徹,讓我們有耳目一新之感,增強了我們對勞模精神和鐵人精神的敬佩,也堅定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
馬教授的報告還引發了筆者理論探究興趣,她探索出在思政課堂,如何以鐵人精神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鐵人精神如何實現“四育融合模式”的一些觀點,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理論給養。
這3 場專題報告,從鐵人精神的由來、鐵人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一脈相連到鐵人精神和勞模精神產生的制度基礎,敘事析理,邏輯嚴密,引發了筆者的深思,培養了我們繼續探索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濃厚興趣。
7 月15 日上午,思政音樂課《踏著鐵人腳步走,再鑄時代鐵脊梁》由石油歌唱家王永樺教授演唱,從歷史維度,采用歌唱方式,演繹了石油戰線職工愛國奉獻的壯志豪情。我們很榮幸地聽到王教授演唱的關于勘探隊員、克拉瑪依油田、為國獻石油、鐵人精神等方面的歌曲。
王永樺教授早年畢業于大慶師范學院英語系,專業是英語,但他骨子里愛唱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說身邊的同事有不少來自于石油家庭,他本身也在大慶長大,大慶是石油之城,耳濡目染,他對石油工人的創業精神充滿敬佩,他把為石油工人唱歌,歌唱石油事業當作人生大事。他不斷地學習音樂和演唱方法,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嗓音,后來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石油歌唱家,他用歌聲述說鐵人精神,身體力行,傳承鐵人精神。在培訓課上,王教授教飽含深情,教我們演唱《踏著鐵人的腳步走》,豪邁的歌聲響徹課堂。他還教我們學習發聲方法,學員們認真學唱,非常開心,每個人都學會了那首歌。
王教授的歌聲鏗鏘有力,精神飽滿,激情澎湃,他雖然已經60 歲,可看起來像40 歲,喜歡歌唱讓他保持了年輕活力,他在整個課堂上都保持著溫暖的微笑,他那發自心底對生活的熱愛,對石油工人的熱愛,使課堂充滿了為國家奉獻的青春激情,也充滿著奮斗者的堅強意志,極富感染力。
用音樂感知鐵人精神,把音樂和思政課有機結合起來,筆者從王教授的歌聲中,可以生動感知到石油工人艱苦創業為國奉獻的崇高品質。
這次研修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分別是:參觀大慶油田發現井——松基三井;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鐵人一口井—薩55 井;參觀大慶師范學院石油陶瓷陳列室;參觀鐵人鉆井隊——鋼鐵1205 鉆井隊;考察東北烈士紀念館和北大荒博物館;到侵華日軍731 部隊罪證陳列館感知歷史。
7 月15 日下午,筆者近距離感受鐵人精神的實踐活動,是去鋼鐵1205 鉆井隊現場,鉆井隊在野外,四周是廣闊的田地,種著玉米高梁,還有一片清澈的湖水。現任1205 鋼鐵鉆井隊黨支部書記段永堅為學員們講解鋼鐵鉆井隊的故事,他身姿挺拔,臉型堅毅,像一名鋼鐵戰士。他始終面帶微笑,目光明亮,看起來很溫和,說起話來卻干脆有力,他為我們講述鐵人鉆井隊海外工作故事,因為他曾經在伊拉克工作了8 年,說咱們的石油工人,背靠強大祖國,心里有底,啥也不害怕。他說在鉆井隊在國外經歷了許多困難,但大慶石油工人用鋼鐵般的意志、優質服務和技術,為祖國贏得了聲譽,他們踐行愛國奉獻、艱苦創業理念,一直努力為祖國加油。晚上,筆者和石油工人共進晚餐,聽他們敘說大慶油田的故事,情不自禁地為1205鉆井隊鼓掌。其中有個女老師說:“咱們的石油工人太帥了,如果那個支部書記沒結婚的話,我都想要嫁給他了!”另一個老師哈哈大笑,說“可惜呀!人家有老婆孩子了。”可見,這次與石油工人的面對面交流,對參訓人員觸動很大。
筆者考察東北烈士紀念館、北大荒紀念館,強烈感覺到民族精神的偉大。東北抗聯烈士不惜流血犧牲,北大荒建設者披荊斬棘,他們保家衛國,建設邊疆,把蠻荒土地變成祖國大糧倉,在東北那塊土地上,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和鐵人精神組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譜系。當筆者實地觀看侵華日軍731 部隊罪證陳列館,日本法西斯拿中國人做實驗,把細菌病毒注入活人身體中,看到那一幅幅慘烈的畫面,激起了筆者回顧歷史的傷痛感,歷史告訴我們:要珍視和平,砥礪前行。
百聞不如一見,實踐教學讓參訓學員實地感受鐵人工作過的地方,實地考察鐵人的足跡,讓筆者對鐵人精神領悟更深刻。鐵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東北抗聯精神相互映照,構成了黑龍江省的龍江精神,匯入中國精神的譜系中,這系列精神可以讓中華民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民族之林。
短短一周,研修基地的老師帶我們進行了一場滌蕩靈魂的精神之旅,這次研修通過有效傳承方式,讓筆者深切體味到鐵人精神的深刻內涵,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內涵的鐵人精神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增強了大家干事創業的責任心和服務人民的堅定信念,在以后的工作中,筆者將在思政課堂,說好以“三代鐵人”為代表的東北故事,傳承好鐵人精神,鑄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