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呂東剛 劉杰 劉曉慶 王鑫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煙臺 264199)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當下的中國既是經濟和社會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也是各種矛盾、問題和思潮更加紛雜的歷史時期。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迫切需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進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戰。在新時代背景下,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很難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發展要求,“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實踐應運而生。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也是一種新教育理念,它不是增開一門課程,而是要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對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適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上認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新時代背景下,此種技能應用型人才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除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外,還需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在課程體系上重技能、輕人文,在教師層面上重教書、輕育人,其次基于2019 年來高職百萬擴招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招生方式多元化,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群體生源多樣、背景各異、層次不齊,再次高職院校學制短,學習任務繁重,育人任務更具有現實緊迫性。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高職院校構建大思政格局,提高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實現三全育人,努力為社會培養行業所需的有品德、有技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政課程指在教育教學系統中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課程總稱,主要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抽象枯燥,教學形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單一的思政課程已無法滿足學生成長需求。“課程思政”拓展思政課程的師資力量、課程載體和教育資源,創新教學形式和手段,激發課程活力,改進和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占比重較大,課程所涵蓋的知識豐富,涉及面廣。通過課程思政,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不僅有專業知識,還有更多社會時事和哲學思想,在此過程中,學生思想日漸豐滿,其思想品質、思政素養得到大幅提升。
課程思政頂層設計不完善。與普通高等院校培養學術型人才不同,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培養的是高級應用型人才,學校、教師、學生普遍重視專業技能,輕視人文教育。學校層面,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道路,更加注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對課程思政重視度不夠,多數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還處于初期階段,頂層設計不夠完善,學校對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明確目標,缺少對各部門、各系部和教學環節統籌設計,相應的評價考核和激勵監督機制不健全,難以有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2.2.1 教師育人意識不強
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教師。大部分專業課老師認為只要教好書就是好老師,“育人”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呈現出“兩張皮”的狀態,即便有老師能夠利用課程進行思政教育多半是“隨性而為”,并非是“自覺有為”。其次,高職院校專業課知識容量大而學時少,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無暇“履行”育人職責,部分教師認為課程思政“費時費力”,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形式化、表淺化現象。
2.2.2 教師思政素養有待提高
教師思政素養是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能否有效推進的基石。就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現狀看,大部分專業教師的執教能力、知識素養較高,但在思政素養方面存在較大缺失,不能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內涵,思政意識不強,不能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中,難以有效開展課程思政。
2.2.3 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
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相對單一,通常采用“滿堂灌”的方式,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在課程思政方面,部分教師雖有意識地進行思政元素融入,多表現為一語帶過、淺嘗輒止,難以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甚至有的教師在課堂中不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而是單獨進行說教,片面地將專業課思政化,此種單方面的“說教”常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2.2.4 課堂教學缺乏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學生興趣不高
時代的快速發展為高職院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微信平臺、自媒體、網絡思政等,豐富學生認知,增強學生體驗感,實現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然而,部分教師忽略了多種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在課堂中“照本宣科”,教“死書”,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復雜,普高、單招、綜合素質評價均占相當比例,學生學習基礎差,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普遍重視專業技能學習而忽略理論知識的研究,思想素質較低,政治認知模糊,未形成正確的三觀,這也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頂層設計是推動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航標。課程思政建設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首先,高職院校應提高政治站位,明確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將立德樹人作為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其次,學校黨委要完成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工作體系的構建,保證體系內各要素在工作中可形成合力,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夯實基礎。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在高職院校中,專業課約占所有課程80%以上。一項調查結果中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就是專業課教師,而教師的教育理念則受學校辦學理念的制約。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立德樹人,學生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實現價值塑造。基于此目標,高職院校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既“教書”又“育人”。
3.2.1 提高教師素質修養,重視言傳身教
高職院校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承擔了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必須遵循基本的師德規范并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教師是最直觀和最有教育意義的模范,是學生鮮活的榜樣。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深厚的知識底蘊、良好的道德修養以及對社會熱點焦點事件的深度剖析都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學生也因“親其師”,而 “信其道”。因此,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素質修養,使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行,重視言傳身教,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3.2.2 加強對教師培育,提高課程思政能力
高職院校應加大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育,通過專家講座、專題培訓、集體教研、課程思政教學競賽、教學觀摩等多種方式,強化教師思政意識,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育內容主要是讓教師學會如何挖掘專業知識的思政元素,如何找尋契合點融入,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組織教學等,使教師由“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靈魂的工程師”。新教師也應納入課程思政培訓隊伍中來,在從業的起點就建立課程思政理念。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基于思政元素的抽象性和內隱性,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是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根本手段。教學模式可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加強師生互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可使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項目教學等,促進學生通過參與和思考,實現情感認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公民道德規范和職業素養等課程思政目標。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受教者,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其特有的知識水平和德育發展特點。本著因材施教、教書育人的原則,高職院校應多進行學情調研,課程思政建設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平臺,提高課堂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程思政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評價體系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保障、監督、診斷、反饋、調節等作用,在教學流程與運行系統中是形成閉環的關鍵環節。課程思政育人是多方位、全過程的,所以,對課程思政的評價也應為多主體多維度評價。此外,應改革學生的“唯分數”評價考核辦法,推行德育學分制考核,增加學習過程考核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
校園文化是立德樹人的肥壤沃土,在校園文化中培養出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道德品格,可以令學生受益一生。高職院校應順應時代發展,打造符合本校特點、科學合理的優秀校園文化,豐富課程思政內涵,拓展課程思政方式,提高課程思政效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核,高職院校可將專業知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活動進行融合,打造校園文化精品項目,例如,杰出校友分享會、傳統節日的詩會、燈謎會等,塑造校園文化育人環境。
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高職院校應立足現實的校情、教情和學情,分析面臨的困境,如頂層設計不完善,評價考核、激勵監督機制不健全,教師思政意識、思政素養有待提高,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等。新時代高職院校應以黨委為引領,強化頂層設計,增強教師思政意識,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重視學情調研,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為社會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