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瑱
所謂“新聞”,顧名思義的解釋是“新鮮的見聞”,簡單來講就是具有時效性的對真實事件的報道。但實際上,新聞并不是簡簡單單報道一件事,它必然有想要表現的東西存在。就比如記者僅僅報道一個孩子吃了一頓飯,這不算新聞,但如果是一個山區的孩子一天就吃一頓飯,這就是新聞了。兩者的區別就在于這則新聞報道有沒有想要傳達出來的主題與意義。
新聞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它可以最直觀地反映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處于新媒體時代的今天,蝴蝶效應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蝴蝶的一次振翅可能引發海嘯,新媒體時代的一篇報道同時也能引起血雨腥風。新聞的首要意義肯定是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事情本質,但同時它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引發觀眾的思考。觀眾需要透過新聞看到新聞背后隱含的深意——社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這才是新聞最大的意義。
新聞需要一絲不茍的態度,是因為它具有社會輿論的導向性與社會責任感。這就決定了新聞一定是不能以娛樂觀眾為目的,必須是嚴肅認真并且主題明確的。除此之外,新聞工作者也必須具備基本道德與社會責任感。事件發生作為新聞的基本材料,通過新聞工作者潤色報道出來,通過網絡等媒介傳播到社會中,引發觀眾思考后對社會現狀進行改變。這就是新媒體時代新聞最主要的意義。
新聞報道對于一個社會來講至關重要,我國一直奉行著新聞的“真實性”。尤其是在如今網絡發展極其迅速的今日,新聞是最能直接反映社會現狀的途徑。然而在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包括互聯網在內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分流了廣播電視的輿論受眾,使其最重要的使命——輿論引導的效果被削弱;同時由于廣電媒體自身也在不斷的融合中發生轉型,新的媒介情境培養了新型受眾,其輿論引導的狀況也必然發生改變。曾引發巨大討論的“扶起摔倒老人反被敲詐”,這樣的新聞時時出現,都會在微博等平臺引發觀眾的激烈討論。
2020年6月6日,快遞員駕駛貨車經過路口從后視鏡中看到一名騎自行車的老人摔倒,上前攙扶之后反而被老人拉住聲稱自己是被快遞員撞倒的,迫于無奈之下快遞員小哥報了警。警察提取監控發現貨車自始至終離老人的距離都非常遠,完全不存在撞倒一說。令人寒心的是,老人卻說“如果不是他撞的他為什么要來扶”。
類似的新聞從2018年以來熱度都高居不下。最初網民的評論也因為老人處于弱勢群體發生過一定的爭吵,但是隨著這種新聞的不斷增多,輿論的導向不再偏向于弱勢群體,甚至老人摔倒無人攙扶的新聞下出現了諸如此類的評論:沒有幾十萬元身價不敢扶、炫富的最高水平就是不假思索地扶老人……
在這種愈發極端的社會現狀下,人們發現了新聞報道的問題。由于新媒體擁有巨大的傳播途徑,微信、微博、QQ以及百度的消息推送,新聞的影響力呈現飛速地增長。就比如疫情期間新聞求助討論量一路飛升,網絡尋求幫助以及分享新聞已經成了常態。新聞也被無限地放大,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輿論的導向無法得到控制,事態的嚴重程度也會不斷地進行發酵。這類新聞對社會道義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敢于直接扶老人的人變少了。有少部分人就算想要伸出援手卻無能為力,甚至有家長直接教育孩子不要單獨去扶老人。這是新聞帶來的最直接的社會影響,但其實更深層面的影響來源于新聞的效仿性。
數據調查表明,2018年此類新聞第一次引發巨大關注度后,一個月內這種行為發生曲線呈現井噴狀態,并且在一個月后逐漸趨于平緩。這就是新聞的另一種社會影響——負面影響,因為此類新聞幾乎都沒有報道關于敲詐者得到的懲罰,即使報道了也是無關痛癢的警察批評。因此,隨之而來的就是大批人的效仿,以至于這類新聞的播報頻率上升影響力繼續擴大,造成惡性循環。不單單是這種新聞,尤其在描述刑事案件的新聞中往往也模糊了作案手法。這都是對于新聞效仿性的規避,同時也是社會類新聞的通病。社會類新聞由于高度貼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模仿。如何規避這種不好的新聞效仿性是新聞工作者要注意的,在此類新聞中,欠缺的就是后續的處理。后續的處理是新聞工作者在編輯一條新聞的時候很難掌控的一點,因為新聞的最大要求就是搶時間。
但與此同時新聞的社會影響力也會有最正的一面,在這類新聞的巨大討論度下社會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美國輿論學家沃爾特·李普曼曾經說道:“新聞不是社會狀況的一面鏡子,而是對已經暴露出頭角的那方面的報告。”社會存在的問題暴露之后,必然會有一個愈演愈烈的過程。在經過上億人的討論以及輿論壓迫后,一定會有解決辦法的出現。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更像是一種公開執法的過程。在群眾的參與以及政府的介入下社會確實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觀點稱新聞需要保有絕對的客觀性,誠然這是新聞工作者追尋的。但由于人們處于一個需要被評判的社會中,新聞必然需要人情化處理。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倫理性。例如,即使再窮兇極惡的犯人在被報道時都是不能直接公布姓名以及面容的,這就是新聞的人性化,所以說新聞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客觀性。新聞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在保持絕對的真實與客觀后進行人情化的處理,客觀性與人情化的平衡,就取決于倫理性的丈量。
談到新聞,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每晚七點央視準時播報的《新聞聯播》。嚴肅、莊重、嚴謹且容錯極低,這是作為國家級媒體中央臺新聞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中央臺的記者連報道時念錯字都是不被允許的,這也算是新聞客觀性的一部分。但其實所謂的客觀性并不是要求把事情一板一眼地完全照搬,優秀的新聞也需要潤色。就比如新聞工作者在體現疫情期間醫院口罩不夠用的時候,如果完全客觀地去拍攝空空如也的口罩儲存室效果不大,而人性化的處理就是去拍攝醫生自制口罩或者節約口罩的這種行為,從而達到同一個目的。新聞的客觀性是相對的,客觀是針對于報道的事情或人物不帶有個人情感,同時對于事情本身的對錯不帶情感地進行客觀的報道,從而達到對事實盡可能地還原。如果一個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摻雜了個人感情,會導致觀眾失去自己的判斷。新聞可以有輿論導向,但新聞本身一定是公正且客觀地報道事實。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同時也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新媒體時代下,觀看新聞的人數每天都在增長,觀眾也從以前的單方面接收新聞來到了現在的雙向互動時代,新聞工作者能在平臺上看到觀眾對于新聞本身以及新聞報道背后的評論。這時候人情化的處理就顯得至關重要,不單單指保護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新聞事實是事實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并存,事實信息向觀眾曉之以理而情感信息向觀眾動之以情。既然是對于人物的報道,就必然會有情感的產生。例如,新聞播報員在播報新聞的時候語音語調必然不是平鋪直敘的,就連事實紀錄片的旁白也都是抑揚頓挫有感情的,這就是新聞必然存在的人情味。事實信息傳遞給觀眾的是新聞本身,而情感信息會引發觀眾的共鳴從而傳遞出新聞深層次的意義與主題。
客觀報道是新聞的基本要求,是新聞的基本構成。如果在報道事實的時候不夠客觀,那么它就不能稱之為新聞而是在披著新聞的外皮講故事。新聞最重要的還是客觀地報道出事情的本來面貌,客觀事實就是新聞的基石。如果事情本身不具有客觀性與真實性,那么新聞無論再精彩都是空中樓閣。同時人性化處理也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新聞的過于現實有可能會引起觀眾的難以接受。同時新聞報道的過度詳細也容易引發一定的效仿性,這是新聞工作者需要避免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需要做到客觀地報道事實信息,同時具有人情味地傳達出新聞中隱含的情感信息。
1993年,蘇丹處于內亂時期同時爆發了嚴重的饑荒。南非攝影記者凱文·卡特拍下了引發極大熱度的作品《饑餓的蘇丹》——炎炎烈日下,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女孩哭泣著爬向聯合國糧食救濟中心,邊上一只禿鷲正虎視眈眈地望著這個女孩,等待著她生命的結束。卡特因為這張照片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但與此同時這張照片也帶來了巨大非議,很多人對卡特只拍照而沒有幫助小女孩兒這個所謂見死不救的行為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而最終卡特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加之生活工作的不順,在獲獎不久后自殺。
這件作品及攝影師的悲劇反映了優秀的新聞作品與社會倫理的沖突。但令人唏噓的是,事實上卡特在拍攝完作品后立即向小女孩遞去了食物與水并且趕走了禿鷲。在漫天的謾罵聲中,真相顯得非常蒼白無力,而作為主人公的小女孩是否得救卻沒有任何人關心。這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卡特冒著巨大的風險來到蘇丹,難道就是為了見死不救么?事實上在這張照片出現后,大部分人才真正意識到了蘇丹現在的處境與生命的可貴。假設卡特沒有拍下這張照片,他選擇悄無聲息地幫助了一個在饑荒與戰爭中瀕死的女孩,在眾人看不到的地方,有千千萬萬這樣瀕死的生命無人問津。卡特選擇拍下這張照片并不是因為他冷血無情想要得獎,是因為他想要救的不僅僅是這一個小女孩。卡特想要通過照片傳達給所有人的是整個蘇丹想要存活的迫切心情。這張照片獲獎之后,巨大的社會關注度引起了聯合國高度重視。各個國家也因此伸出援手,幫助蘇丹解決饑荒問題。卡特的目的終究是達到了,但這位新聞報道者卻未能看見。
新聞倫理學這個學科創始于二戰,專業說法說新聞倫理學是以新聞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并視其為研究的唯一客體,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新聞媒介的社會道德功能。新聞的倫理性并不僅僅取決于新聞工作者,同時新聞媒介的傳播以及輿論的導向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報道卡特照片獲獎的那篇新聞稿之后附上卡特拍攝后拯救了小女孩的內容,那么事情的結局就會大不相同。新聞的倫理性不是新聞報道的枷鎖,它是衡量一則新聞的標桿。新聞倫理應該處于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心中,但同時觀眾也應該有自己的考量。卡特的悲劇就是因為他忽略了新聞倫理的重要性,即使卡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照片中顯示出來的是社會倫理所不認同的,這就是一個優秀的作品與倫理性的碰撞,也是新聞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的事實。新聞工作者能做的就是保證自己具有絕對的價值尺度與道德標準,在衡量新聞的倫理性后以有人情味的方式進行呈現。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社會責任感,取決于客觀的事實報道以及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也影響整個社會的平衡與發展。社會現狀也許不會因為一條新聞而發生改變,但當更多的新聞源源不斷地經過了網絡的發酵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這時社會現狀在潛移默化間就已經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