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旺
智媒時代的到來,加重了有聲語言藝術從業者的職業恐慌,技術的突變使得市場變得自由與無序并存、多元與寬泛并立、邊界與原則模糊。當下,面對突出的媒體難題,如何突圍將是人們需要思考的重點。
在日新月異的智能化媒體浪潮中,去除傳媒技術的夢幻泡影,當下的傳媒格局各顯神通:“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大眾文化”蔚然成風,“低俗文化”趨之若鶩,總體而言呈現出以下特點。
自由與無序并存。在智媒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都可以操縱技術,形成了眾多的私人化的定制傳播場。自由的數字化生存導致私語化現象與私欲化行為并行不悖,在互聯網平臺,大量的網絡電臺、播客視頻層出不窮,形成一種雜、亂、多的格局。他們沒有科學的運行機制,僅從興趣出發通過智能化操作,宣揚一種假借娛樂之名的享受主義作風。這種自由且無序的工作方式,使得播音員主持人容易忘記了“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多元與寬泛并立。智媒時代,多元化的媒體內容使人應接不暇,一方面豐富了傳播機制,為有聲語言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得有聲語言傳播變得寬泛模糊。2018年安徽衛視播出電視綜藝節目《相聲有新人》第一期,選手周培炎、張宇識吞吞吐吐的表達被評委認可,這證明了有聲語言藝術具有較大的可容性空間。這期節目中還有一對選手即上海交大博士李宏燁夫婦,表演的時候將“相聲公式”赫然印在胸口,有聲語言表達最顯著的一個特征是語無定式,用粗淺的公式計算情感無異于削足適履,不免有些寬泛。
邊界與原則模糊。中國傳媒大學張頌教授在其專著論文中多次強調,我們應當繼續堅持新時期的播音風格,即“愛憎分明,剛柔并濟,嚴謹生動,親切樸實”。當下的技術變革造就了多種傳播樣態,有聲語言藝術邊界和原則模糊,開始呈現出政治簡單化、商業低俗化的傾向。
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嘉賓、選手都是在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出聲露相,都應有責任意識,堅守藝術創作的原則和邊界。在《相聲有新人》第12期節目中,召喚的“召”應讀作zhào,竟沒有一期讀對(讀成zhāo)。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作為漢語普通話教師,無視自身的使命與責任,存在模棱兩可的傳播觀念,輕則戕害了自己的藝術生命,重則降低了媒體平臺的公信力。
在互聯網技術造就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中國傳媒大學曾志華教授提出了一個系統性培育好聲音的有效理念,她指出美育建設上的“聲育力”,文化建設上的“聲引力”,人人共創的“聲享力”的應對之策。筆者在此基礎上從傳播的基本渠道分析,重新審視有聲語言藝術傳播的價值構建。
傳播主體的“聲傳力”。當下傳播亂象叢生,傳播主體呈現出趨炎附勢、插科打諢、諂媚逗笑、人云亦云的現象,多數傳播主體“聲傳力”呈現出疲軟無力、須臾萎靡的態勢,語言傳播的質量大大受損。作為傳播主體其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辭約意豐,同時還要有積極的傳播狀態。正如浙江省播音指導金重建在其《播音創作主體論》中所言,作為傳者要有創作自覺。他提到:大眾傳播傳受雙方在有聲語言的審美感受上產生共鳴,需要雙方在有聲語言的題材內容和表達形式上取得認同和默契。可見,傳播主體提高傳播技能,業務能力要“專、會、通、博、精、深”,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傳播要義宗旨,實現傳播目的方向,強化傳播主體的“聲傳力”。
傳播內容的“聲引力”。內容終究是傳播的實質,就有聲語言創作而言,傳播內容有傳播主體的情感意志的外化,也有文字編輯的解碼加工。當下,傳播過程中內容生產觀念淡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作風抬頭,究其原因還是傳播的價值觀念發生錯位。當前傳播內容仍要體現“社會主義的世界觀、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無私奉獻的價值觀”,人們的階級屬性不可動搖,在社會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上,傳播內容要有歷史的厚度、時代的高度、現實的溫度、理論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充分運用有聲語言藝術引導人們向“真、善、美、新、雅、精”看齊,用價值引領未來,用文化精品打造中國文化。
傳播受眾的“聲享力”。有聲語言傳播要給人以知識的增長、文化的提升、志趣的培育、性靈的陶冶、藝術的熏陶,沿著“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享”傳播思路,拓寬人們對于文化的追求,從“應知”到“欲知”,從“欲知”到“享知”,讓有聲語言藝術形成一種關照現實美感的受眾期待視野,這樣的有聲語言藝術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長滿鮮花,中國味道的正氣芬芳才能飄向每一個角度,才能為未來提供發展的基礎。
傳播集團的“聲育力”。當下,從傳受雙方渠道而論未免不夠全面,以智媒時代的特殊背景觀之,一是因為平臺多內容雜;二是因為內容雜精品少。智媒時代商業化傾向突出,而商業化伴隨著低俗化,單個作戰的自媒體沒有形成合力,泥沙俱下的發展態勢只會破壞媒體環境,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試想,如果自媒體形成聯盟,傳播的力度將會得到強化;對自媒體平臺進行垂直劃分、分類監管,形成相應屬性的傳播集團,群策群力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出力,真正發揮有聲語言的教育功能,用高尚的情操教育人,用優秀的作品感染人,用美好的情感引導人,開創出一個多元開放、競爭有序的智媒新時代。
技術的發展往往帶來變革,人們要有整體、系統的觀念,充分認識話語權力、心態、樣式、美學層次,運用系統全息的分析方法,從整體上思考,于細微處觀察,認識各部分的功能作用,讓有聲語言從業者在智媒時代不再為技術而恐慌,充分發揮有聲語言藝術的特色。
確立傳媒主體話語權力。傳媒的主體話語權力仍然要堅持黨性原則,明確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和義務的宗旨。智媒時代,傳媒主體的話語權力呈現兩極分化:一極是話語權力過于強硬,人民群眾呼聲較高;一極是話語權力疲軟無力,人民群眾信服的力度不夠。眼下,一些媒體濫用權力隨意發聲造成了信任危機,人們應當明確傳媒主導的話語權力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應有無產階級立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話語權力應始終堅持中國播音學倡導的“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育人”的學理機制。
調整主持傳播話語心態。傳播主體進行有聲語言藝術創作應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堅持客觀物質的第一性和主觀情感生發的思想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張頌教授在《朗讀美學》中所提到的神韻:在朗讀美學的范疇中,風格的內涵形態主要是創作文本的風格和創作主體的風格匯聚而成的有聲語言風格,因此可以概括為“神韻”。有聲語言藝術的創作,必須對現實有感受力、理解力、判斷力、感知力、思辨力、回饋力。智媒時代,有聲語言藝術要植根于廣袤生活的沃土中,養成辨思、博學的思維與品質,錘煉出端莊持重、樸實大氣的語言品質,強化與黨和政府、人民群眾休戚與共的情感聯系。
發展傳播主體話語樣式。大眾傳播中的自我與生活中的自我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在進行傳播的時候需要完成職業角色的轉換。一方面強化傳播平臺需要的那部分形象,另一方面消散或隱退傳播平臺不需要的生活形象,但是這種消散和隱退并不是完全消散個人特色。在智媒時代,個性化表達能激發傳播活力,這種個性化表達需要把握時代的機遇環境,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文化涵養、氣質修養,于莊重大氣的中國氣派下形成多樣的話語風格的表達樣式,豐富人們對于有聲語言藝術價值空間的審美認知。
構建傳受相通美學層次。有聲語言藝術應遵循真善美的原則,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涵養受眾的靈性。在傳受模式中,由于各自的差異性,信息內容的傳達會出現不對等的情況。在智媒時代,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作為傳者,思考表達什么、怎樣表達才能使聽眾樂于接受;受眾也應自覺向優質作品看齊,不再被動接受。傳者與受者的認知隔閡縮小,需要踐行“四力”,加強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聯系。有聲語言藝術正因人類的情感而煥發生機活力,“真愛恒久遠”啟迪著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錘煉用心吐字、用愛歸音的能力,追求為美發聲的審美理想,構建傳受相通的美學層次。
綜上,智媒時代的發展,技術的變革可以幫助廣播電視從業者減少機械勞作的時間,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對文化涵養、藝術造詣的追求,只有精于制作的內容才能得以生存。智媒時代的有聲語言藝術者要以乘風破浪的勇氣,深耕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去創造有聲語言藝術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