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煥然
社會治理理論認為,政府與公眾的互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進公眾利益。時代的進步促使社會治理理論不斷革新,而新媒體的發展更是為社會治理的實現提供了理想的平臺。政務新媒體特別是政務微博,通過提供信息公開、公眾討論、輿論引導的渠道,提升了社會治理的水平。當前,眾多學者就社會治理理論的發展以及社會治理與政務新媒體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于1995年做出的權威定義,“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從“治理”的定義就可以看出,治理的實現需要多元主體的自主參與和互動,強調的是調和利益而不是強迫服從。而英國學者格里斯托克就治理提出的五個觀點中也強調了這幾點??梢?,“多元主體”“柔性手段”“互動”“自主”是治理理論最初包含的幾大要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基礎的治理理論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社會的新情況,中國國情也要求學者對西方治理理論進行改進,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者們對治理理論進行革新提出“善治”理論。俞可平基于西方治理理論提出治理的目標是達到善治,即最大限度地增進公眾利益。何增科梳理了管理、治理和善治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了我國的政治發展有其特定的發展規律,治理理論必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俞可平等學者將治理理論引入中國,同時將原始理論與中國國情相聯系,將治理理論進行改進使之適應中國政治制度和公共管理模式,對于中國治理方式的發展和治理理論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義。
俞可平等學者將善治作為治理的目標,卻沒有明確提出實現善治的方法。李輝、任曉春則提出協同治理是實現從治理到善治的有效途徑,對善治的實現提出了可操作化的步驟。此外,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指導意見,這一頂層設計有利于指導黨和國家科學合理地開展社會治理工作。學者和領導人的有關論述對于“善治”的實現具有指導意義。
隨著網絡的發展,互聯網治理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劉文富從政治角度探討了網絡治理對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意義,孔繁斌以網絡自身為主體著重研究了治理在網絡中的影響力。針對網絡治理的研究契合了互聯網在當今社會的重要地位,反映時代特征,同時又對網絡治理的意義和方法進行了探討,對網絡治理的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在社會治理理論的指導下,中國政府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治理模式。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闡述了“互聯網+”概念,而“互聯網+政務”就是提升我國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一種途徑,構建高水平政務新媒體就是“互聯網+政務”的體現。
目前針對政務新媒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務新媒體發展現狀、功能、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幾個方面。
在發展現狀方面,各個機構針對政務新媒體發表的調研報告數據真實、分析客觀,是掌握政務新媒體發展現狀的可靠材料。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就對各平臺政務新媒體數量、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取得歷史新高,達到全球電子政務發展‘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務新媒體功能方面,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李珣、周敏、姜濤等學者從政治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政務新媒體促進了政府與公眾的雙向溝通,有利于培養二者之間的良好關系。在傳播學角度,唐夢斐、王建成分析了過去政務新媒體辟謠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在公共管理方面,學者們認為政務新媒體能推動智慧政府、服務型政府的構建,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渠道。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政務新媒體的功能有不同的認識,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政務新媒體在政治、傳播、管理等各領域都具有重要價值。
政務新媒體目前還存在很多不足。鄭磊、魏穎昊、趙恒煜等學者認為政務新媒體在管理、審核、人員素質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不過,雖然政務新媒體存在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但學者們對此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還需加以改進。
針對政務新媒體現存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但對于政務新媒體最應加強哪一方面的建設卻未能達成共識。部分學者認為政務新媒體應該堅持“內容為王”,提升內容質量。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政務媒體的發展應該將“以人為本”放在首位,維系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這些分歧來源于學者們對政務媒體認識角度的不同。如果強調政務新媒體的媒體屬性,那么“內容為王”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強調政務新媒體在社會治理方面發揮的作用,那么“以人為本”則是正確的選擇。
研究政務新媒體的論文數量多、范圍廣,對政務新媒體現狀、功能、問題與對策都進行了深入探討。但總體來看,這些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多數研究沒有量化的數據支持,其結論在說服力方面有所欠缺。第二,關于政務新媒體的研究中,聚焦其與社會治理的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而筆者認為這才是政務新媒體最根本的特征,需要得到學者們的重視。
政務微博是政務新媒體中影響最大的媒體之一,主要指代表政府機構和官員的、因公共事務而設的微博,其目的主要在于使政府與公眾形成良性互動。政務微博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在政務公開、創新宣傳、互動服務、社會化治理等方面不斷地創新和突破,成為推動政務公開、開展輿論引導等工作不可或缺的平臺。目前學者對于政務微博的研究,可分為政務微博特點、政務微博對社會治理產生的積極作用、政務微博對社會治理產生的消極作用及改進措施幾方面。
在針對“政務微博特點”進行的研究中,學者們大多關注政務微博在內容、互動等方面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如何促進政務微博發揮社會治理功能。顧潔等以新聞價值理論為框架,分析認為政務微博內容具有時新性、周期性、趣味性、顯著性、個體性和爭議性,且這些內容特質在調動用戶參與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楊菁將政務微博與傳統媒體的框架表達進行比較,突出政務微博在用語、信息源等方面的特點。
就“政務微博如何促進社會治理”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論文數量最多。詹騫認為政務微博去隔層化對話、議題協商及互聯互動等特性促進了多元主體間的協商。周曄認為政務微博通過提高效率、豐富形式等方式,促成了社會治理多方參與機制的建立。詹騫分析政務微博構造內容的手段以及在社會治理和輿論引導方面的作用,為政務微博提升內容質量提供了明確的指導。以上研究不僅表明政務微博在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為提升政務微博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效果提供了指導。
學者們就“政務微博對社會治理產生的負面影響”也進行了研究。詹騫認為政務微博只是民政溝通的渠道之一而不是全部,且這一渠道存在回應遲滯、公共話題營造缺失等問題。梁麗芝認為政務微博中存在大量“僵尸微博”、管理不專業、輿情應對能力不足等問題。雖然研究指出政務微博存在許多不足,但這些問題大多聚焦于微觀、具體的層面,而沒有針對政務微博整體設計等宏觀層面的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學者應該加強對政務微博宏觀層面的問題的研究,以更大力度推動政務微博的整體發展。
在針對“政務微博的發展”這一問題的研究中,學者們大多就自己發現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梁麗芝認為政務微博需要加強專業管理,及時應對輿情。與針對政務微博的不足進行的研究相同,學者們提出的改進措施大多針對具體的實操問題,在宏觀層面對政務微博提出改進的研究較少。
總體而言,就政務微博與社會治理的關系進行的研究傾向于關注政務微博如何構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動,認為政務微博對推動社會治理發揮了積極作用。相較于對于政務新媒體的研究,此類研究也更聚焦于微觀層面,對于實際操作更具有指導意義。
社會治理理論在時代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并通過政務新媒體得到實踐,政務微博就是社會治理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產物。筆者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學者們根據社會現狀對社會治理理論進行豐富,提出治理、善治、網絡治理等概念,對社會治理理論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時代性完善。對政務新媒體的研究厘清了其發展現狀、功能、問題及改進措施,體現了“互聯網+政務”的發展狀況。但此類研究量化數據支撐不足,就社會治理與政務新媒體關系的闡述也較少,需要加以改進。而針對政務微博與社會治理關系的研究則直接體現政務新媒體對于社會治理水平的影響,此類研究大多聚焦微觀層面,對于政務微博運營的實際操作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