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本刊2011年創刊,到本期已經走過十年。在本刊第一個十年里,期刊的定位和效果如何,期刊的特點有哪些和今后辦刊方向在哪里?就這些期刊發展的方向和戰略性問題,本刊編輯部與主編許小峰研究員進行了對話。】
編輯部:
《氣象科技進展》到本期,完成了從2011年創刊以來十年的編輯計劃,共編輯正刊60期,增刊2期,總計62期。請問許小峰主編,您對期刊十年來的編輯工作,有什么整體上的把握?許小峰:
《氣象科技進展》是我國氣象類科技期刊的后來者,如何定位,辦出有特色的刊物,服務于科研和業務及二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十年來期刊的編者與眾多作者,也包括許多熱心的讀者都一直在不斷思考與探索。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學科和業務的復雜性都在增加,這也導致學科與業務之間的交流難度加大:一方面兩者之間界限模糊,相互交叉重疊;另一方面,面對重要科學問題,學科與業務的定位、要求、切入視角不同,對科技信息的需求存在明顯差異,應從哪些角度入手,重點滿足何種需求,取得最佳效果,是我們需要把握好的。十年來,我們在編輯委員會專家和其他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從學科視角(如強對流天氣)、業務視角(如探測系統建設)、發展和文化視角(如“往事鉤沉”欄目)和機構視角(如上海、深圳等氣象部門氣象現代化專輯)等組織氣象學科與業務之間密切關聯的稿件,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成效。編輯部:
在《氣象科技進展》編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期刊評選出了10位最佳審稿專家,十年來最具影響力及最有特點的文章各10篇,尤其是杜鈞研究員獲得了特殊貢獻獎,請問您對開展評選的初衷,評選過程和結果有什么說明或評論?許小峰:
首先要特別感謝期刊作者、讀者和評審專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也對杜鈞先生的貢獻表示感謝。評獎僅僅是一個形式,大量沒能獲獎的文章,沒有上榜的評閱專家對期刊的貢獻與價值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有一些重要貢獻與影響還要等待時間的甄別。高影響論文和優秀審稿人獎,很多期刊都評選過,我想對期刊評選特色文章獎做一個說明。前面我談到氣象學科進步與業務系統發展是不斷相互促進向前推進的,而這一過程實際上還融入在一種社會文化氛圍當中。科學和技術本身沒有國界,但是科技發展的脈絡又與各國各自的國情和全球整體發展環境息息相關。包括其中的文化層面,也是影響科技發展的重要國情。而這些因素,也構成了特色文章的重要內容。十年來,期刊開辦的“往事鉤沉”欄目,雖然占用的版面不多,卻得到作者、讀者很高的認可和評價,說明氣象文化的價值是所有氣象專業出版物不應、也不能忽視的內容。編輯部:
從62本期刊里,如果讓您挑兩本在長途旅行中閱讀,您會選哪兩本?許小峰:
可能會從設定了專輯/專欄的期刊里選一本;例如,2019年本刊出版的增刊,給出美國氣象學會百年文集的中文摘要版,內容很豐富,可讀性也很強;也會選擇內容與當前的熱點或發展需求有關的期刊,例如最近強對流天氣頻發,刊登有這方面內容的期刊就會成為首選。編輯部:
如果您有機會見到一些學者,共同討論本刊的發展,您希望找什么類型的學者展開討論呢?許小峰:
可能的話,我傾向于選擇來自國內或國外大學校園里的學者討論,因為他們每天都要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促使他們養成不斷思考和梳理問題的職業習慣,這對氣象學科和業務的發展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若能與工作在業務一線的科技人員進行深入的交流,也非常有價值,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是業務中的實際問題,期刊內容若能對他們有所幫助,解決一些現實中的難點和困惑,顯然也是本刊所追求的重要目標。編輯部:
我們注意到,您一直借助新媒體和各種學術會議,通過分享您的學術成果和與科學相關的多個維度的思考,在廣泛的意義上倡導科學傳播,在這方面《氣象科技進展》的編輯方向是否可以參考?許小峰:實際上注重傳播效果已成為創辦各類期刊必須要關注的問題,本刊顯然也不例外,每期內容都會關注文章的受眾面廣和易于理解問題,也會在主編語中進行適當提示。科技期刊是科學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工具,若傳播效果不好,其價值也會打折扣。我們注意到,很多流傳很廣的新媒體科技信息,其背后的支撐是一篇或一組深刻的研究成果文章。我期待未來,本刊能夠更多地提供這樣的高質量論文或成果,既考慮科學質量,也注重傳播效果。
編輯部:
這本《氣象科技進展》創刊十周年紀念刊,您認為最重要或有特色的文章有哪些?您會建議哪些讀者閱讀哪些文章?許小峰:
從這本刊物的特色角度,其中與發展前沿、歷史脈絡、專題研究、業務應用、科技動態等相關的文章都很有價值。例如,對千米尺度模式檢驗的分析(P155)就是當前業務亟需(精細化預報)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較針對天氣尺度的檢驗更進了一步。一些重要技術進展(P35)、關鍵區域進步(P58)和行業氣象發展(P145)等都是值得認真閱讀和思考的的內容。編輯部:
謝謝您接受采訪,編輯部也將繼續努力。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