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磊
(山西漳電大唐塔山發電公司,大同 037001)
在電廠運行過程中,集控系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夠及時發現機組與車間生產的變化,并獲得具有實際意義的數據,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力依據。在改革開放后,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用電總量隨之增加,提高電廠生產效率與安全性顯得十分必要。對此,應做好集控運行工作,促進機組協調控制水平提升,推動電廠穩定快速發展。
在新形勢下,傳統電機組難以滿足發展需求,電廠集控運行與協調控制的應用可為電力生產營造良好環境。當前,電廠集控運行、機組協調控制具有三種模式。一是整體控制,該模式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針對數字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可將各個設備聯系起來,發揮合力,實現高效運作;二是集合控制,該模式的應用十分關鍵,可有效控制生產過程的各個工序,使傳輸信息更加精準高效,使生產質量與效率得到切實保障;三是分級控制,與分散控制相似,可針對生產階段的多個層次進行管理,使生產過程整體性得到保證。對于上述模式來說,雖然有所聯系但又存在區別,可確保集控運行高效完成。
在電廠運行中,通過協調控制系統的應用可促進機組各項參數平衡,使節能效果得以充分發揮,對風力、燃料等高效利用,負荷響應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在協調控制系統應用中,可將鍋爐與汽輪機看成是統一整體,二者相結合共同協調運行,整個系統采用自動化運行模式,可有效規避人工運行的弊端,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操作更具精準性。同時,運行參數的變化較小。在機組中各部分均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當鍋爐、汽輪機中的局部位置出現異常時,系統將自動切換到基礎調節模式,即BF或者TF方式,避免故障范圍擴大,此舉可為維修人員迅速尋找故障提供更多便利。通過負荷變化率的應用,使機組負荷得到靈活調控,有效避免因負荷更迭更快導致熱應力偏高現象,延長機組使用壽命;該系統的監控性能較為強大,對機組安全運行有諸多裨益。當機組正常運行時,可采用協調控制的方式,促進機組負荷響應速率提升,縮短負荷跟蹤延遲,使機組的負荷跟蹤作用得到充分發揮[1]。
3.1.1 硬件方面
硬件配置主要包括網絡模塊與內置系統。對于前者來說,主要包括現場調節、系統分析、系統檢測等內容。現場調節主要是接收變送器傳輸信號,將信號根據事先設定的運算模式進行計算,將計算結果傳遞給現場分析設備。檢測模塊則是系統中的處理設備,為信息接受和處理提供依據;分析模塊可與服務器之間展開通訊,以此實現各站操作員之間的有效交流。對于后者來說,包括鍋爐、整體控制、汽機等多個模塊。通常情況下,爐、機能量平衡可通過能量平衡的方式實現;爐主控利用汽機能量需求信號發布指令,可使給水、風量控制系統之間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實現二者的平衡,計算公式為:
式中,NRGD代表的是能量平衡信號;P1代表的是調節級壓力;PT代表的是機前壓力;PS代表的是壓力預設值。鍋爐控制系統的運行模式分為手動和自動兩種,具有主蒸汽壓力閉環控制力,可對鍋爐的傳輸量進行調整,降低能量失衡度,促進生產效率提升。汽機模塊的作用在于協調汽輪機運行,下達指令等,當各系統均處于正常運行模式時,便可實現安全穩定的生產。
3.1.2 軟件方面
該結構主要分為客戶端與服務端兩項內容,通過二者協調配合,豐富管理內容,減少系統運行成本。服務端由兩臺服務器構成,可實現相互間的信息傳輸與通訊。這樣做的優勢在于當一臺服務器出現故障時,可及時將任務切換到另一臺設備上,確保系統始終連續穩定的工作。操作員系統的作用在于向服務器發布信息,充分發揮工作站的處理能力,加速數據整合,在分析后傳回服務器,使整體系統在有序的環境下運行。在功能系統中,機組協調可與集控系統相結合,針對系統運行狀態實時監控,并獲取最新信息,有助于系統各項功能劃分;電廠中的各模塊下分為許多小模塊,應做好各模塊的協調工作,促進系統高效運行[2]。
在電廠運行中,應通過強化集控管理的方式,促進協調控制改進效率提升。具體措施為:首先,加強參數控制。當系統負荷發生改變時,負荷調節器的功能將受到影響,如若系統能夠恢復穩定,則目標負荷與實際值均會隨之降低,前饋信號動態過程便可結束。在這一特點下,可通過改變調節器參數的方式,達到降低目標負荷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二者的差異還可通過調整調節器比例系數的方式來實現;其次,功能調節。該項工作主要依靠電廠自動監控系統來實現,通過網絡傳輸的方式,將現場采集、主控層、遠端控制聯系起來,重點對模擬量、溫度等信息進行采集和控制,如圖1所示。在溫度指標調節中,應設定合理的中間值,發揮分離器的作用,依靠手動糾偏的方式,使蒸汽飽和溫度得到有效控制;在給水量調節中,如若采用手動操作,則主調節器的輸出與給定值均會發生改變;如若采用自動操作,則可通過中間溫度PID對給水量進行調整。在常規狀態下,燃料消耗與給水量比例為均衡狀態,當燃料發生改變時,隱煤水比發生變動,才會使給水量隨之增加。

圖1 電廠自動監控系統
在現代化電力生產中,應將系統與控制方式相結合,選出最佳控制方式,促進控制效率提升,具體如下。
(1)生產過程控制。通過協調控制系統的構建與應用,可提高電廠生產過程的控制效率,進而改善電廠生產狀態,避免安全事故發生。對此,電廠在生產中應滿足控制工作的各項要求。具體措施為:一方面,在集控運行與協調控制的基礎上開展作業,使各項生產問題得到有效處理,生產過程得到高效控制;另一方面,在協調系統支持下,有助于提高生產階段信息采集與利用效率,使生產過程控制情況得以改善,促進控制成果落實。
(2)生產設備保護。在生產階段,緊急保護系統的功能在于保護機組與操作者的安全,降低生產風險。對此,應根據功能特殊性,與集控和協調控制搭配使用,使生產設備得到有效保護。具體措施為:在集控運行模式下,當設備出現故障時,應及時閉合協調控制系統,避免故障蔓延,滿足設備保護要求;通過集控與協調系統的應用,了解設備運行狀態,使設備保護更具針對性。
(3)控制方式優化。在新形勢下,為了提高生產狀況,使生產計劃控制方式更加有效,電廠應注重控制方式的更新換代。具體措施為:重視監督控制工作的開展,增加技術含量,盡可能的滿足生產計劃安全要求;根據生產實踐要求,不斷優化控制方式,增強機組穩定性,使電廠控制工作效率達到預期目標,實現生產計劃深入實施[3]。
在實際工作中,采用遠程監控與站內值班相結合的方式,該模式適用于單一電站,集控中心與電站間的距離應在50 km以內。在該模式下,自控化系統與相關專業數據均處于建設階段,集控中心只需開展必要的實時控制工作即可,如構建監控系統操作員站、生產信息傳輸等等,為發電機組建成過渡打好基礎;其次,集中調度與現場操作相結合。在機組初步構建中,可采取該模式,要求集控中心與電站之間相距100~1 000 km,通信通道為一對多運行,可保障監控系統與調度系統相連,實時掌握電廠的生產情況,實時接收上級調度部門的指令,促進各電站設備的高效運行。中心電站為24 h值班,成本投入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最后,健全應急處理預案,一旦電廠因故障導致停產,不但會影響企業效益增加,還會為用戶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對此,電廠應成立突發事件應急小組,做好應急處理預案。加強對小組成員的應急培訓,培養其各類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定期舉辦突發事件模擬演練等等,提高成員反應能力與處理能力,一旦出現突發事故時,應急小組可迅速采取科學應對方式,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綜上所述,當前人們生產生活的用電量增加,為了提高電廠系統穩定性,應從集控運行、協調控制兩個層面著手,通過加強軟硬件配置、重視集控管理、完善生產控制方式、健全應急處理預案等方式,使機組設備間的關系得到良好的協調,充分發揮機組在電力生產中的作用與價值。在未來的發展中,還應引入先進信息技術,提高電氣自動化水平,使電廠效益達到最大值,推動整個電力行業朝著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