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致賀信。習近平指出,當前,全球數字化發展日益加快,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成為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去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服務以來,北斗系統在全球一半以上國家和地區推廣使用,北斗規模應用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的關鍵階段。
習近平強調,北斗系統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中國堅持開放融合、協調合作、兼容互補、成果共享,愿同各方一道,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推進北斗產業發展,共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果,促進全球衛星導航事業進步,讓北斗系統更好地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當日在湖南省長沙市開幕,主題為“北斗服務世界,應用賦能未來”。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1年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工作。通知要求,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唯一底版,準確查清全國及各省(區、市)2021年度森林資源現狀數據,推進構建全國統一的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工作體系,完善央地聯動、科學高效的工作方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提供數據服務,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提供科學依據。
通知要求,利用“三調”及其最新年度變更調查成果,在2020年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基礎上,更新全國森林資源分布圖,優化調查監測技術方法,統一技術標準,科學設置調查監測指標體系,統籌布設國家和省級樣地,組織開展國家級、省級樣地調查和縣級森林資源調查監測試點,推進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一體的森林資源年度調查監測體系。
9月18日,“數瞰北京·測繪和空間大數據建設成果展”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開幕。北京城的城址演變、智慧城市時空數據應用、紅色地圖……展覽以豐富的大數據記錄和見證了北京城市變遷。
展覽將空間大數據與“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融合,多維度、多層次、多形式面向公眾展示古都風韻、講述紅色故事、彰顯京味兒特色、展現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和應用成果。
展覽重點展示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北京市測繪和空間大數據主要發展歷程和建設成果,以點帶面地展現了測繪和空間大數據在服務城市重大戰略、規劃建設、自然資源管理、城市治理、公眾生活等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展覽還增加了多個互動體驗展項,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互動加深觀眾對測繪和空間大數據的理解。
近日,由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遙感學報》聯合國家青藏高原、冰川凍土沙漠、極地科學數據中心以及《中國科學數據》《全球變化數據學報(中英文)》《全球變化數據倉儲電子雜志(中英文)》期刊發起的首屆“優秀共享開放遙感數據集”征集活動(TOPRSData)啟動。
活動旨在深化我國遙感數據開放共享,推動形成國產遙感數據產品的開放共享文化,提升國產衛星數據產品的質量和影響力,營造對遙感數據產品的健康學術評價環境。活動重點面向國內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服務國家應用需求,通過推薦或自薦方式,征集遙感數據集的開放共享服務成果。征集方式將綜合申報材料、第三方評價或用戶報告、相關證明材料等,特別是定量化服務成效記錄數據,向用戶推薦“最具價值年度數據集”“最受歡迎年度數據集”和“最有貢獻的數據團隊”等信息。相關結果將通過國內主流媒體和權威學術期刊的全媒體平臺公布、宣傳和推廣。

9月7日11時01分,長征四號丙遙四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高光譜觀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星將提供我國亟需的高精度、高光譜遙感數據,不僅服務于我國環境綜合監測和監管,還服務于自然資源勘查、防災減災、農作物估產、林業資源清查、氣候變化研究等領域。
高光譜遙感是當前遙感技術的前沿領域。專家介紹,高光譜觀測衛星在同一顆衛星上實現了高光譜、全譜段、偏振、多角度、耀斑等多種觀測數據的融合應用,最高成像光譜分辨率達2.5納米,幅寬60千米 ;最高大氣探測光譜分辨率達0.03納米,偏振探測精度優于0.5%,觀測角度達15個,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國際先進水平。
9月23日,由武漢大學成果轉化企業浙江德清知路導航研究院研制的音頻定位芯片正式發布,這是全球首款基于RISC-V高精度音頻測距的專用芯片。該芯片研發歷時5年,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芬蘭科學與人文院院士陳銳志教授帶領團隊,實現了從“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攻關到工程化、產業化的飛躍。
針對北斗衛星導航無法室內定位的瓶頸,陳銳志帶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可用高精度室內智能混合定位與室內GIS技術”團隊,突破消費級智能終端室內高精度定位關鍵技術,自主研發音頻定位成套方案,于2020年10月成立成果孵化企業知路導航研究院。不到一年時間,即推出了高精度音頻室內定位 “中國芯”。
9月27日14時19分,我國用“快舟·和平精英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和平精英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和平精英號”衛星又稱“吉林一號”高分02D星,是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具備高分辨、大幅寬、高速數傳等特點,可獲取全色分辨率優于0.75m、多光譜分辨率優于3m、幅寬大于40km的高清影像。衛星入軌后,將與此前發射的29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繼續為政府及行業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影像及數據產品,并推動遙感服務向大眾市場邁進。該衛星憑借其立體成像能力,可為《和平精英》游戲中的三維仿真場景提供底圖服務。
日前,百度地圖車道級導航功能推出多項重大升級,突破實現全程車道級導航效果,并進一步優化復雜路口的變道引導。作為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圖,百度地圖發揮AI與大數據優勢,不斷以創新功能優化用戶駕駛體驗。
本次升級,百度地圖車道級導航服務的穩定性取得了突破性提升,可在支持高精度數據的城市,實現全程車道級導航效果觸發,為用戶持續提供更精準的車道導航。同時,新版車道級導航采用分/全屏動態導航框架,支持根據不同誘導場景,自動切換至最優顯示形態。針對行駛中的道路施工、事故道路事件,除了精細化圖像指引外,也會提前進行播報預警,引導用戶變道,規避可能存在的駕駛風險,全力保障駕駛安全。
9月16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的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國防科技大學北斗團隊對外披露,由該團隊負責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度全光傳輸架構時頻系統,進一步提升了北斗授時自主創新的“中國精度”。業內專家介紹,北斗三號系統所產生的時間基準可達到300萬年誤差1秒,準確度提升了10倍,在衛星導航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該系統實現了高精度時頻核心關鍵設備的完全自主可控,北斗時間基準更加精準,從而使系統能夠提供更高性能的授時服務。高性能的授時服務十分重要,通信、電力、金融等系統的穩定運行依賴于高可靠的時間同步保障。以遠距離、高精度、高安全時頻傳遞技術為代表的團隊成果正應用于衛星導航、時頻體系等領域,未來還將應用于計量檢測、智能系統、移動通信、科學研究等,實現高新技術規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