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開心,劉 宇
(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上海2000400)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國及出口國,紡織工業雖然是它的傳統支柱產業,但其卻面臨著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現狀。《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對紡織工業單位能耗等方面制定了綠色發展目標[1-3]。與此同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碳峰值”“碳中和”成為全國兩會期間的熱詞。在綠色發展的全社會環境下,紡織產業的升級迫在眉睫。除此之外,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對外經濟貿易日漸衰退的背景下,各國以“環保和節能減排”名義所采取的相應貿易保護措施也日益增多。因此,紡織產品綠色認證必然會成為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要想成功實現紡織產品的綠色認證,就得做好綠色紡織供應鏈的管理。基于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的現代信息管理服務模式被稱為綠色供應鏈。綠色供應鏈中需綜合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資源利用率等問題,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盡可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4-6]。2018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報告指出,我國大部分紡織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的了解及認知意識較薄弱,且踐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企業占比也較小。
紡織品的生產加工過程包括紡紗、編織、縫制、前處理、印染、后整理等多項工序,且這些工序需由多家上下游企業共同完成。因此,若對紡織企業供應鏈管理進行綠色認證,則需要從產品的各個環節入手,對每個環節的影響因素進行逐一評估。因此,為引導紡織產業供應鏈綠色發展趨勢,需促進行業供給側改革及轉型升級。雖然目前國內外尚無紡織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的相關標準,但可參照歐盟的RoHS、WEEE及EuP/ErP三大綠色環保指令以及美國能源之星計劃和針對電子產品實施的綠色評級EPEAT產品注冊制度進行評價。同時,還可借鑒我國污染控制、回收處理、節能等方面的相關標準制訂紡織企業供應鏈綠色評價體系。
結合前期企業市場調研情況,綜合考慮社會環境、人身安全和循環再利用等影響因素,參考國內外先進標準和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供應鏈管理發展的情況,研究確立了科學、公正的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體系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希望研究結果可以幫助企業規范綠色管理工作,推動整個紡織行業的能效升級和污染降低,引導全行業綠色生產。
紡織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原則應從及時性、綜合性、定性與定量、可操作性、層次性方面進行考慮。也就是說,要從紡織產品的生命周期出發,綜合考慮環境、人身安全和循環再利用等方面的問題,對其原料的選取、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廢棄及回收等重點提出影響企業綠色水平的評價項目。同時,還需充分考慮現階段我國綠色紡織企業的技術水平,確立研究的綠色評價體系指標。
應及時獲取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信息,以保證評價和分析的及時性,這是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的關鍵。
評價體系應能全面反應被評價紡織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綠色”程度綜合情況,充分利用多學科知識,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指標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做到科學量化指標,但若某些指標量化難度太大,可采用定性指標進行判定。
指標設計時,既要全面反映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現狀,又要便于企業和審核人員的理解和操作,盡可能使評價簡便易行。
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范圍廣,指標多。不同層面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現的形式不同,具體要求也有所不同。指標系統構建要結構化和層次化,在不同的層次上設立不同的指標。
對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的初步調研主要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著手,即: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綠色供應商管理、綠色生產、綠色回收、綠色信息披露、綠色物流與綠色信息平臺建設,并建立了并建立了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表(見表1)。

表1 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表
針對紡織服裝行業制造的不同階段,選擇國內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紡織服裝企業進行了問卷調研(問卷內容分為7個大類,28個小類),并對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項目進行評價和打分。各評價體系得分率詳見圖1。

圖1 評價項目得分率
由圖1可以看出,在7個項目中,“綠色回收”項目的得分率最低。因此,為提高紡織產品的回收利用率,企業應運用先進的循環再生技術對產生的廢品和廢棄物及銷售、儲存、運輸過程中損壞的紡織產品進行回收再生產。同時,企業還應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可依托銷售網絡、服務網絡建立回收渠道,完善自主回收、與第三方合作回收、網上回收、借助銷售渠道的以舊換新等的回收體系建設。此外,企業還應建立回收拆解信息管理系統,便于指導下游企業回收、拆解,從而實現拆解信息的傳遞和產品的溯源。
根據上述表1內容,表2中列出了各項目得分的平均標準偏差。由表2可知,綠色生產項目中二級指標“節能減排環保合規”項目的得分平均標準偏差最高為2.933,說明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落實節能減排工作的力度參差不齊。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可通過配備相應的能源、水源及污染物監測設備,采用國家鼓勵倡導的生產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進行生產,從而污染物的排放、資源消耗等達到相關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先進值要求。值得關注的是,評價表一級指標中“綠色信息平臺建設X6”得分標準偏差偏高,且得分率較低。

表2 評價項目得分平均標準偏差
因此,企業若想建立綠色供應鏈信息平臺,應收集綠色設計、采購、生產、回收等過程的信息和數據(可追溯)。當前,我國紡織產業綠色信息平臺的建設還處于初步發展狀態,急需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從而實現生產企業、供應商、回收商以及政府部門、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共享。此外,還應結合我國紡織企業現狀,借助數據統計與模型分析技術優化企業生產、經營計劃,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表3 列出了調研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分。此次調研的平均分為69分,其中80分及以上的企業占46.7%,90分以上的企業占13.3%。若制定的評價標準要求過高,會使企業畏懼而放棄對提升綠色供應鏈管理水平的追求;若評分標準要求較低,則又失去推動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水平發展提升的意義,不利于行業發展。因此,考慮到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發展現狀,建議將“80分”作為評價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否合格的標準。同時,為了鼓勵企業提升綠色供應鏈管理水平,還可將合格的企業按照分數進一步進行星級劃分,如將80~85分的企業劃為“三星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85~90分的企業劃為四星級,超過90分的企業劃為五星級,以此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綠色轉型發展。

表3 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分表
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銷售、使用到報廢處理,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人體健康的理念貫穿于整個紡織產品的生命周期,使得企業的經濟活動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協調,資源利用率高,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
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指標的設立,需要對紡織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進行把控,建立綠色認證體系,系統全面地對紡織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水平進行評價認證,其評價結果應能代表行業先進的綠色發展水平,體現行業進步與發展趨勢。建立有效的紡織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可幫助紡織企業規范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為政府各項綠色認證政策的實施提供技術及數據支撐,推動紡織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