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勛
摘要:馬鈴薯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產量高、經濟效益高,是旱作農業區重要的主產作物。大同地區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約在40萬畝左右。該文從馬鈴薯種植之前的選地、選種,到種植時種子處理、種植施肥以及病蟲害處理等多個方面對高產栽培技術配套的管理技術進行了探究,希望可以為推動大同地區馬鈴薯種植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大同地區;馬鈴薯;高產栽培;配套管理技術
引言
大同位于山西北部,黃土高原的東北部,作為高寒地區,馬鈴薯成為其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大同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雖然馬鈴薯在大同地區已經種植了幾十年,但是由于管理技術的不完善造成產量比較低,并且長期不重視也沒有配套的相關高產技術,使得大同的馬鈴薯種植產業發展受到了限制,因此研究以及推廣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相比于農戶傳統的種植經驗,高產栽培技術從馬鈴薯種子的制作到后期的管理有一定的要求,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進行調整,對于馬鈴薯產量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
1 精細整地
馬鈴薯比較喜歡沙壤土,所以在進行種植之前一定要進行精細的整地,首先需要在冬天之前進行深耕并且澆凍水,以此將土壤中的一些病蟲害進行滅殺,并且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開春之后要施加一些有機肥,給馬鈴薯的生長提供一個非常好的環境。馬鈴薯的種植要按照一定的間隔構筑高壟,一般壟的高度在25cm左右,壟間距為1m,壟的寬度為60cm左右。在完成壟的建構之后,需要在壟溝中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施加化學肥料;大同地區大多數馬鈴薯種植的土地中應該施加一些氮肥和鉀肥[1]。
2 選種
馬鈴薯種子是由其塊莖切割而來,如果種子選擇不好,對其產量影響非常大,因此馬鈴薯種子的質量是關鍵。選種時薯塊要整齊,形狀也需要符合相關的標準,薯皮要光滑細膩、顏色新鮮。按照此標準選擇的種子,其生長優勢最大,有助于病蟲害的防御,進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以及成長效率。傳統的種子制作一般都是農戶用上次種植出來的馬鈴薯自行制作,但是現在有專門的公司售賣,所以農戶自己制作種子的現象已經很少。目前大同地區主要種植的種子都是經過適應性改造的,比如晉薯16號、冀張薯12號、冀張薯8 號和青薯9號都是高產高效的優良種薯。
3 種薯處理及播種
3.1 曬種催芽
在播種前10天左右,要將馬鈴薯的種子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曬一下;并且還需要在室溫4-15℃的情況下進行催芽,每3天翻一次,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馬鈴薯種子的發芽均勻性。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打破種子休眠狀態,讓馬鈴薯處于發芽的旺盛狀態。在進行翻種的過程中,對于表皮出現龜裂并且芽眼壞死、臍部黑腐的馬鈴薯要挑出來,避免影響種子的發芽。
3.2 種薯切塊
在播種前的3-4天就可以進行切種了,一般每一個切下來的種子質量在20-40g,并且每一個塊莖上都需要帶至少一個芽眼,如果不帶芽眼,則該塊莖就沒有發芽的可能性,需要舍棄。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使用兩把刀,換下的刀要在消毒水中進行浸泡,這可以有效地避免微生物感染。當然對于質量在50g的小馬鈴薯,可以直接進行整個播種。
3.3 拌種
在完成切塊之后,馬鈴薯種子需要立即用多菌靈等抑菌物質進行拌種,以避免切口位置被微生物感染,進而出現微生物大規模繁殖的情況,在完成拌種之后還需要進一步的晾曬,晾曬一段時間之后其切塊的傷口會慢慢愈合,在愈合之后就可以進行播種了[2]。
3.4 播種
種植馬鈴薯時需要較高的氣溫,一般在大同地區的種植時間在四月底五月初。目前馬鈴薯的種植已經有了相關的機械,在種植時開溝、施肥、播種、覆土所有的工作都會一次性完成,因此播種速度非常快。當然在一些地區依舊還在使用傳統播種方法,播種時需要對播種的深度以及間距等進行控制,一般以每畝5 000株的標準進行種植。
4 配方施肥
由于長期種植,大同地區的土壤肥力下降很快,一般每畝要求施加有機肥4 000kg,再施加相關專用肥50kg左右,也可以使用尿素、磷肥及硫酸鉀進行代替。這些肥料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壤中馬鈴薯生長所需元素的含量,進而為馬鈴薯的生長構建一個適宜的環境。如果是采用機械播種,可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施肥等作業。
5 合理輪作
馬鈴薯不適合連續的種植,其主要可食用部分在土壤下方,連續的種植作業會造成土壤中病蟲害增加,嚴重影響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含量。某種元素嚴重的缺乏,會打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平衡,進而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因此在馬鈴薯種植完畢之后,可以換種一茬小麥或者玉米,然后再種植馬鈴薯,通過輪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也使得馬鈴薯一直處于漲勢最好的狀態,有助于馬鈴薯種植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6 田間管理
6.1 查苗補苗
馬鈴薯在種植30天之后,要及時查看其出苗情況,如果出現缺苗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補苗。如果使用地膜種植方法,應該在此時進行放苗,即將地膜中已經生長出來的馬鈴薯苗放出來,讓其暴露在空氣中;在放苗之后,要用土將撕破的地方封起來,這樣可以阻止地膜中的水分跑掉。
6.2 中耕除草
在馬鈴薯生長最為旺盛的階段需要進行除草作業。除草可以分為兩個形式,一是人工除草,即人工將馬鈴薯種植地中的各種雜草拔掉,這種方法對于馬鈴薯的生長和土地的影響非常小,但是工作量卻非常大;二是藥劑除草,用各種化學藥劑或者生物藥劑將各種雜草進行清除的效果并不是很徹底,且一些雜草對于農藥的抗性很強。
6.3 及時培土
馬鈴薯的培土工作要分為兩次,第一次是在出苗之后的10天左右,此時馬鈴薯的根系比較淺,也比較稚嫩,培土可以有效的保障馬鈴薯苗的生長,保持土壤中的水分。第二次是在出苗40天之后,馬鈴薯苗的高度大約在20cm左右,此時培土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馬鈴薯出土成長[3]。
6.4 適時灌水
馬鈴薯的灌溉一般根據降雨情況決定,如果多雨,則不需要進行灌溉,且還需要注意防澇。如果天氣比較干旱,則進行灌水,以避免馬鈴薯因為缺水而長不大的情況。在快要收割之前需要停止灌水,這樣可以提高馬鈴薯的耐儲存性。目前大同的天氣比較干旱,一般馬鈴薯的生長周期內需要灌水20多次。
6.5 合理施肥
在馬鈴薯生長的優勢期,可以按照每畝15kg鉀肥或者是10kg左右的復合肥的標準進行施肥,使用淋施的方法。而為了防止馬鈴薯的植株出現早衰的情況,在收割之前的20天左右,可以噴灑一些尿素,按照每周噴灑一次的標準,噴兩次。
7 病蟲害防治
7.1 常見病害防治
(1)晚疫病。晚疫病的防治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業措施,即利用壟作培土等方法,使得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受到游動孢子囊浸染的機會減少;同時利用合理的施肥方法促進植株的良好生長,提高其抗病性;當然加強管理并且積極地進行除草培土工作,這也是提高馬鈴薯生長優勢性的措施。另一方面是化學防治,即利用上一年發病的經驗進行預先防治,該方法可實施性還是比較強的,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對于一些病株應該進行及時的清除,以防止相關疫病的傳染。整個化學防治過程是成系統性的,應該定期噴藥,以降低馬鈴薯染病幾率。
(2)早疫病。早疫病的防治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要減少侵染的菌源,即對于病株及時拔除;收獲過程中要減少損傷,以有效地減少馬鈴薯的感染;收獲之后要及時地進行翻地,利用化學藥劑將土壤中的相關病菌殺死。第二個方面是及時施灑藥劑進行防治,目前大同地區使用的藥劑是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將其稀釋到600倍使用,其效果較好,成本較低,性價比較高。
(3)病毒病。病毒造成的疾病治療非常復雜,其感染的種類也非常多,雖然有廣譜的病毒消殺劑,但是其對于一些特定的病毒還是沒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防治非常重要。第一,種植時要選擇無病毒的種子;第二,要及時鏟除雜草,因為一些雜草是某些病毒或蚜蟲的寄生地;第三,對于蚜蟲毒防治,可以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按照每畝20g的標準進行施放。第四,對于發現的病株要第一時間拔除,以減少病毒的傳染源;第五,如果在發病初期就可以使用植病靈進行噴灑消毒,每一周打一次藥,在經過三四次之后會有一個很好的抑制。
7.2 常見蟲害防治
(1)蚜蟲。蚜蟲的防治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在壟溝中施加藥劑,可以按照每畝50ml左右的標準施加高巧懸浮種衣劑,這種藥劑對于蚜蟲的控制效率可以達到60d。第二,利用噴霧殺蚜,其使用的藥劑是混合類型的,在出苗之后就可以進行噴藥,然后根據田間蚜蟲的數量在10d-20d內噴一次,可以有效防止蚜蟲的危害。
(2)瓢蟲和小地老虎。瓢蟲的蟲卵在馬鈴薯的葉背,在進行噴灑藥劑的過程中要重點進行葉背噴灑,大同地區一般使用的是敵殺死乳油,效果比較好。而小地老虎的滅殺也使用的是敵殺死乳油,對于大齡的幼蟲,要使用敵敵畏乳油。
8 結束語
馬鈴薯要想成為大同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需要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在具體推廣過程中應該積極地進行宣傳工作,讓農戶認識到高產栽培技術的效用,然后積極地進行應用。相關部門應該派遣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系統性的指導可以對農戶傳統的馬鈴薯種植經驗進行整合,將其中不符合高產栽培技術的內容剔除,以有效地促進技術的落實工作,并提高農戶的技術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玉波.淺談馬鈴薯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6(1):11.
[2] 傅生.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5(8):25.
[3] 范順云.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與科學管理[J].農家參謀,201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