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誠華 商顯坤 魏吉利等



中圖分類號:S 435. 661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6688/j. zwbh. 2020216
廣西是我國的主要糖料蔗基地,自1992年以來,廣西糖料蔗和食糖產量一直居全國首位1-2_。甘蔗螟蟲是甘蔗生產中的重要害蟲,其為害可造成苗期甘蔗枯死斷壟和中后期蔗莖的蟲害蛀孔、蔗梢死尾等,從而導致甘蔗減產、降糖和縮短宿根年限等。同時,螟害嚴重的蔗地常常伴隨著赤腐病加重發生。因此,有效控制螟蟲為害是保障甘蔗生產獲得高產高糖的重要環節。目前,廣西蔗區甘蔗螟蟲主要有黃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二點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條螟C.sacchariph-agus Bojer和紅尾白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Walker)。二點螟每年3月—5月的第一、二代是主害代,為害蔗苗造成枯心苗。黃螟整年都有發生,無明顯的越冬現象,3月—5月為害甘蔗造成枯心苗。條螟越冬代成蟲一般于次年3月中旬始見,4月上中旬盛發,初孵幼蟲群集心葉取食,造成僅留有下表皮的“花葉”。紅尾白螟初孵幼蟲最初由心葉蛀入,食成一條直道,初期不表現枯心,被蛀食的心葉伸長展開后,呈現帶狀橫列的蛀食孔,造成穿孔的“花葉”。20世紀70—80年代廣西蔗區的苗期枯心苗主要由二點螟為害造成,條螟、黃螟次之。2010年以來,紅尾白螟在廣西百色、來賓、崇左、北海、南寧等蔗區間迅速擴散,2012年—2013年調查結果表明,紅尾白螟已成為廣西百色右江區和來賓興賓區甘蔗的主要害蟲,受害重的甘蔗生長后期死尾率高達70%以上。2016年—2018年連續3年性誘劑誘蛾結果表明,崇左和南寧蔗區越冬代甘蔗條螟在每年3月初開始陸續羽化,羽化高峰大約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因不同年份或地區氣溫差異而有所不同;越冬代螟蛾羽化盛期,條螟落卵量劇增。同時,本團隊多年性誘劑測報結果表明,越冬代甘蔗條螟螟蛾發生量一直較大,單盆或單籠誘蛾量高達數百頭,2019年以來,廣西部分蔗區甘蔗苗期黃螟誘蛾量較以往明顯增多,單盆或單籠誘蛾量也達百頭。
經過40多年甘蔗耕作制度和蔗區氣候的演變,目前廣西蔗區的苗期螟害種類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而有關該方面的調查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田間實地調查,摸清廣西主要蔗區苗期螟害的種類結構,為指導甘蔗螟蟲的有效和精準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1.1甘蔗苗期螟蟲為害率調查
甘蔗苗期螟蟲為害率調查:2019年4月—5月,選擇廣西的桂南蔗區(包括北海市的銀海區、鐵山港區,防城港市的上思縣,南寧市的江南區、武鳴區、橫縣、隆安縣、賓陽縣和上林縣),桂西南蔗區(崇左市的寧明縣、龍州縣、江州區、扶綏縣和大新縣),桂中蔗區(包括貴港市的覃塘區,來賓市的興賓區和忻城縣,柳州市的柳江區、鹿寨縣和柳城縣),桂西北蔗區(包括河池市的宜州區,百色市的平果市、田東縣和右江區),共計24個縣級蔗區進行調查,每個蔗區選擇3塊出苗較齊的蔗地進行調查,共計調查72個宿根蔗地樣點。
每塊蔗地調查3個樣點,每個樣點調查2行共計6行,每行調查20m行長內的有效蔗苗數、螟害苗數及甘蔗行距。
1.2甘蔗苗期不同螟蟲種類的調查
在調查甘蔗苗期的螟害情況時,根據甘蔗苗受害的典型癥狀來區分不同的螟蟲種類,各螟蟲為害蔗苗的典型癥狀如下:
黃螟枯心苗:由黃螟為害蔗苗造成“枯心苗”,其典型癥狀為枯心苗的心葉及緊包裹心葉的1~2片葉片一并發黃枯死(圖1a)。
二點螟枯心苗:由二點螟為害蔗苗造成“枯心苗”,其典型癥狀為枯心苗僅心葉枯死,而緊包裹心葉的葉片未發黃枯死(圖1b)。
條螟花葉苗:由條螟為害蔗苗造成“花葉苗”,其典型癥狀為花葉苗的葉片僅上表皮及葉肉被啃食但保留了白色薄膜的下表皮,因此在葉片形成不規則未穿透葉片的花葉狀(圖1c)。
紅尾白螟花葉苗:由紅尾白螟為害蔗苗造成“花葉苗”,其典型癥狀為花葉苗的葉肉被啃食并穿透過了葉片的下表皮,在葉片上形成穿孔的花葉狀(圖1d)。
1.3不同植期的甘蔗苗期螟蟲為害率調查
選擇北海(鐵山港區南康鎮)、防城港(上思縣昌菱農場)、崇左(江州區瀨湍鎮、扶綏縣渠黎鎮、扶綏縣中東鎮)、南寧(賓陽縣大橋鎮、隆安縣南圩鎮和橫縣良圻農場)等8個蔗區進行調查,每個蔗區選擇同一個品種的宿根和新植各一塊蔗地,每塊蔗地調查3個樣點。調查方法同1.1。
1.4甘蔗螟蟲為害的指標
1.4.1為害率
黃螟和二點螟為害蔗苗造成枯心苗,以黃螟枯心苗率和二點螟枯心苗率代表其為害率,每塊蔗地的總枯心苗率為兩者之和。條螟和紅尾白螟為害蔗苗主要造成花葉苗,以條螟花葉苗率和紅尾白螟花葉苗率代表其為害率,每塊蔗地的總花葉苗率為兩者之和。每塊蔗地的總為害率為總枯心苗率和總花葉苗率之和。
1.4.2優勢害蟲和有蟲蔗地
優勢害蟲,即當某種螟蟲在蔗地樣點中的為害率占總為害率的30%以上,即為優勢害蟲;優勢害蟲樣點數占比,即某種螟蟲為優勢害蟲的調查蔗地樣點數占總調查蔗地樣點數的比例。有蟲蔗地,即調查蔗地樣點中的某種螟蟲為害率大于0的蔗地;有蟲樣點數占比,即某種螟蟲的有蟲蔗地樣點數占總調查蔗地樣點數的比例。
1.4.3防治指標
本文參考陳社保和黃濤生的方法,并結合生產實際需要,以黃螟枯心苗率、二點螟枯心苗率和總枯心苗率的其中一項或多項指標達到5%以上,條螟花葉苗率、紅尾白螟花葉苗率和總花葉苗率的其中一項或多項指標達到3%以上,作為該蔗地苗期需要進行化學農藥防治螟蟲的為害率防治指標。
2.1螟害優勢種類
宿根蔗地是苗期甘蔗螟蟲的蟲源地,因此本文只對24個蔗區72個宿根蔗地調查樣點進行螟害優勢種類的分析。以為害率為指標的分析結果顯示,黃螟、條螟、二點螟和紅尾白螟的為害率分別為5.59%、5.29%、1.14%和0.58%,其中黃螟和條螟的為害率差異不顯著,二點螟和紅尾白螟的為害率差異也不顯著,但黃螟和條螟與二點螟和紅尾白螟的為害率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表明黃螟和條螟是甘蔗苗期的主要害蟲。以優勢害蟲樣點數占比為指標的分析結果顯示,黃螟、條螟、二點螟和紅尾白螟的優勢害蟲樣點占比分別為82.19%、60. 27%、2.74%和1. 37%,可見黃螟和條螟在蔗地中的優勢地位明顯。有蟲蔗地樣點數占比的分析結果顯示,黃螟、條螟和二點螟的有蟲樣點數占比均在90%以上,而紅尾白螟的有蟲樣點數占比僅為53. 42%,說明黃螟、條螟和二點螟在蔗區發生普遍,而紅尾白螟僅在局部蔗區發生。綜上,廣西蔗區甘蔗苗期的優勢螟蟲種類排序依次為:黃螟>條螟>二點螟>紅尾白螟。
2.2不同種類螟蟲的區域分布
以24個蔗區72個宿根蔗地調查樣點的結果分析廣西不同地區各螟蟲的發生分布情況,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在宿根蔗地,黃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率在桂西南、桂南、桂中和桂西北四大蔗區的平均值分別為7.34%、6. 76%、4.68%和2.78%;條螟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葉苗率以桂西南蔗區最高,平均值達7. 82%,桂中和桂南蔗區其平均值分別為4.59%和4.46%,桂西北僅為1. 69%。各蔗區的螟蟲為害率均以黃螟和條螟相對較高,而二點螟和紅尾白螟明顯偏低,這進一步印證了黃螟和條螟是甘蔗苗期主要害蟲的判斷。以主要害蟲黃螟和條螟的為害率比較各蔗區的螟害程度,結果顯示桂南、桂西南和桂中的螟蟲為害率相對較高,而桂西北的為害率相對較低,綜合來看,螟蟲為害率由大到小的總趨勢排序為:桂西南>桂南>桂中>桂西北。
2.3不同甘蔗植期苗期的螟害情況
同一蔗區的甘蔗不同植期螟蟲為害率比較詳見表3。結果顯示,黃螟在新植蔗地為害率為0~7. 91%,平均2. 31%.而宿根蔗地為1.28%~15. 58%,平均7.13%。同一調查蔗區的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的黃螟平均為害率t測驗差異多數達到顯著水平,宿根甘蔗受黃螟為害率均高于新植蔗。所調查蔗區的新植和宿根蔗地的條螟平均為害率分別為3. 43%和7.99%,但平均為害率的差異分析未達到顯著水平,各新植和宿根蔗地的為害率t測驗差異多數也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新植和宿根蔗地的條螟為害率差異不顯著,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2.4蔗地螟蟲化學防治評估分析
本文以1.4.3防治指標的標準對各調查宿根蔗地進行化學防治需求的評估分析,詳見表4。結果顯示,以總枯心苗率或總花葉苗率為指標的達標防治蔗地數占比分別為56. 16%和61. 64%,表明廣西宿根蔗區的甘蔗苗期,有一半以上的宿根蔗地達到化學農藥防治的標準。其中,以黃螟枯心苗率為防治指標的達標防治蔗地樣點數占比為52. 06%,以條螟花葉苗率為防治指標時的達標防治蔗地樣點數占比為56. 16%。上述結果進一步明確,黃螟和條螟是廣西甘蔗苗期的主要害蟲。
3.1討論
本文結果表明,在廣西蔗區甘蔗條螟和黃螟是甘蔗苗期的主要害蟲。尤其是黃螟,近幾年已上升為廣西蔗區甘蔗苗期最主要的螟蟲種類之一。黃螟是一種性喜潮濕、發生世代多、終年為害的甘蔗害蟲,無明顯的越冬現象。3月—5月發生的第一、二代主要為害甘蔗苗,造成枯心苗,導致蔗田蔗苗缺失,有效莖數減少,直接影響甘蔗的產量。二點螟和條螟發生世代較整齊,可以在甘蔗苗期卵孵化期進行農藥噴霧防治,而黃螟發生世代不整齊,在田間全年可見黃螟的各個蟲態,因此,黃螟的防治更加不易,導致黃螟為害有加重趨勢。另外,黃螟不僅在苗期造成枯心和減產,而且在中后期幼蟲孵化后在蔗芽處取食并潛入蔗莖內,嚴重影響留種。因此,在螟蟲防治上,黃螟也應該引起廣大蔗農和糖廠的重視。
本文調查結果表明,在甘蔗苗期,宿根蔗地的黃螟枯心苗率和條螟為害率均高于新植蔗地。甘蔗砍收時,非低斬收蔗造成莖基內部有各種蔗螟留存越冬,甘蔗殘葉不粉碎清理造成螟蟲隱藏其中越冬等不規范操作,造成了蔗田內蟲源的積累,是造成宿根蔗受螟蟲為害較嚴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砍收甘蔗時,應該規范操作,以減少蔗田蟲源。另外,蔗農在種植新植蔗時習慣撒施藥肥防蟲,對宿根蔗則管理不重視,也是造成宿根蔗苗期螟害發生為害嚴重的原因。
在甘蔗螟蟲防治上,一直以來主要以二點螟和條螟為甘蔗苗期主要防治對象,條螟和二點螟發生世代較黃螟整齊。在螟蛾發生期,通過釋放赤眼蜂和性誘劑相結合進行綠色防治,在甘蔗苗期螟蟲蟲口密度較大時,指導蔗農在最佳防治時期結合高效低毒農藥進行保苗防治。研究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取得了較好效果。近年來,本團隊與糖廠示范研究表明,利用性誘劑誘殺法防控蔗螟防治效果較好。甘蔗黃螟性誘劑有了新突破,經在北海、崇左、南寧等地測報試驗,每個誘捕盆或誘蛾籠誘蛾量高達數百頭,較以往購買的黃螟性誘劑效果明顯提高。隨著黃螟在廣西蔗區發生的日益嚴重,應加強對黃螟的預測預報及防治。
自然條件下蔗田中往往存在著甘蔗螟蟲的多種天敵,它們是蔗田內影響螟蟲種群數量的重要生物因子。通常情況下,天敵多樣性可以有效控制蔗田螟蟲,從而避免蔗螟暴發成災,保持生態平衡。然而,由于化學藥劑長期使用以及農民的不科學用藥,除了引起“3R”問題,生態環境被破壞,天敵昆蟲種群數量以及天敵多樣性減少。天敵發揮的作用被削弱了,害蟲容易暴發成災;為了有效控制害蟲暴發,人們不得不使用農藥防治害蟲,造成上述負面問題。如此一來,形成了惡性循環,害蟲防治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因此,要加強保護利用天敵的多樣性進行蔗螟的生態防控,在天敵種群密度低的情況下可人工釋放赤眼蜂等天敵來增加天敵種群數量進行生物防控,在蔗螟蟲口密度大的情況下再結合低毒高效農藥進行綠色防控。
3.2主要結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廣西蔗區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蟲為黃螟和條螟,其中黃螟上升為主要害蟲,表明廣西蔗區的優勢螟蟲種類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甘蔗苗期,廣西南部和西南部蔗區的螟害重于北部蔗區;宿根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