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呂哲
摘要: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中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是指一切基于軍事目的,用于實施和保障作戰行動的裝備、設施。合格的標準,應以《武器裝備質量管理條例》和《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為根據,同時考慮與保障軍事行動安全的重要程度,綜合判斷。被征用時,行為人明知武器裝備和軍事設施不合格而不說明的,可以構成本罪。
關鍵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范圍;合格;提供
為了實現富國和強軍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軍民融合戰略構想:“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這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著眼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意義深遠而重大。
軍民融合就要“寓魂于民、寓兵于民、寓裝于民、寓技于民、寓法于民”。其中,“寓法于民”的真正含義不僅是要制定和通過《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十三五”期間推進軍事后勤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實施意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建設項目貫徹國防要求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頂層設計的規范性文件,也要通過各種路徑向民眾宣傳包括刑法、民法等在內的法律,因為民眾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因此,筆者不揣冒昧,就我國刑法中的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做一淺顯探討。
根據我國刑法第三百七十條的規定,明知是不合格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而提供給武裝部隊的,構成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本文擬就“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的范圍、“提供”和“不合格” 的認定等三個問題展開討論,以期能為我國軍民融合戰略轉型有所助益。
根據《武器裝備質量管理條例》第二條的規定,“武器裝備”是指實施和保障軍事行動的武器、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器材。據此,有觀點認為武器裝備是武裝部隊“直接”用于實施和保障作戰行動的武器、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器材的統稱,[ 1 ]有觀點認為是用以實施保障作戰行動的武器、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器材的統稱,[ 2 ]也有觀點認為是武裝部隊使用和配發的各類武器及其配套的彈藥、儀器、器材、裝備附件的統稱。[ 3 ]關于“軍事設施”,有國家“專門”用于軍事目的的工程建筑和設備及相應的組織機構的統稱、[ 4 ] “直接”用于軍事目的的建筑、場地和設備的統稱[5]和用于軍事目的的工程建筑以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和設備的統稱[6]等各種不同觀點的分歧。
上述觀點差別細微,主要區別在于武器裝備是不是以“直接”用于實施和保障作戰行動為限,軍事設施是限于“專門”“直接”用于軍事目的的工程建筑以及相應的組織機構、設備還是只要用于軍事目的即可。法是一整套體系龐雜、精致的規則體系,“謬之毫厘失之千里”。刑法的適用又直接關乎行為人的聲譽、自由乃至生命,不可不特別慎重。對此,我們認為,武器裝備和軍事設施是指一切用于實施和保障作戰行動、用于軍事目的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既包括直接也包括間接用于軍事目的、交由軍隊管理、使用的武器、武器系統、軍事技術器材和工程建筑及其相應的組織機構、設備;既包括平時也包括戰時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既包括平時歸民眾所有、使用,戰時被臨時征用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也包括本就屬軍隊所有、使用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因為本罪歸屬于我國刑法分則第七章“危害國防利益罪”,無論是哪種裝備、設施,只要用于軍事目的,其質量不符合相應標準,導致“國防建設的正常秩序”[6]遭到破壞的,即可構成本罪。因此,即使是完全民用的裝備、設施,例如普通的鐵鍬、繩索等,一旦因為征用等原因用于了軍事行動,這種不合格的裝備、設施就有導致軍事行動阻滯、失利等危險,即可構成本罪。至于這樣的符合民用而不符合軍事用途的裝備、設施能不能被評價為“不合格”,將在下文展開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構成本罪,以行為人向武裝部隊提供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不合格為必要。合格與否,是決定能否構成本罪的關鍵。
我國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可以構成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所謂“不合格”就是指不符合《產品質量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質量要求。對此,我們認為,軍用裝備和民用產品的標準明顯不同,《產品質量法》所規定的產品質量標準只是最低層次、保障民眾基本安全的質量標準,而武器裝備的質量要求明顯嚴苛于普通民用產品的標準。因此,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肯定不合格,但符合該標準的也未必合格。換言之,行為人提供的武器裝備和軍事設施民用達到《產品質量法》要求的標準的,只是構成本罪的必要而非充要條件。
被武裝部隊征用時,民用裝備、設施符合一般民用而不符合軍用標準的,不能構成本罪。因為一般民眾很難知曉軍用物品的標準,且武裝部隊掌握更加專業的知識,應當明知該民用物品是否能夠用于軍事用途。
有觀點認為,本罪中的不合格就是 “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 7 ]對此,我們認為這種說法并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界限,實益非常有限。因此,我們認為,對于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的合格與否的判斷標準,應以《武器裝備質量管理條例》和《質量管理體系要求》(GJB9001B-2009)為根據,符合上述標準的,即為合格,反之則為不合格。對于不合格的認定,上述標準只是提供了一個基本可供適用的原則性要求,在具體案件的適用時,要考慮具體裝備、設施同保障軍事行動的重要程度作出相對認定,而非“一刀切”地適用完全相同的標準。即,對那些同保障軍事行動密切相關,因不合格而可能導致軍事行動重大失利的裝備、設施,其認定合格的標準從嚴掌握。判定不同類型的產品是否屬于不合格產品,其信息成本完全不同:對極易被發現產品質量不合格的偽劣產品,很難流入社會,更難侵害消費者[ 8 ]權益,反而是那些與合格產品質量相近的不合格產品才可能真正侵害消費者權益,才有更大的危險性。[9]
構成本罪,要求行為人實施了向武裝部隊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的行為。所謂“提供”,一般認為是指“將建造、生產、修配后的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交付部隊使用”。[10]所以,只要行為人明知武器裝備、軍事設施不合格而提供的,即可構成本罪。
以積極的行為提供的,當然屬于本罪中的“提供”。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以消極的不作為方式,能否構成本罪?換言之,當行為人所有的物品被武裝部隊被征用時,行為人明知裝備不合格而不說明的,能否構成本罪?對此,我們認為,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方式,都是刑法中的行為,只要不作為具備了作為的實質等價性,即可構成以不作為的方式犯罪。因而,即使是被征用時明知不合格而不提出的,仍可構成本罪。
在立法上,本罪屬于行為犯,對于明知是不合格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提供給武裝部隊的,不要求必然引起嚴重后果,只要行為人實施了這一行為,即構成犯罪。但是,“法不理會瑣碎之事”,基于縮小犯罪圈的刑事政策考慮,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08年發布了《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根據該規定第八十七條,故意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造成人員輕傷以上;直接經濟損失十萬元以上;提供不合格的槍支三支以上、子彈一百發以上、雷管五百枚以上、炸藥五千克以上或者其他重要武器裝備、軍事設施;影響作戰、演習、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完成;發生在戰時以及其他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均可立案追究。上述標準只是基本犯的成立標準,對于需要加重處罰的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的標準,相關規范性文件未作明確規定。這并不意味著刑法對此束手無策,只要司法者心懷正義,遵從法的一般理念、原則,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就可以作出妥當解釋。
根據我國刑法第三百七十條的規定,犯本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參考文獻
[1]王作富、黃京平主編:《刑法》(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563頁;楊新京:《論過失損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中國檢察官》2006年第4期。
[2]胡廉生、李福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頁。
[3]杜瑞芳、陳毅清:《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第2期。
[4]胡廉生、李福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頁。
[5]楊新京:《論過失損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中國檢察官》2006年第4期。
[6]杜瑞芳、陳毅清:《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第2期。
[7]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下)》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4頁。
[8]王作富、黃京平主編:《刑法》(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566頁。
武裝部隊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廣義的、特殊的消費者。
[9]胡樹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中“偽劣產品”的相對解釋》,《法學評論》2021年第2期。
[10]王作富、黃京平主編:《刑法》(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566頁。
(作者簡介:張麗霞(1971-),女,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法律系副教授。呂哲(1971-),男,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