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脫胎于虛弱的國民黨海軍,建立于1949年4月23日。2009年4月23日,中國海軍已成立100周年。經過100年的發展,中國海軍已發展成為擁有水面艦艇、潛艇、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和陸戰隊等諸兵種組成的合成軍種,由3個艦隊組成: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每個艦隊都由水面作戰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和岸防部隊組成。危機時刻,中國海軍還將得到商船和漁船的支援。中國擁有亞洲最大的潛艇部隊。
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81年,第一艘國產導彈核潛艇下水。第二代的093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和094級戰略核潛艇已經開始進入現役。同時老舊的潛艇也正在被更加新型的國產潛艇和俄制的“基洛”級潛艇所替代。
從1990年起,中國海軍總共接受了6個級別的多艘驅逐艦。大多數中國制造的水面作戰艦艇裝備了自制的“鷹擊-83”反艦巡航導彈。早期服役的艦艇裝備了HHQ-7短程防空導彈系統,而后期服役的艦艇則裝備了性能更強大的中程和遠程防空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模塊。為了加強水面作戰艦艇力量,解放軍海軍還引入了現代化的022型導彈快艇。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解放軍海軍的兩棲作戰部隊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對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英國<今日中國防務>評論指出,傳統上,中國被看作是一個陸上強國。冷戰時期,解放軍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對中國的近海地區進行防御。自8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尋求建立一支能夠在超越其近岸海域的地區展開行動的海上力量,“藍水海軍”成為中國海上力量的建設目標。美國防務問題專家幫辦彼得·布魯克斯認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經歷了三步走的戰略:首先,發展一支相對現代化的海軍力量,能夠在第一島鏈范圍內展開行動;其次,發展一支能夠超越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的區域性海軍力量;第三,解放軍海軍將在21世紀中葉發展成一支全球海軍力量。
人民海軍創建之初,武器的主要來源不是自身的研制與制造,而是繳獲和接收了國民黨的各種舊裝備。因此,海軍初創時期武器裝備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修復、改裝艦艇,維修各種飛機,積極爭取外部援助,這才為人民海軍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人民海軍初創時期發展武器裝備的途徑
1.對舊艦船的修復與改裝
解放戰爭的形勢逐漸明朗。國民黨海軍海軍艦艇有的起義、投誠,有的被人民解放軍俘獲,接收的國民黨海軍的各種舊裝備“據統計共有183艘,43268噸”,沿海各省市陸續解放后,人民海軍對地方單位的一部分商船、漁船進行了接收和征用,“共計169艘,64856噸”。此外,人民海軍還“打撈出沉船6艘,1715噸”在“香港購買了舊船48艘,25470噸”[1]。這些舊艦船構成了人民海軍初創時期的主要水面力量。這些艦船種類龐雜、性能落后,甚至還有以煤為燃料的清朝末期的炮艦。由此,導致了這些艦船無法為人民海軍所充分利用。
國民黨為了阻止中國人民建立自己的海軍,多次出動飛機狂轟濫炸,使僅有的這些艦船遭到了嚴重的損壞。例如,國民黨海軍中最大最強的主力戰艦“重慶號”起義后,連續四天遭到國民黨飛機的轟炸,最終被迫自沉在葫蘆島碼頭。即便是很多在船廠停泊維修的艦艇也難逃國民黨的轟炸,多艘艦艇被炸傷炸毀。
為了使這些艦船快速恢復戰斗能力,人民海軍對這些陳舊、破損的艦船進行了修復與改裝,受制于修船力量的薄弱,對這批艦船修復與改裝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一方面規模較大的造船廠遭到了國民黨的嚴重破壞,主要機器被國民黨劫走或是炸毀;另一方面,缺少相關方面的專家和技術工人,無法為修復與改裝提供技術支持。
為了造船廠硬件設備的恢復,全國各地的造船廠動員各方力量,投入到修理改裝艦艇的工作中。華東地區的江南造船廠為了恢復生產,全體職工積極搶修廠房設備、修理改裝艦艇,用幾天時間就搶修好了發電廠,用“一個半月修好了3號船塢閘門”[2]。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華東軍區海軍還組織了流動修理,為艦船的正常航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南地區的修船力量相當薄弱,只有廣州市的造船廠修理內河小船,很多艦艇的修復工作只能在江南造船廠的幫助下完成。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南地區修船廠的職工依然在解放海南島、萬山群島的戰斗中,為搶修和改裝中小型艦船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青島修造船廠是青島地區較大的船廠。1950年該船廠劃撥人民海軍使用時,面臨癱瘓狀態。國民黨軍隊在撤退時拆走了80%的機器,炸壞了唯一的一個干船塢閘門,拖走了浮船塢。人民海軍不得不從頭做起,修復船塢,增添機器設備,早期只能維修小型艦艇,直到1952年才能維修登陸艦,經過幾年的恢復,1955年已經可以承擔驅逐艦、潛艇的維修任務。
人民海軍初創時期,為了解決材料、配件不足的問題,于1954年12月專門成立了海軍配件試制委員會,在上海成立辦公室,對配件的試制和生產進行統一組織。到1955年底,“全國各有關工廠和海軍各修理廠已經試制成功94種機器配件,進入試制階段的有13種機器的235個品種的配件。”[3]
人民海軍的建設放眼未來,在修復、改裝舊艦艇的同時,充分利用當時極其薄弱的造船工業基礎,嘗試自行設計建造小型巡邏艇、登陸艦及運水船等。從建造這些規模或產品的質量上看,雖然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卻顯示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海軍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代巡邏艇,經歷了曲折發展,1951年3月第一艘40噸級的巡邏艇下水時,不料艇身傾覆下沉。后來,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重新組織力量,攻堅克難,成功試制了50噸級別的巡邏艇。為第二代巡邏艇的設計制造打下了基礎。
人民海軍初創時期,由于國內自制還處于剛剛組織實施階段,在修復與改裝舊艦艇時,很多技術難題一時無法攻破,向蘇聯尋求技術支持,就有其重要的特殊意義。艦船修理改裝時面臨材料、配件嚴重不足的問題,蘇聯陸續提供了一部分配件和五金材料,使配件供應緊張的狀況有所緩和。海軍艦船修造部設計處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多次進行技術改革,終于1955年設計出了海軍第二代巡邏艇。
2.建設海軍航空兵
人民海軍在創建水面艦艇部隊時尚有一些老舊的裝備設施可以利用,而在創建海軍航空兵的時候卻是白手起家。主要是由于中國海軍史上從來沒有海軍航空兵這一兵種。海軍航空兵初建時期的裝備主要來自于幾個方面。第一,向蘇聯購買,由于人民海軍沒有建設航空兵的經驗,更沒有相關的武器裝備,因此,就把目光放在了向蘇聯購買武器裝備。1950年夏天,向蘇聯購買的第一批31架各型飛機相繼運到正在籌建的海軍航空學校。海軍航空學校充分利用這一批飛機,培養了一批批飛行指揮員、駕駛員和地勤維護修理人員,并把他們輸送到海軍航空兵部隊,從而成為了海軍航空兵建設史上的先行者。1953年,又向蘇聯訂購了一大批航空裝備,補充了航空學校的裝備缺額。1955年10月,又從蘇聯購買了“6型水上飛機6架,裝備了水上飛機獨立1大隊”[4]。第二,海軍航空裝備來源于空軍的調入。來自空軍的這些裝備改編為3個師1個團,大大增加了海軍航空兵的裝備規模。第三,有償的接收蘇聯駐扎在旅順的飛機裝備,這些裝備“共78架……裝備了海軍航空兵5師。”[5]到了1955年,海軍航空兵已經組建了6個航空師,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支海軍空中戰斗力量。
3.向外國購買裝備
1949年華東軍區海軍成立,當年秋天毛澤東主席就為華東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1953年,毛澤東主席視察海軍期間,也題了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為了建設這支強大的海軍,必須要考慮到諸兵種協同作戰的需要,不能是單一的兵種。對于艦艇來說,必須要保證武器裝備及機器設備的種類也紛繁多樣,這就給武器裝備建設提出了艱巨復雜的任務。海軍初創時期,僅僅靠修復改裝舊戰艦,是遠遠不夠的,而自行研制生產,又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不能夠滿足海軍快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向國外購買,具有重要意義。由于1950年下半年之后,西方有關國家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向外國購買的渠道就限制在了蘇聯一個國家。人民海軍適時提出了“向蘇聯海軍學習”的口號,并把它作為一個方針,對人民海軍的武器裝備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軍初創時期,中國多次同蘇方談判有關海軍武器裝備援助的問題,新中國未成立之前,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就與蘇方商談有關問題,并帶回了多名海軍技術方面的專家。后來,為了進一步解決海軍武器裝備問題,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與參謀長羅舜初于1952年4月至6月赴蘇聯訪問,對我國海軍建設的戰略方針、五年建設計劃,當年以及未來幾年的武器裝備購置和技術轉讓進行了初步磋商。關于這次訪問,肖勁光后來回憶:“總的來說,這次會談時成功的,富有成果的。”[6]蘇聯對我國的海軍建設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建議。
蘇聯對人民海軍武器裝備的援助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進入實質性階段。在蘇聯顧問的協助下,1950年8月擬定了三年(后來改為五年)建設計劃,并確定了海軍發展建設方針是以“海軍航空兵、潛水艇魚雷快艇為重點。”[7]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央政府名義寫信給斯大林,“重點要求蘇聯提供建造艦艇的器材、部件和技術。”由于受到美國第七艦隊的威脅,當年,10月28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請求蘇聯方面提供“魚雷快艇、漂雷、裝甲艦、獵潛艇、掃雷器材、海軍岸炮和魚雷殲敵機。”1950年8月,中國購買的第一批6艘魚雷艇到達青島,1951年又進口了36艘,這些魚雷艇一共組建成4個魚雷艇大隊。1951年,朝鮮戰爭陷入了僵持局面,國家財力有限,原來海軍在蘇聯訂貨的軍費,大部分都轉撥建設了空軍。因此,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海軍并沒有從蘇聯方面得到太多的武器裝備。直到1953年1月,中國計劃派出海軍志愿軍支援朝鮮,蘇聯才開始第一次大批量向中國提供海軍武器裝備。
海軍代表與蘇聯進行多次談判,最終在1953年6月4日中蘇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簽訂了《關于海軍交貨和關于在建造軍艦方面給予中國以技術援助的協定》,即《六·四協定》。這項協定包括海軍從1953年到1955年向蘇聯購買一批武器,主要有“戰斗艦艇、輔助船只、各型飛機、海軍專用火炮、水中兵器、彈藥和專用車輛、設備、配件”[8]等等。這是蘇聯向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出售海軍裝備。《六·四協定》的簽訂,對中國海軍的武器裝備建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特別是蘇聯向我國轉交了部分技術圖紙資料、和一批材料設備,其結果有效的培養鍛煉了我國造船工業的技術力量,為我國自行制造海軍戰艦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二)海軍初創時期武器裝備建設的特點解析
1.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最明顯的表現在海軍的武器裝備上面。由于購買了大批蘇聯武器裝備,到了1955年,人民海軍已經初具規模。如果要等待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恐怕還要等待若干年,因為造船、造軍用艦艇的主機、儀表和合金鋼材,中國都不能生產,而且缺少相關方面的技術人才。想要迅速建立一支能夠擔當起海防任務的海軍部隊,向蘇聯購買艦船裝備是一條捷徑。因此,1950年海軍建軍會議上就提出了“想蘇聯海軍學習的號召”,并且,爭取必要的援助,這樣,一個新的兵種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爭取蘇聯援助和向蘇聯海軍學習與國家的總體構想相一致。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主席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提出:“中國革命在國際上是屬于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因此,現時要建設新中國,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而不是向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去找”。[9]提出“向蘇聯海軍學習”的方針,積極爭取蘇聯的援助,在人民海軍創建時期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海軍初創時期,雖然提出過“全面地學”“成套地學”蘇聯海軍,但是,這種“拿來主義”并沒有違背一些原則性問題。特別是明確了向蘇聯海軍學習必須堅持“以我為主”,這就是要堅持人民解放軍的領導制度、政治工作制度、組織原則、戰略戰術思想和優良傳統作風。學習蘇聯海軍,向蘇聯購買武器裝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首先,國家財政狀況不允許向外國大量購買武器。其次,向蘇聯購買武器也要受到出售方的可能性的限制,蘇聯方面很少提供現役裝備,出售給中國的艦艇壽命最短的只有幾十個小時。最后,從海軍長遠建設著眼,必須要將海軍武器裝備的建設建立在本國造船工業技術基礎之上,自行設計建造各種武器裝備,不能脫離國家工業建設,而孤立地進行海軍建設。因此,人民海軍的武器裝備建設立足于國內,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并且學習和借鑒蘇聯海軍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爭取蘇聯援助為輔的方針,這對于加速海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發展武器裝備的同時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
海軍是一個技術非常復雜的軍種,需要大量具有多學科和人才干部的培養,不重視知識和人才,海軍的武器裝備建設就無從談起。以設計而論,即便是按照國外的資料進行設計“一艘萬噸軍艦需150名專業人員設計兩年”[10],由此,可見技術人員的培養是何等重要。人民海軍在初創時期發展武器裝備,并沒有忽視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央軍委就把創辦海軍學校提上了日程。首先在大連創辦了第一所正規的海軍學校,并于1950年2月1日正式開學,以培養水面艦艇初級干部。后來又相繼創辦了華東軍區海軍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快艇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校等。另外,為了快速培養海軍技術人員,從1951年開始,多次派出海軍人員赴蘇聯軍事院校學習。除到蘇聯本土留學外,1951年4月成立了275人的潛艇學習隊,到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駐旅順潛艇分隊學習。
除了創辦正規的海軍學校培養人才之外,人民海軍也高度重視迅速提高全體海軍士兵的文化水平。隨著軍事技術學習的不斷深入,大批從陸軍來的工農出身的干部、戰士日益感到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文化水平低,已經成為他們進一步掌握海軍技術的一個障礙,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為此,肖勁光等海軍領導人于1952年6月15日簽發了《關于在全軍普遍開展文化和技術學習的動員令》,動員令強調:“掌握技術——這是人民海軍建設的基本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又在于迅速地普遍地提高全軍人員的文化水平。”[11]
近期,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中國在某地建造了新的航母基地,該基地與北方的某航母基地遙相呼應,展示出中國發展航母工程的雄心。中國海軍專家劉江平接受采訪時曾經表示,航母母港的選擇一般是綜合考慮國家軍事戰略、海軍技術裝備水平、國家海岸線地理環境以及對未來作戰可能的想定等因素的結果。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宣稱,衛星圖片顯示,中國海軍建造了一座新的船舶基地,“很可能是航母基地”。一般來說,航母母港的灣口外都有眾多的島嶼作自然屏障,形成山環水繞,風平浪靜的天然良港。航母基地的選址還要著眼于全盤作戰適應性。航母基地不僅要能停靠航母,而且要能停泊航母戰斗群中的其他艦船,像導彈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綜合補給艦等。
報道披露,某個村莊從2010年就開始進行拆遷,并實施了大規模水下爆破工程。從潛艇基地對面的漁村乘船出發一路行進,可以發現整個港灣都在施工。航母基地的全港水域面積都達500萬平方米以上,最大水深超過25米,進出港航道寬度在400米以上,航道水深在11到20米間,可允許10萬噸級艦船進出港灣。港池底質為砂石及黏土,最大潮差2米以下。
根據2012年10月的衛星圖片,那里尚未出現艦橋,而最新衛星圖片顯示中國某地出現了與“遼寧艦”航母基地之后認為,中國海軍原有基地的艦橋規模與新建基地的艦橋相當,這兩座基地南北遙相呼應,可以看出中國海軍建設航母艦隊的雄心:初期可以裝備4艘航母。可見中國航母建設的系統工程能力足夠,國人有理由為祖國點贊。
中國海軍閱兵,接連亮相3款新裝備
4月10日,某美國媒體刊登了一篇題為《揭露:可以攜帶核彈頭的中國空射彈道導彈》的文章。文章援引“美國政府消息源”的話說,中國已經對一種“尚不知名”的“可能基于東風21”的尺寸相同的大型艦橋,艦橋長600米,寬120米,“可以停靠兩艘航母”。比較起來,法國的土倫軍港是法國海軍唯一一艘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的母港,還駐泊著“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地平線”級多用途導彈驅逐艦、“拉斐特”級隱身護衛艦。
據法國海軍公布的資料顯示,土倫港停泊的作戰艦艇總噸位占到法海軍艦隊總噸位的60%以上,這無疑是其他媒體研究航母有關問題的一個依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通過分析研究評判空射彈道導彈(ALBM)進行了共計5次飛行試驗。4月12日,中國海軍48艘戰艦,76架戰機,10000余名官兵在南海海域受閱……央視、《解放軍報》等媒體報道,這是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海軍現役國產主力艦艇,從遼寧艦航空母艦、094型戰略核潛艇等國之重器,到056輕型導彈護衛艦、815A型電子偵察船、和平方舟醫院船等悉數亮相。
這次閱兵,也超過了9年前海軍為慶祝建軍60周年,在青島舉行的海上閱兵的規模。那次閱兵,海軍共有25艘艦艇、31架飛機受閱,其中艦艇全部為我國自行建造。在當時受閱的水面戰艦中,“最年輕”的是054A型導彈護衛艦舟山艦,服役才1年零3個月;“最年長”的是051型驅逐艦大連艦,已入列25年。可以說,那次海上閱艦正處于中國海軍戰艦換裝“爆發期”的初期,所以受閱艦艇新舊混編的特點非常明顯。
如今又過去了9年。這9年也是海軍新型艦艇持續、大規模“下餃子”的9年。那么在這次南海大型海上閱兵之中,參加儀式的艦艇有哪些新變化呢?
先看水面戰艦。2009年閱艦式上出現了4型導彈驅逐艦,包括052C型中華神盾驅逐艦、051C型“俄式神盾”驅逐艦、 052B型“中華現代”驅逐艦、052型和051型驅逐艦。應該說,除了051型驅逐艦,其他驅逐艦防空、反潛、反艦等戰斗力均比較強。當時中國海軍驅逐艦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新型艦艇數量偏少,而且性能還不夠穩定。這也是為什么還會有051型驅逐艦參加閱兵的原因之一。
另有4型導彈護衛艦參加了閱艦,分別為054A型、054型、053H3型、053H2型。在2009年閱艦式開始時,054A型護衛艦共服役4艘,其中一半,也就是2艘參加了閱兵。054型護衛艦全部2艘也出現在受閱護衛艦編隊中。與驅逐艦類似,海軍當時的先進護衛艦數量也不多,所以20多年服役的053H2型護衛艦蕪湖艦、滄州艦都在編隊中出現。
此次受閱的水面艦艇編隊中,最先進的是052C型驅逐艦蘭州艦(舷號170)。而在當時,已經入列4年的蘭州艦才結束磨合期,性能剛趨于穩定。
相比水面艦艇,2009年閱艦中出現的潛艇型號則老多新少,這也反映出國產潛艇,特別是核潛艇發展落后水面艦艇較多的現實。當時受閱的核潛艇為國產第一代091型攻擊核潛艇、092型戰略核潛艇;常規潛艇則有039G型(非拉長水滴外形)、035型,AIP動力的039A/B型潛艇沒有亮相。
而到了9年之后的現在,中國海軍參加海上大型閱兵的水面水下艦艇新裝備比例大為上升。
首先是遼寧艦航空母艦。2009年的時候,遼寧艦正進入續建改進的第4個年頭。而如今,它無論單艦還是航母編隊都已初步形成戰斗力。可以說,新閱艦式的最大看點,就是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編隊從以驅逐艦為中心向航空母艦編隊轉變。
其次,驅逐艦已形成052C/D神盾艦組成的“盾艦”集群,在列數量目前已達12艘。不要忘記,在我國兩大船廠,還有至少13艘052D型驅逐艦在建。2009年閱兵時出現的國產第一代驅逐艦051型,目前已大多退役,仍然在列的幾艘也已淡出公眾視野。
第三,護衛艦集群包括20多艘054A型,30多艘056型。在各軍工船廠,還有約5艘054A型、10多艘056型護衛艦在建。2009年閱兵時出現的053H2型護衛艦多數已退役,還有的已改裝出口。10艘053H3型護衛艦雖然仍然全部在列,卻未出現在本次閱兵中。
第四,補給艦等海軍支援保障艦艇也有驚喜:4萬噸級遠洋大型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艦、和平方舟醫院船、815A型電子偵察船等在此次閱兵中全新亮相。
第五,登陸艦與2009年閱兵相比沒有新變化,仍然以071型2萬噸級船塢登陸艦、072A型坦克登陸艦等為主。
第六,潛艇受閱編隊的驚喜最大。國產第二代戰略核潛艇094型亮相,093B型巡航導彈核潛艇公開亮相,039B型AIP動力潛艇等也都在受閱之列。相比2009年閱兵,此次受閱的海軍潛艇幾乎全部為新型號。這說明在這9年里,不但海軍水面艦艇“下餃子”成果豐碩,曾一度發展較為緩慢的核潛艇、常規潛艇也完成了更新換代。
可以說,此次中國海軍受閱的48艘軍艦、潛艇,代表了自2009年閱兵以來的9年里,國產海上軍事裝備發展和建設的最大,也幾乎是全部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只代表了全海軍現役最多1/3的作戰力量。而且,在我國各軍工船廠,還有眾多新型艦艇正在建造。未來,中國海軍必然更為強大,必定成為世界一流海軍!
參考文獻:
[1]盧如春等.海軍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25.
[2][3][5][8]鄧力群等.當代中國海軍[M].北京、香港: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2009.47,49,55,52.
[4]司徒慕文.中國三軍實力[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193.
[6]肖勁光回憶錄(續集)[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103.
[7][10]王亞志等.彭德懷軍事參謀的回憶:1950年代中蘇軍事關系見證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4,64.
[9]毛澤東選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473.
[11]蕭勁光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220.(作者單位:國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