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盈齊 范成禮 劉聯飛 郭政明



摘 要:馬賽克戰是美軍面向未來戰爭, 針對戰略對手, 借助尖端科技最新提出的顛覆性作戰概念, 一旦形成實戰能力, 將產生系列化的非線性作戰效果, 對主要作戰對手形成非對稱優勢。 本文在對馬賽克戰概念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 從兵力設計效率提升、 指揮控制流程優化和作戰模式創新等方面分析凝練了馬賽克戰的特色優勢, 并圍繞OODA多層循環嵌套、 抗打擊能力強、 重構效率高以及智能快速破擊對手OODA環等方面, 深入剖析了馬賽克戰的制勝機理。
關鍵詞: 馬賽克戰; 作戰概念; 特色優勢; 制勝機理; OODA
中圖分類號: TJ760; E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5048(2021)05-0007-05
0 引? 言
2017年,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公布了“馬賽克戰”這一新的作戰概念, 旨在根據可用資源, 適應于動態威脅進行快速定制, 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多種系統、 各武器平臺的實時靈活組合, 并通過網絡化作戰產生一系列非線性作戰效果[1-2] , 進而獲取非對稱的作戰優勢。 美軍馬賽克戰可能會給主要作戰對手帶來嚴峻的威脅和挑戰, 密切跟蹤其作戰概念和技術體系發展, 深入剖析其特色優勢與制勝機理, 積極研究應對之策刻不容緩。
1 馬賽克戰產生背景
近年來, 美軍認為自己面臨的戰略環境正在急劇變化, 強調國家間戰略競爭已成為美國家安全面臨的首要問題, 并將中俄等大國作為主要作戰對手。 為此, 美軍積極探索作戰思想的變革, 提出了一系列新型作戰概念, 馬賽克戰就是主要針對外部日益增強的軍事威脅和自身逐漸減弱的軍事優勢而提出的新的作戰概念[3-4]。
1.1 積極應對主要戰略對手的軍事威脅
美軍認為, 冷戰結束后的幾十年里, 其他軍事大國的軍事理論進行了重大變革, 通過深入研究美軍作戰體系, 成功發展了針對性的作戰理念和武器系統, 以應對美國目前的戰爭方式。 “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概念的提出就是典型體現。 反介入/區域拒止以一體化防空體系作為打擊和戰勝美軍的關鍵要素, 將關鍵的指揮信息系統和信息鏈路作為主要打擊目標, 通過干擾信息流、 拒止指揮控制和動能殺傷信息系統關鍵節點, 達成致盲指揮員、 癱瘓作戰行動等體系作戰目標, 旨在消除美軍機動能力, 阻止其實際進入作戰區域, 在技戰術上都給美軍帶來巨大挑戰, 使其重要的作戰要素失效, 以達成戰略目標。 美軍提出馬賽克戰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積極應對不斷加劇的挑戰, 特別是來自主要戰略對手的軍事威脅。
1.2 努力破解制約美軍保持戰略優勢的因素
隨著戰略對手軍事科技的迅猛發展和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 美國意識到, 其戰略優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5]。 隨著高科技在全球傳播和商業化, 美國的不對稱技術優勢正在減弱, 美國傳統不對稱技術的戰略價值和威懾能力不斷減小。 同時, 美軍認識到, 美軍的兵力架構也存在不足。 由于其作戰架構過于脆弱, 對殺手锏武器的依賴性強,? 如果該類武器損毀,? 則整體作戰效能顯著下降。 目前軍事系統主要針對單一作戰環境, 當環境變化需要重新構建和定制系統時, 難以按比例調整現有兵
力設計; 關鍵能力短缺, 高端多用途平臺庫存量小, 新型主戰武器系統開發時間長且部署速度慢, 作戰力量無法承受高端武器受到較多戰損產生的影響, 生存能力嚴重影響作戰效果。 可見, 美軍提出馬賽克戰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實現靈活的動態重組和分布式網絡化作戰及去中心化, 降低對關鍵高端武器的依賴, 破解制約美軍保持戰略優勢的因素。
1.3 加快實現需求牽引和理論牽引的有機融合
“基于威脅”和“基于能力”是軍隊建設發展的兩條不同路線。 “基于威脅”主要體現需求牽引, 應對現實威脅, 有什么需求就發展什么技術。 “基于能力”主要體現理論牽引, 通過預測未來作戰, 創新作戰理論, 未來作戰需要什么能力就發展什么能力。 美軍的建設發展歷來在“基于威脅”和“基于能力”之間搖擺不定。 新的國際形勢和大國間軍事力量的對比變化, 促使美軍重新考量其戰略需求。 新的戰略需要新的作戰理論、 作戰力量和作戰方式, 馬賽克戰正是適應大國競爭需要和應對勢均力敵的作戰對手而產生的, 其概念及理論的形成體現了需求牽引與理論牽引的有機融合。
2 馬賽克戰特色優勢
馬賽克戰旨在利用通用化接口、 泛化接入網絡和可動態組合、 聚合大量的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小型化武器裝備平臺, 提供基于作戰任務實時構建自適應殺傷網的能力, 將殺傷鏈上升為殺傷網, 同時縮短殺傷鏈的形成時間, 提供高效靈活的組網作戰能力。
2.1 功能分解與效能聚合結合, 提升兵力運用效率
馬賽克戰兵力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分解-重組-聚合”, 首先將復雜的多任務作戰系統分解為大量分布式作戰要素[6], 再將分解后的分布式作戰要素進行網絡化集成, 最后將集成重構后的作戰系統要素進行智能化聚合, 旨在實現非對稱作戰模式, 使對手既不知道每個作戰要素具備的能力, 又無從判斷其作戰目的, 從而將己方真實作戰意圖隱藏在“馬賽克”之下。
2.1.1 拆分復雜武器裝備系統,凸顯分布式優勢
將原有高端復雜武器裝備平臺及系統拆分為若干物理分離、 結構簡單、 功能單一的作戰要素, 通過信息互通保持功能一體, 并降低研制風險和費用, 同時提高戰場生存率。 分布式結構可用于單一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體系和作戰力量體系, 不僅帶來武器裝備的形態變化, 同時帶來作戰樣式和作戰思想的重大變化。 馬賽克戰體系中殺傷鏈的功能分布在大量、 小型、 廉價、 多樣的武器裝備平臺上, 分散部署在不同的作戰空間[7-8]。 進攻作戰中, 憑借無人作戰平臺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和功能、 性能、 價格上的相對優勢, 可在防區內遂行精確打擊和電子戰等任務, 對傳統防御體系形成非對稱優勢。 防御作戰中, 由于馬賽克防御體系分散, 可有效擴大防御面積, 提升防護與生存能力。
2.1.2 分布式作戰要素網絡化集成,凸顯動態性優勢
馬賽克戰依托無處不在的戰場網絡和實時更新的戰場信息, 將廣泛分布于陸、 海、 空、 天戰場的作戰要素重組,并集成為功能強大的作戰體系。 面對不同程度、 不同范圍、 不同規模的沖突威脅, 馬賽克戰體系可根據實際戰場態勢, 統籌調度作戰資源, 實時進行動態分配, 形成最優化的自適應殺傷網, 更多的組合方式可提高部隊的適應性以應對多樣化威脅。 由簡單、 低廉的武器裝備平臺替代復雜、 昂貴的裝備系統, 裝備升級由大周期慢速發展變為小周期快速迭代, 從而使整個作戰裝備體系一直處于高度動態發展的狀態。
2.1.3 作戰系統要素有機聚合, 凸顯智能化優勢
馬賽克戰體系可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組織、 自適應和自重構, 將網絡化集成的作戰要素有機聚合, 有效運行并涌現出整體作戰效能[9-11]。 馬賽克戰的作戰節奏不斷加快, 殺傷鏈反應時間不斷縮短。 隨著作戰任務、 作戰環境和戰場態勢的變化, 馬賽克戰體系可以對作戰裝備、 作戰力量和作戰行動等進行自主化、 智能化的海量調整, 以實戰速度構建裝備體系, 快速變換作戰體系, 營造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 并利用認知技術進行輔助決策, 使指揮控制更加順暢, 如無人集群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認知”地遂行作戰任務, 使戰爭迷霧降低幾個數量級, 極大增強作戰效率和靈活性。
2.2 人類指揮與機器控制結合, 優化指揮控制流程
馬賽克戰依賴人工智能技術和自主系統的發展, 實現以情境為中心的指揮控制系統。 將自頂向下的作戰規劃與自底向上的行動計劃相結合, 由指揮員負責作戰指揮, 由機器負責管理控制, 形成人機結合、 優勢互補的指揮體系, 提升對復雜作戰環境的適應能力。 在戰略層面, 由指揮員發揮創造性, 制定宏觀作戰意圖, 自主系統地分解作戰意圖并通過戰場網絡下發。 在戰術層面, 各作戰單元根據自身與戰場的距離、 作戰任務關系以及物理特性來響應接收到的作戰意圖。 在臨機形成的區域決策中心, 由AI賦能的系統輔助自動形成作戰規劃, 控制本區域的作戰要素開展作戰行動[12]。
2.2.1 依賴自主系統實現分布式和任務式指揮
指揮控制基于實時可用的通信網絡構建, 分布式作戰要素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條件下, 相互之間的通信狀態可能是斷續和局部的, 無需所有作戰要素之間持續連通。 由機器實現的控制系統, 綜合權衡作戰任務、 通信帶寬、 覆蓋范圍和時間延遲等因素, 自動匹配當前可用的作戰要素并由指揮員實施控制, 排除難以聯通或不執行任務的作戰要素, 防止指揮控制范圍過大而難以管理。
2.2.2 依賴人工智能實現作戰決策輔助支持
當前任務式指揮使得初級指揮員與上級的聯系減弱, 難以獲得超過對手的決策優勢, 容易做出錯誤決定, 或者采取慣用而教條的戰術, 從而增加了可預測性。 基于人工智能的決策支持工具, 使初級指揮員可以控制分散的作戰要素, 適應作戰環境和對手的行動, 根據環境或對手的行動快速做出相應調整, 增大對手作戰決策的復雜性, 有效克服當前任務式指揮中初級指揮員沒有人員協助指揮和管理部隊的局限性。
2.2.3 人工指揮與機器控制相結合, 充分發揮人和機器的各自優勢
指揮員和機器自動控制系統的有機結合, 充分利用人的靈活性、 洞察力和創造性思維, 同時發揮機器的速度和規模優勢, 提高陷對手于多重困境的能力。 在發布命令之前, 指揮員首先審查和評估機器控制系統的建議, 并有權調整或修訂作戰計劃。 隨著智能化輔助決策工具功能的不斷完善和可信度的不斷提高, 通過人工指揮與機器控制結合, 能極大提升指揮效率。
2.3 作戰概念與新興技術結合創造新的作戰模式
新型作戰概念與新興技術的支撐是相輔相成的, 僅依靠技術無法保持持久的軍事優勢, 作戰概念跟不上技術發展表現為思想保守, 技術跟不上作戰概念發展則表現為冒進。 只有將新技術與新概念相結合, 才能使新技術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進而促進作戰模式的革新。 馬賽克戰就是將決策中心戰的作戰概念與人工智能、 自主系統等新興技術相結合, 從而形成新的作戰模式。
2.3.1 依靠決策優勢而不是消耗對手, 取得勝利
馬賽克戰主要在新興技術的支持下, 依靠決策優勢和對敵方施加不確定性, 而不是通過消耗戰來實現作戰目標。 消耗戰主要通過消滅足夠多的敵人進行能力剝奪而獲得勝利, 屬于較低層次的作戰目標, 馬賽克戰主要通過意志、 認知和決策的優勢獲得勝利, 可以達成高級層次的作戰目標。
2.3.2 同時采取多種行動, 為對手制造多重困境
馬賽克戰的作戰單元規模小, 可組合性強, 由機器實現的控制系統, 可以根據特定任務和作戰環境, 調整作戰力量組合的能力和容量。 作戰要素可以被分配到更多的任務或行動上, 可同時執行更多的任務, 使對手難以評估和應對[13], 指揮員能同時采取多種行動使對手決策過程應接不暇, 最終使對手無法調整和實施有效行動。
2.3.3 通過提高決策速度更好地控制作戰節奏
馬賽克戰旨在通過提高軍隊的靈活性并將機器控制納入指揮控制過程, 來提高決策和行動的速度。 除了能夠從一個效果網形成多個效果鏈, 控制系統還可以快速重構作戰能力組合中的效果鏈, 降低對手決策能力, 同時使得戰場更加單向透明, 使馬賽克戰指揮員能夠更好地控制和利用作戰節奏。
3 馬賽克戰制勝機理
馬賽克戰的核心制勝機理是破擊對手OODA環中的“判斷”環節。 通過智能聚合廣域分布的作戰要素, 形成“馬賽克”作戰體系, 隱藏己方能力分布和真實意圖, 使對手難以全面掌握己方的態勢信息, 難以準確判別己方作戰意圖, 進而難以確定其打擊重心和防御方向, 從而降低對手決策的速度和質量, 使對手陷入多重困境。
3.1 動態靈活的兵力設計形成多層嵌套OODA環
馬賽克戰將功能高度集成的作戰平臺或武器系統分解成最小的實用功能單元, 創建協作節點, 并將這些功能單元和協作節點按照OODA環分為觀察、 判斷、 決策、 行動等類型[14]。 這些OODA功能節點廣泛分布在整個作戰空間, 可以通過先進數據鏈接和數據處理技術進行遠距離集成, 根據作戰任務的實際需求, 將這些較小的功能元素拼接, 按節點能力和類型集成在一起, 形成可在高集成度的單個系統中運行的OODA環。 作戰過程中, 根據戰場態勢的發展變化, 可以將不同的OODA環路靈活組合編配, 形成如圖1所示的多層嵌套的OODA環。
(1) 將條塊分割的作戰力量深度融合, 充分發揮協同作戰優勢涌現體系作戰效能。 將復雜作戰系統進行功能分解和節點分類, 根據戰場態勢和具體作戰需求, 采用顛覆性技術將各種作戰要素無縫銜接, 按節點能力和類型靈活組合編配OODA環路, 形成多層嵌套的OODA環, 實現非線性殺傷效果鏈, 在戰役層面、 戰術層面組合生成殺傷效果網。
(2) 將多類觀察節點的信息深度融合, 生成滿足體系作戰需求的戰場態勢圖。 通過高級數據鏈啟動整個OODA網絡的功能, 觀察節點間相互發出的交叉提示, 為判斷節點提供多種觀察信息, 并通過數據融合為作戰體系形成整體作戰態勢圖, 極大增強戰場的單向透明度, 確保奪取決策優勢。
(3) OODA網的多類行動節點協同作戰, 形成碾壓對手的非對稱作戰效果。 馬賽克作戰體系根據戰場態勢和決策結果, 可同時啟動多條殺傷鏈, 增加同時執行作戰任務的數量, 提高執行作戰任務的效率。 同時, 給對手造成更大的復雜性, 使對手評估和應對更加困難, 提升馬賽克作戰體系的作戰效能。
3.2 作戰資源廣域分布, 提高OODA環抗毀能力和重構效率
馬賽克戰強調基于任務的作戰要素快速重組, 要求實現大量低成本作戰要素的按需、 最優、 快速重組, 通過提升作戰要素的接入能力和網絡化的作戰管理能力, 實現對戰場可用資源的動態、 最優化運用。 通過功能的分解和作戰要素的重組, 即使部分力量元素在作戰中被對手損耗, 仍然可以保持馬賽克作戰體系的整體功效。
(1) 采用“去中心化”戰場組織形態, 提升作戰體系魯棒性。 馬賽克作戰體系將自身目標節點最小化并弱化關鍵節點, 大量無人作戰平臺依據敵情和戰損, 可實時排列組合出最優的作戰能力, 并與有人作戰平臺靈活編組, 快速生成多種解決方案。 馬賽克作戰體系韌性提升的同時, 使對手難以分辨其重點目標, 難以確定主攻方向, 難以判別作戰意圖, 增加認知負擔, 使對手陷入決策困境。
(2) 馬賽克作戰體系的單平臺價值降低, 功能分散, 損失后影響小。 現在美軍主要兵力編配以高端多任務平臺為主, 成本高、 數量少, 戰術上集中部署使用, 容易被探測, 暴露其作戰意圖, 以決策為中心的機動作戰能力受限。 為降低成本, 提高適應性, 滿足以決策為中心的作戰模式, 馬賽克戰將發展并部署更多功能簡單、 規模較小的平臺或要素, 如更多單一任務的無人平臺, 并能迅速組合或重組這些分散型作戰要素。 分布式平臺成本低并且可大量部署, 任何平臺都不會成為單點故障, 不會因其損失對馬賽克戰體系的整體效能造成重大影響。
(3) 在某一作戰節點損失時, 可快速組合形成新的OODA環。 利用最小實用原則分解平臺功能, 按照OODA節點類型對平臺進行分類, 采用網絡化方式根據戰場實時態勢將作戰要素臨機、 動態組合, 形成高度靈活自組織的OODA循環嵌套, 體現出高度分散重組性和自適應能力。 這樣, 即使OODA環中某一節點被對手擊毀, 馬賽克作戰體系可利用先進網絡在一個作戰區域內無縫共享信息的能力, 從作戰空間中廣泛分布的大量冗余節點中, 選擇滿足作戰需求的功能節點, 重構OODA環路[15], 快速恢復體系作戰能力, 如圖2所示。
3.3 通過智能快速決策, 使對手陷于“觀察-判斷”死循環中
OODA循環制勝機理即“以快勝慢”的時間制勝方式。 敵對雙方相互較量, 看誰能更快、 更好地完成“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的循環[16]。 制勝的關鍵是先于對手完成OODA循環, 先于對手采取有效行動, 讓對手始終處于“OO”或“OOD”死循環之中, 而無法做出決策或實施作戰行動。
如圖3所示, 馬賽克作戰體系OODA循環周期為T, 對手作戰體系完成判斷時間為T1, 完成決策時間為T2, 完成行動時間為T3。 如果T≤T1, 則對手一直無法完成判斷; 如果T≤T2, 則對手一直無法完成決策, 或造成對手決策錯誤; 如果T≤T3, 則對手一直無法完成作戰行動, 或造成對手行動失敗。
馬賽克戰體系將高端高性能系統的優良特性與小規模部隊具有的小體積、 高靈活性相結合, 根據作戰任務需求, 快速組合形成多層嵌套的OODA循環網絡。 無論是快速響應緊急任務、 整合創新作戰力量, 還是制定新的作戰計劃, 通過馬賽克戰的OODA循環嵌套, 都有助于提高整個作戰體系的作戰行動速度和效率。 其廣泛分布的智能決策系統, 可以根據任務需要, 先于對手決策, 干擾對手OODA環中的判斷環節, 降低對手決策的質量和速度, 使對手陷于“OO”或者“OOD”死循環中, 無法順利完成OODA循環。
4 結 束 語
軍事理論是作戰行動的先導, 先進的軍事理論是軍隊建設發展的必要條件, 更是戰爭的關鍵制勝因素。 馬賽克戰是正在發展中的新型作戰概念, 雖然其所需關鍵技術還不成熟、 作戰體系并不完備、 作戰能力尚未形成, 但其目前所呈現出的特色優勢和制勝機理, 將給對手形成巨大威脅和挑戰, 值得高度關注。 因此, 要緊盯其技術體系架構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 密切跟蹤其通過裝備發展和實踐檢驗修正作戰理論的過程, 為我軍作戰體系建設、 裝備技術發展、 作戰理論和戰法創新提供指導, 同時充分發揚“非對稱”作戰理論優勢, 瞄準敵之弱點, 發揚我之長處, 探索研究形成相應的戰略對策, 切實做到料敵在先、 以變應變。
參考文獻:
[1] DARPA. Strategic Technology Office Outlines Vision for Mosaic Warfare [EB/OL]. (2017-08-04) [2021-01-04]. https:∥www. darpa. mil/ news-events/2017-08-04.
[2] 姜福濤, 黃學軍. “馬賽克戰”淺析[J]. 航天電子對抗, 2020, 36(2): 60-64.
Jiang Futao, Huang Xuejun. Analysis of Mosaic Warfare[J]. Aerospace Electronic Warfare, 2020, 36(2): 60-64. (in Chinese)
[3] DARPA. Restoring Americas Military Competitiveness: Mosaic Warfare[M]. Arlington: The Mitchel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 2019.
[4]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Mosaic Warfare: Exploi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nomous Systems to Implement Decision-Centric Operations[R/OL]. (2020-02-11)[2021-01-04]. https:∥ csbaonline. org/ research/ publications/ mosaic - warfareexploi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autonomous-systems-to-implement-decision-centric-operations.
[5] 雷子欣, 李元平. 美國“馬賽克戰”作戰概念解析[J]. 軍事文摘, 2019(3): 7-10.
Lei Zixin, Li Yuanping.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Concept of American “Mosaic Warfare”[J]. Military Digest, 2019(3): 7-10. (in Chinese)
[6] 李東兵, 申超, 蔣琪. SoSITE等項目推動美軍分布式空戰體系建設和發展[J]. 飛航導彈, 2016(9): 65-70.
Li Dongbing, Shen Chao, Jiang Qi. SoSITE and Related Project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S Distributed Air Combat System [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16(9): 65-70. (in Chinese)
[7] 王小軍, 張修社, 胡小全, 等. 基于殺傷鏈感知的動態可重構作戰體系結構[J]. 現代導航, 2020, 11(4): 235-243.
Wang Xiaojun, Zhang Xiushe, Hu Xiaoquan, et al. Dynamic Reconfigurable Combat Architecture Based on Kill Chain Perception[J]. Modern Navigation, 2020, 11(4): 235-243. (in Chinese)
[8] 李磊, 蔣琪, 王彤. 美國馬賽克戰分析[J]. 戰術導彈技術, 2019(6): 108-114.
Li Lei, Jiang Qi, Wang Tong. Analysis of Mosaic Warfare in the United States[J]. Tactical Missile Technology, 2019(6): 108-114. (in Chinese)
[9] 鮮勇, 李揚. 人工智能技術對未來空戰武器的變革與展望[J]. 航空兵器, 2019, 26(5): 26-31.
Xian Yong, Li Yang. R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for Air Combat Weapons in the Future[J]. Aero Weaponry, 2019, 26(5): 26-31. (in Chinese)
[10] 張旭東, 吳利榮, 肖和業, 等. 由美軍作戰概念出發的有人機/無人機智能協同作戰解析[J]. 無人系統技術, 2020, 3(4): 91-96.
Zhang Xudong, Wu Lirong, Xiao Heye, et al. Analysis on Concept of Intelligent Cooperative Combat of Manned/Unmanned Aerial Vehicle Evolving from the Combat Concept of American[J]. Unmanned Systems Technology, 2020, 3(4): 91-96. (in Chinese)
[11] 郭淵斐, 徐文龍, 趙玉亮. 美軍“馬賽克戰”的發展及對我軍智能化建設的啟示[J]. 海軍工程大學學報: 綜合版, 2020, 17(1): 24-28.
Guo Yuanfei, Xu Wenlong, Zhao Yuliang. Expectation of Deve-lopment of US Army “Mosaic Warfare” and Its Enlightenment[J]. Journal of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 Comprehensive Edition, 2020, 17(1): 24-28. (in Chinese)
[12] 李磊, 沈劍, 蔣琪. 美智庫《馬賽克戰: 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實施決策中心戰》解讀[J]. 飛航導彈, 2020(11): 1-3.
Li Lei, Shen Jian, Jiang Qi. An Interpretation of Mosaic: Implementation of Decision Center Warfare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nomous Systems of American Think Tank [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20(11): 1-3. (in Chinese)
[13] 李華, 李琦. 從美馬賽克戰淺析體系系統[J]. 電子信息對抗技術, 2020, 35(4): 1-4.
Li Hua, Li Qi. System-of-Systems Brief Analysis Based on Mosaic Warfare[J].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arfare Technology, 2020, 35(4): 1-4. (in Chinese)
[14] 范晉祥, 陳晶華. 未來空戰新概念及其實現挑戰[J]. 航空兵器, 2020, 27(2): 15-24.
Fan Jinxiang, Chen Jinghua. New Concepts of Future Air Warfare and the Challenges for Its Realization[J]. Aero Weaponry, 2020, 27(2): 15-24. (in Chinese)
[15] 向南, 豆亞杰, 姜江, 等. 馬賽克戰概念下作戰模塊應急重構自主決策[J]. 指揮與控制學報, 2020, 6(3): 223-228.
Xiang Nan, Dou Yajie, Jiang Jiang, et al. Autonomous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of Combat Module under Mosaic Warfare[J]. 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 2020, 6(3): 223-228.(in Chinese)
[16] 程翔. 人工智能時代馬賽克戰致勝機理研究[J]. 艦船電子對抗, 2020, 43(2): 12-15.
Cheng Xiang. Research into the Winning Mechanism of Mosaic Warfare in AI Era[J]. Shipboard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2020, 43(2): 12-15. (in Chinese)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and
Winning Mechanism of Mosaic Warfare
Lu Yingqi, Fan Chengli*, Liu Lianfei, Guo Zhengming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Colleg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51, China)
Abstract: Mosaic warfare is a new subversive military concept put forward by the US military, which is facing the future war, aiming at strategic opponents and relying on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Once it forms actual combat capability, it will generate a series of nonlinear combat effects and form asymmetrical advantage over the major combat oppon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mosaic warfare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of mosaic warfare are analyzed and conden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of force design efficiency, the optimization of command and control process, and the innovation of operation mode. The winning mechanism of mosaic warfare is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multi-layer circular nesting of OODA, strong anti-attack ability, high re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intelligent fast destruction of the opponents OODA ring.
Key words: mosaic warfare; operation concept;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winning mechanism; OO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