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智華
要實現新聞直播領域持續穩步的發展,就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在滿足廣大觀眾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傳統電視新聞直播和當代的移動網絡手機客戶端在受眾群體、傳播形式、內容主題、交互溝通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有著深厚的發展基礎,特別是在新聞的專業性層面具有很強的優勢,互聯網的新聞傳播媒介,主要在于其突破時空限制,以其時效性和便捷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以更加便利的新聞傳播方式滿足公眾的碎片化的閱讀需求,從而讓新聞轉播速度更快,二者應形成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發展。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移動傳媒成為大眾使用頻率最高、用戶范圍最廣的一種信息傳播媒介,這對于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來說,既是巨大的挑戰,也是融合的機遇。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新聞傳媒的單一形式,把新聞直播引入網絡之中,讓新聞網絡直播成為廣大觀眾的主要新聞獲取方式。傳統電視新聞直播主體如央視、地方臺、人民網等都在積極轉型創新,通過APP、小程序等實現電視新聞與移動網絡新聞傳媒的有效融合。新技術應用促使新聞直播在融媒體時代有更廣闊空間。
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公眾的出行、消費、生產等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信息獲取上也同樣如此,新聞資訊是多數受眾必需的精神生活內容,每天關注新聞時事,保證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是現代人所具備的基本的社會生活意識和素養。傳統的文字、音頻、視頻等新聞傳播要素,通過移動互聯和新媒體技術的整合,配合手機網絡這一關鍵載體,讓大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去獲取相關的新聞資訊,選擇合適的新聞傳遞形式,對于人的聽覺、視覺感官和心理感受,都是極大地促進和滿足,公眾的新聞感知體驗得到了極大地提升。這對于新聞來說,使其本身的時效性、真實性和客觀性都有了更顯著的改善,特別是新聞直播,讓觀眾可以在千里之外感受現場的畫面,對于整個新聞環境來說,都是有重大意義的。因此,越來越多的觀眾選擇網絡手機端去觀看新聞節目,這對于傳統的電視媒體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如何實現電視新聞直播和手機端的融合,是破解這一問題的解決之策,新聞運營主體要充分認識到二者融合的重大意義所在。
傳統電視直播是以官方媒體為主導的形式,在選材、內容、方式上有一定的約束,創作者只是偏向于一些選定的重點節目,內容和形式上是較為單一的。但是網絡新聞直播的傳播主體是不受限制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聞事件的傳播者,這種競相涌現、豐富多元的方式,讓手機網絡新聞直播的內容就會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媒體和網絡監管負責對一些違法違規的內容進行過濾,其他合規內容則是以包容的態度去接納和傳播,這種多樣化的平臺和內容呈現,讓網絡媒體的優勢進一步地突顯出來。將新聞直播與手機網絡有效融合起來,就會進一步激發新聞創作者的動力,他們的選材也會更加地多樣,直播內容會更加地豐富,手機直播形式也讓人們的信息接收更加便捷和及時,體驗感也更加的真實。
在原有的電視新聞制作,其有一定的嚴格程序和技術標準,是一項系統化和復雜性的工作,特別是前期的固定技術設備投入,人員配套和技術的引入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同時要各部門進行采訪、編輯等流程相互配合最終播出。站在新聞深采集的立場來看,很多專業設備需要保障,例如攝影機、錄音器、信號處理設備等,而新聞工作者也要有專門的培訓教學和訓練才能達到有關新聞播報的要求,找到新聞的亮點,不過這種程序化的新聞生產方式,會讓觀眾心中產生更加固化的印象,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就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從而失去到了對新聞的興趣。而網絡技術與新聞直播進行融合后,就能利用先進的智能技術和移動終端,實現對新聞要素的采集和編輯,方法快捷簡便,網絡收集直播也更加快速。對于手機軟件來說,它的功能更加的強大,進行新聞直播,成本投入很低,也促進了新聞資源被更大范圍地挖掘。
傳統的新聞媒體一方占據主動權,觀眾是被動的受眾,而手機網絡直播與新聞結合后,交互的渠道被打通,新聞受眾主體和傳播者之間、受眾主體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充分的互動和交流,他們能夠發表評論、點贊,轉發、收藏,這些都是提升觀眾融入性的有效舉措。當然直播的選擇余地更大,觀眾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和需要,進行任意選擇,而新聞傳播與接收雙方,也能夠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將新聞內容進行更加合理地匹配。這樣用戶的新聞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滿足。加上近年來的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觀眾可以感受到更加真實的新聞畫面效果,有種設身處地的感覺,對網絡直播的感受度在不斷地提升,觀眾對直播平臺的依賴感、歸屬感也在持續地增強,讓大眾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從而打造更加健康、民主的新聞直播媒體生態。
一方面是直播的專業化指導不夠全面和深入,專業性和權威性不夠,容易混淆視聽。因為網絡直播的新聞資訊主體可以更加多樣,同時播放的內容也較為精煉,去充實受眾碎片化的時間,但是,這種方式會讓觀眾對新聞事件的整體性把控出現疏漏,往往會斷章取義,片面理解,會讓新聞出現失真,傳播的客觀性、合理性降低。另一方面,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的網絡新聞直播,開始向著泛娛樂化的方向推進,為了博眼球,提升新聞的熱度和敏感度,就會去對新聞去包裝,其中不乏一些低俗、媚俗內容出現,有些甚至是把個人的極端性觀點融入其中,加入了個人判斷內容,讓新聞的本身的價值受損。
新聞運營主體要嚴格地遵循新聞傳播、網絡傳播的相關規律,把新聞的內在價值牢牢地把握住,傳統媒體在擁抱新的傳媒路徑同時,也要學會去把其內在的傳統品牌價值和社會影響力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提升,守住價值的根本,讓新聞傳播不偏離、不失控。
要確保二者的融合發展是在引導公眾正確的輿論視聽方向。那么要實現該目標,就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是要加強指導和監管制度建設,確保新聞素材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專業性,從源頭上進行合理把控。其次是要提升新聞傳播者的專業能力,要對新媒體營運各個關鍵環節的主體人員進行培訓教育,提升他們的新聞道德素質和專業能力素養,把職業道德要求的基本原則放在新聞內容傳播的首位。再次要加強新聞節目品牌的定位,保持特色,優化結構,凸顯品牌影響力,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從而在多元的新聞市場保持穩定的市場地位。最后要有發展的眼光看待網絡手機端和電視新聞的融合,要有預見性和前瞻性,多維度思考,強強聯合,探索創新的融合路徑,從而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
要把手機媒體的傳播力優勢和電視新聞的專業化優勢充分結合,借助于社交網絡平臺,形成直播+互動+社交的新聞傳播模式,從而構建更加多樣化的新聞網絡直播形式,以此來提升其在公眾媒體信息量中的占比。比如電視新聞節目為單元,通過抖音、APP、微信微博等創建公眾號,來和觀眾進行有機互動,并在新聞直播節目中加入擴充內容,讓用戶對于電視新聞的內容信息的認知更加全面深入,擴大直播的傳播渠道。
有序引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實現有機融合發展,同時要就二者本身的發展規律和融合的方向路徑進行了闡述和明確,要推動二者的優勢互補,相互借鑒,同時補齊其本身的短板,以此來保證電視新聞在網絡直播載體下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