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一中明發濱江分校,江蘇 南京 210000)
閱讀材料是用來補充正文主體內容的缺失,可以用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補充知識等。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可分為三個板塊:“讀一讀”“生活·物理·社會”和“信息庫”。“讀一讀”一般作為正文閱讀材料出現,“生活·物理·社會”一般出現在每節的結尾處,“信息庫”則是出現在每章的結尾處。
有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物理教師對這些閱讀材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很少有教師研究過這些閱讀材料的內容和意義。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在教學中有效利用閱讀材料可以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
筆者對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匯總、分析,提出了不同閱讀材料的教學處理建議。
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共有4冊,其中閱讀材料的數量及分布見表1。
從編排的次序來看,教材編者對“讀一讀”最為重視,其次是“生活·物理·社會”,最后是“信息庫”。教材中“讀一讀”閱讀材料數量最少,“信息庫”閱讀材料最多;從八年級到九年級,“讀一讀”欄目的數量在減少,“信息庫”欄目的數量在增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九年級學生有能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水平,自行選擇物理閱讀材料進行學習。
表1
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按照內容可以分為物理學史、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科技的發展與應用、物理知識的講解、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和我國對科學技術的貢獻等,每種類型在各冊教材中的分布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閱讀材料主要集中在科技的發展與應用(51篇)、物理知識的講解(34篇)和物理學史(21篇)等方面。物理學與現代科技密不可分,現代科技類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興趣。科技的發展與應用、物理學史的材料在4冊書中的分布基本一致,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閱讀材料雖然從整體上來說較少,但在九年級的出現數目比八年級更多,說明對九年級學生來說,人文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表2
作為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閱讀材料編排最多的類型,科技類的閱讀材料在每冊中都有大量呈現,該類型在九年級教材中的占比相比八年級教材更大,九年級教材主要涉及電磁學,而現代科技離不開電磁學的研究,符合課標要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應體現物理學的本質,反映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影響。[3]
物理學知識系統性強、難度大,而初中物理教學課時較少,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欠缺,無法在教材正文中呈現過多的知識點,閱讀材料為彌補這些不足提供了條件。編者可以就一個知識點在閱讀材料中展開細致的講解,系統地完善該知識點。如閱讀材料“人眼怎樣看到平面鏡所成的像”基于學生已學的知識,進一步解釋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再如“小孔成像”這一閱讀材料介紹了相關原理,學生可用它來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因為學生的能力水平不一,教材的編寫要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能力。蘇科版教材呈現物理知識的方式大部分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得出實驗結論、揭示物理規律,這導致一部分學生覺得知識過于簡單,而加大難度又會增加其他學生的學習負擔。閱讀材料給那些學習力強的同學提供了機會,通過自主閱讀獲取物理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在“液體內部的壓強”“串聯電路的總電阻”閱讀材料中,通過理論推導,得出相關公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教材主體內容要完成課標規定的任務,很難做到自由發揮,但課后閱讀材料可以在課標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有趣的內容,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航天飛行器的特殊‘外衣’”“馬德堡半球實驗”等,內容豐富多彩,表述引人入勝,學生在閱讀時非常投入。
物理學的發展始終沿著“問題—發現—新的問題”的探索路徑,物理學家從不盲信權威,如“人類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識過程”中就介紹了伽利略通過探究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該閱讀材料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的科學態度,符合課標“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勇于創新”的要求。[3]
蘇科版教材閱讀材料中占比最大的是科技類材料,這有助于學生了解物理學的前沿進展,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后續更深入地學習物理打下基礎。如“磁懸浮列車”“超導材料”等閱讀材料,向學生展示了最新的科技前沿和應用前景,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
物理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運用物理知識解決日常問題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蘇科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通過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加以解釋,可以提升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高速公路上為什么要限速和保持車距”引導學生應用運動學知識解決交通安全問題。
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科滲透”,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關注物理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向學生展現物理中的人文關懷,還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環保教育、安全教育等。
為了使學生用好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如對于蘇科版九上教材“信息庫”中的“串聯電路的總電阻”,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兩個電阻相串聯,總電阻和這兩個電阻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進行公式推導,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對于實驗性的閱讀材料,可以通過讓學生邊閱讀、邊動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對于教材中的“小孔成像”與“帕斯卡裂桶實驗”,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
對于以科普為主的閱讀材料,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可采取讓學生課后閱讀的方式。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壓力,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如對于蘇科版八下教材的“人類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識過程”,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閱讀,陳述歷史上人類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識過程。
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一共編排了142篇閱讀材料,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加以重視、充分利用,切實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