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明
一只鳥,能帶來怎樣的經濟效益?前不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告訴筆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一只鸛嘴翡翠能創收50萬元。2017年10月,盈江縣那邦鎮那邦濕地出現一只鸛嘴翡翠,這是中國僅分布于云南的鳥類。這只鳥在濕地停留197天,吸引眾多鳥類愛好者來此觀測、拍攝。據推算,吃住在那邦鎮的“鳥友”,至少帶來50萬元經濟效益。近年來,野外觀鳥已成為盈江的一張名片,各地鳥類愛好者慕名而來,尋找河燕鷗、拍攝犀鳥歸巢,帶動了各類消費。好山好水好生態,無形中孕育出致富產業。
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我們應當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找準定位,不斷探索合理的利用方式。在云南元陽,哈尼族群眾開墾梯田,推進森林修復,哈尼梯田的“森林蓄水庫”煥發生機。立足健康生態,才能孵化出健康產業;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挖掘生態特色,才能形成“人無我有”的特色產業,贏得競爭優勢。
激發動力,調動群眾保護的主動性。群眾是維系生態環境平衡、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既是受益人又是建設者,應該充分調動主動性、提高參與度,努力實現環境美與生活富的共贏。
集聚眾力,發揮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作用。政府多引導、企業愿參與、群眾能配合,多方協商、共同用力,綠水青山便能夠轉化為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