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圖片來源:新華社)
時光的沙漏走了2600余年,在北緯51度、東經35度的國度上,24處世界文化遺產宛如珍珠項鏈般閃爍著光芒,向人們訴說著歷史上首個曾一度地跨亞歐非大陸的波斯帝國往事。如今,這片地緣政治占據重要地理區位的土地上,中東大國伊朗新任掌舵者易卜拉欣·萊希(以下簡稱“萊希”)正面臨著三項緊迫挑戰:防控疫情、恢復經濟,以及如何擺脫美國的制裁。
自2006年受到常年對外輸出戰爭的美國制裁以來,沒有人可以肯定地否認,倘若處理不好最后一項挑戰,“項鏈”是否會淪為“散珠”,“珍珠”是否會成為“粉末”。今年8月3日,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授權,萊希正式出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成為這個擁有悠久歷史國度的領航者。“萊希上任最大的挑戰來自伊朗內政與外交產生的社會問題,他所面臨的執政困境遠超其前任魯哈尼時期。”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中心教授劉中民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伊朗之所以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本質原因在于美國對伊朗的嚴厲制裁,導致后者難以融入全球經濟發展的環境中。
1960年12月,萊希出生于哈梅內伊的故鄉——伊朗什葉派圣城馬什哈德,哈梅內伊不僅是他的老鄉,也是他的老師。自哈梅內伊于20世紀80年代成為伊朗最高領袖以來,就對青年時期的萊希著手進行重點培養,加之擁有宗教法學博士學位、曾長期在司法和伊朗革命衛隊中擔任要職的履歷,都在一定程度上為萊希進入政局積累了政治資本。國際輿論普遍認為,萊希當選將在內政外交方面延續保守派的立場,在其任期內,伊朗將進一步與美國加劇對抗。
當地時間6月19日,擁有8000余萬人口的伊朗有2860萬名選民參加了選舉投票,在內賈德等其他熱門候選人被取消參選資格的情況下,贏得其中1780萬選票的萊希毫無懸念地贏得總統選舉。
當選以來,這位伊朗建國以來第十三任、哈梅內伊授權的第四任總統履新至今已近百天。百天之內,萊希先后與包括中、法等國在內的亞歐國家積極溝通,并在9月21日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了一段長達16分鐘的講話,這段以視頻形式發表的講話一度成為社交媒體熱點。萊希在講話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國際原子能發布的15份研究報告,都證明伊朗信守承諾,然而美國卻并沒有履行其解除制裁的義務,美國違反并退出了協議,卻繼續對我們的人民施加更多的制裁。”
“制裁是美國對世界的新戰爭方式,美國的干預只會導致‘流血和不穩定,要付出代價的是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也門和阿富汗的被壓迫人民,還有美國納稅人。”流傳在社交媒體的這句話道出了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網友在內的心聲,眾多網民紛紛留言、跟帖表達立場。一名自稱Tuilio的網友在其個人社交賬號上轉發了萊希的聯大演講視頻,并留言道:“這是真的,你用十個手指頭和腳趾頭都無法數得過來我們的政府制裁了多少個國家,太荒謬了,我們竟成了散布戰爭的獨裁者。”一位Terry mclennan網友則留言說,制裁是這個星球上的惡霸采取的最惡心的侵略行為,去他的制裁。Shawn hamzee網友認為,伊朗不需要核武器,以色列捏造證據是為了讓伊朗陷入困境。
“近20年來,無論是代表中產階層的改革派還是代表底層民眾的保守派當選總統,盡管上任者在經濟發展方面做了很多承諾,最終卻都只交出了一個慘淡的執政成績單,伊朗國內并未走出系統性、結構性的根本困境。”
劉中民認為,盡管哈梅內伊授權的四任伊朗總統意識形態不盡相同,盡管執政者在經濟層面喊了諸多口號,但從哈塔米到內賈德再到魯哈尼都是殊途同歸,實際上最終都面臨著“經濟增長乏力,通貨膨脹加劇,貪污腐敗嚴重,民眾生活水平無法得到改善”的共性局面,歷任執政者僅僅喊出了伊朗國內改革想要達到的目標,但缺乏為實現這一目標制定出強有力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戰略性改革方案,在伊朗趨于保守化的政治體制核心價值面前,改革的巨大需求讓位于意識形態。
在他看來,縱觀伊朗幾十年的政壇選舉,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當選,當一方步入國家治理的失敗輪回中,另一方便通過選舉為其接盤,兩派背后的實際仲裁者——宗教領袖哈梅內伊通過這種派別更替的方式來緩和伊朗國內經濟發展不力給伊朗民眾帶來的民生之痛,30余年來,這種宛若鐘擺一樣的政治安撫策略還能使用多久?在萊希前任魯哈尼執政的第一任期內,曾注意到保守派內賈德任期內給伊朗留下的發展困境,作為溫和的改革派,魯哈尼任內曾為伊核協議做了工作,但由于伊朗兩派輪替執政的政策節拍與奧巴馬政府及繼任的特朗普政府沒有對上節拍,導致美伊關系出現嚴重倒退,最終以慘淡結局收場。
“當改革派失敗時,哈梅內伊將力量平衡到保守派一方,當保守派仍然無法成功,哈梅內伊會再次擺向改革派。我稱之為‘政治鐘擺效應,這種效應既有國內環境根源,也有國際環境根源。從國內來看,自伊斯蘭革命以來,‘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意識形態土壤深厚,從國際上來說,伊朗同時受制于美伊關系的結構性矛盾中,兩國間存在著深刻的不信任,而這兩個國家的選舉體制深受各自國內政治制約,這是美伊關系的改善難以對上‘點兒的眾多復雜因素之一。”
“為照顧沙特等盟友國家的利益,美國目前想通過談判的方式遏制伊朗崛起。”劉中民對記者表示,美國當下最大難題是既想通過簽署伊核協議來緩解地區緊張局勢,從而擺脫伊朗問題對其的牽制,同時又想推動改善伊朗與其盟友沙特之間的對抗關系,這導致盡管伊朗多年來深受美國制裁之害,盡管美伊雙方都需要伊核協議,但由于拜登政府不想做妥協、萊希及背后代表的宗教保守勢力不想被欺負而成為僵局。
“由于其對內對外兩部分是緊密結合在一起,作為中東地區大國,與伊核協議相關的問題不僅是美伊兩國之間的問題。”劉中民分析,伊朗內政外交的走向不僅影響其本國經濟發展,還將影響其周邊地區政治格局,進而對全球治理背景下錯綜復雜的大國關系產生影響。
懸而未決擱置伊核協議,對美國而言并不造成損失,對伊朗帶來的打擊和損失卻顯而易見。
來自伊朗勞工部和伊朗中央銀行的數據顯示,伊朗今年食品價格上漲近1/4,房屋租金上漲超過1/3,伊朗民眾正在承受“生命中不該承受之重”。
10月20日,美國著名民調機構蓋洛普的一項數據顯示,約72%的伊朗民眾認同萊希就任后所做的工作。該機構稱,這項數據與2020年認同魯哈尼的32%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魯哈尼手中接棒的萊希,將如何面對這個歷史遺留的政治僵局?誰將成為伊核協議僵局的破局者?競選之初提出“強大和可敬的伊朗”競選口號的萊希將帶領伊朗走向何方?鐘擺或許給不出答案,但時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