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瑋
今年兩會期間,“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年內,各類政策供給不斷優化,6月,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9月,武漢、成都、深圳、青島四城“嘗鮮”養老理財產品試點;9月,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獲批籌建。第三支柱養老正在加速布局。
如何推進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年輕人會為30年后的“焦慮”買單嗎?
在我國當前養老保險體系的三個層次中,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健全,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而主要以個人養老儲蓄投資形成,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和目標日期基金等在內的個人商業養老計劃還是個短板。
在老齡化趨勢之下,政府主導的第一支柱養老金替代率不足、財政壓力過大等問題已經逐漸凸顯。
2019年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指出,到2028年,當期結余可能會首次出現負數,為-1181.3億元;203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有耗盡的可能。
而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也與個人就業情況相聯系,覆蓋面并不高,提供養老保障相對較小。
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要維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金替代率需不低于70%,國際勞工組織則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
此前,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曾透露,初始時,我國第一支柱替代率設計為60%,但近年來,第一支柱的替代率逐步下降,目前全國平均已不足50%。
建設由個人養老儲蓄投資形成的第三支柱無疑迫在眉睫。
9月1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商業補充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研究報告》。報告提出,未來我國養老保障的發展將呈現多元競爭的格局,在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初期,可考慮對個人養老金的投資管理人準入設置一定門檻,從公司實力、投資能力和養老金管理經驗等方面遴選出合格投資管理人,發行產品進入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產品庫。
那么,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應當如何建?
2020年10月,銀保監會作出大力發展第三支柱的政策指引,提出養老金融改革“兩條腿”走路的總方針,一方面抓現有業務規范,就是要正本清源,統一養老金融產品標準,清理名不副實產品。另一方面開展業務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包括養老儲蓄存款、養老理財和基金、專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選擇條件較好的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先行參與。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國際正反兩方面經驗,探索養老金融改革發展的新路子。
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表示,近年來,在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框架下系統謀劃、整體設計第三層次制度模式,目前已經形成了初步思路。總的考慮是,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出。
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成為業內共識。
“設計構建賬戶制大的框架,第三支柱的建設可以說邁出了最為關鍵,也最不可省略的一步。”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總裁兼首席投資官丁振寰向記者直言,第三支柱往往與稅收相聯系,這就與個人的工作及退休時間、福利待遇有關。賬戶設計好后,需要統一查詢資產信息,乃至包括遞延稅收等信息。賬戶制的基礎建設可能需要一個過程,但作為個人養老信息的統一管理體系,可謂是頂層設計最關鍵的一步。
在丁振寰看來,從銀行賬戶體系出發可能成為較為穩妥的渠道。銀行賬戶是我國資金監管的終端。在賬戶開設的選擇上,可以考慮選擇重新開立,或者指定已有賬戶。不過,在是否有指定銀行,銀行能否直接發行第三支柱產品等問題上還需監管進一步細化,但在此過程中,需要促進公平競爭、反壟斷,防止出現“唯一入口”或“幾家獨大”的情形。
海外市場如何設計養老保險第三支柱賬戶?美國信安金融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信安亞洲區總裁張維義介紹,從海外經驗來看,第三支柱的養老金賬戶設計一般是來配合多支柱的養老體系。第一支柱對于普通民眾一視同仁,不體現差異性,一般都是覆蓋面大,提供養老保障相對小。第二支柱,則與個人工作有關,公司成立養老金計劃。因此,隨著工作的變動,很多民眾會擁有不同的第二支柱賬戶。這就不利于資金累計和統一投資管理。以香港為例,香港工作人口約260萬,第二支柱養老金賬戶則有接近900萬,這意味著平均一個人擁有3個賬戶,極端情況下一個人甚至擁有7個賬戶。因此,一般會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允許客戶把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錢累積起來統一管理。
未來,隨著產品形態的多元化,養老保險、養老理財、養老基金和養老信托哪種競爭力更強?對個人而言,應當如何選擇?
“從結果來看,收益肯定是最為重要的。”丁振寰直言,評價一個產品往往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幾個維度,養老金長期化犧牲了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保障就是收益,“長期看沒有什么別的借口可言,人家借錢給你十年、二十年,證明不了自己(收益)就沒有借口。”
“第三支柱出來,可以買基金,可以買理財,也可以買保險,到底誰的份額大仍然有待觀察。”建信基金資產配置與量化投資團隊負責人梁珉直言,不同機構都能提供產品,大家可以發揮在各自領域的優勢。
“第三支柱是作為福利來做的,做投資,無論如何都要為投資者賺到錢,帶來福利,而不是做過度宏大的宣傳。”丁振寰向記者直言,第三支柱要真正“做出來”,其收益應該遠遠高于銀行存款,否則投資者為什么不把錢存在銀行里,還得“提心吊膽”搞理財。“應當把影響第三支柱持續增值的障礙一個個清理干凈。重點在于國家全力支持,把最優秀的資管機構、最優秀的投資經理凝聚起來,讓大家都能受益。在宏大敘事后面,需要大量默默無聞的工作。”
“讓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參與養老,最重要的不是理念的宣講,而是便捷性。”
梁珉直言,具體到第三支柱的執行層面設計一定要簡便,若每個月投1000塊,需要10分鐘做15步點擊(步驟)肯定沒有人參與。未來賬戶體系中,大家參與的便捷度、使用感強一些,能助推更多人去使用。
(《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