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做好經濟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一百年來,我們黨根據不同時期的目標和任務,提出相應的經濟發展目標、方針和政策,指導經濟發展,推動經濟工作。回顧總結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成就與經驗,對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十分重視在根據地和解放區“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為贏得革命勝利創造物質條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提出并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現在,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一百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不動搖。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有效應對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的遏制打壓,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時代答卷。實踐證明,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黨中央的判斷力、決策力、執行力具有決定性作用。
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經濟規律。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依據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制定和實施經濟政策。進入新時代,我們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開展經濟建設,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實踐表明,制定經濟政策不能脫離國情,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經濟規律。
堅持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我們黨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制定正確的經濟工作路線方針政策,推動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一重要判斷對于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發展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堅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統籌發展和安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更加艱巨復雜,無論是傳統安全領域,還是非傳統安全領域,都必須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風險。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解決“卡脖子”問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大國經濟的內在要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實現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良性互動,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現實選擇。
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系統觀念,要求“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我們黨在推動發展中始終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整體地而不是零散地把握發展規律,分析內在機理,處理發展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要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是堅持系統觀念推動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的生動體現,對于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培養、引進和使用大批優秀經濟人才。我們黨從建黨之初就十分重視人才,包括重視培養、凝聚和使用經濟人才。黨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強調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專業化能力,努力成為領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行家里手。這對于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堅持加強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統一戰線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回答了統一戰線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政策,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鞏固和發展新時代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堅持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計劃)。從1953年開始,我們黨編制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這些規劃(計劃)既堅持我們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既符合長遠發展目標和國家整體利益,又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和需要,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黨中央通過制定五年規劃(計劃)建議,將黨的執政理念和治國理政方略、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化為宏偉藍圖;國務院編制五年規劃(計劃),將黨中央的規劃(計劃)建議具體化、機制化,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進而將其轉化為全國各族人民一致行動的方案,推動國家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不斷前進。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就能看清長期趨勢,把握經濟規律,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實現各項既定目標。
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它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多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要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讓人民更多更好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發展成果,以中國新發展為各國共同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