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12 月11 日,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回首過去20 年,中國不僅經濟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角色也從開始的融入者、追隨者,不斷向貢獻者、引領者、改革者嬗變。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在提升國人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讓世界各國搭上了這輛快速奔馳的列車,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新活力、新動力,真正實現了雙方共贏。
過去20 年,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開放度不斷提升。從數據看,中國經濟規模從世界第六位攀升到了世界第二位,增長了10 倍。對外商品出口額從2660 多億美元增長到了2.6 萬億美元,占全球商品出口額由4%上升為近15%,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進出口國,也是世界上100 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也是全球商品貿易的中心,是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對外開放度大幅提高。
自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政府清理中央層面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 多件,地方性政策法規19 萬多件,確保相關法律法規完全符合WTO 的規則,并且按時完成了關稅減讓的承諾。最近幾年,中國又大幅加大了銀行、證券、征信等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力度。新的外商投資法的正式實施,進一步加大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確保內外資企業能夠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合作和競爭,中國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
伴隨著規模的擴大,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獲得了巨大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1 年到2020 年,中國三項專利國外授權量從11 萬件大幅增長到364 萬件,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專利申請國。在申請量最大的前十所高校中,有五所來自中國。對外出口中,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高科技含量產品的占比以及中國整體產品的競爭力都在快速提升。
科技實力的增強加速催動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不僅光伏、風電等行業已經占據了全球的半壁江山,人工智能、5G 通訊、物聯網、電動車等領域快速成長出一批研發能力強、發展前景廣的高技術企業。據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所發布的《2019 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顯示,在全球前20 大人工智能企業中,中國占據7 席,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科技水平,讓中國有實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帶來更大的動力。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啟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了世界經濟盡快走出危機泥潭做出巨大貢獻;2020 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帶來巨大沖擊,許多國家不得不封閉邊境,大量企業停工停產。中國依靠強有力的制度和物資保障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在迅速穩定、恢復經濟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其它國家提供了大量醫藥器械、防護用品、疫苗等防疫物資,極大幫助了其它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疫病防治和經濟復蘇。同時,面對世界經濟長期以來的增長乏力,自2018 年以來,中國連續召開四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大量境外商品進入國內市場,在更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給眾多國外企業提供了機遇。
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地位的提升,全球治理體系中存在的弊端也更加明顯。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迅速獲得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歡迎,是對當今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治理體系的完善和補充。由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運營5 年多來,累計貸款額度超過200 億美元,投資項目超過100 個,獲得了世界銀行、IMF 等國際多邊機構的一致好評,為完善國際金融體系做出了重要嘗試。
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做出重要貢獻。最近幾年,一些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這不僅不利于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也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挑戰。中國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呼吁要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全球化發展,中國政府也身體力行踐行這些原則。比如,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達成。最近中國領導人也提出了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為推動構建真正的多邊主義提供助力。
當然,在社會、經濟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我們仍然有很多領域存在短板,比如貧富差距仍然很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需要提高等。這也是在提醒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還需要繼續加快。
20 年來,中國融入了全球經濟體系,在其中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也為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開始為全球治理體系提供更多經驗和方案,并為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這是中國和世界的真正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