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晨
(遼寧省地質勘探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由于水的存在,地球上才有生命。水是人類與其他生命系統不可缺少的一種寶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條件。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農業的命脈,水是工業的血液,水是城市發展繁榮的基本條件。隨著經濟、技術和城市化的發展,排放的污水量日益增多。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 多立方千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約5500 多立方千米的淡水,約占全球徑流量的14%以上。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污、廢水處理程度不高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地表水體,造成世界范圍內的地下水質日益惡化。據衛生學家統計,目前世界上1/4 的人口患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水源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和居民生活用水的緊張和不安全性。
因此,健全體系,加強管理,完善監測手段,發揮媒體作用對防治水污染尤為重要。
日前,在“濰坊企業污水地下偷排”(如圖1-1)事件發生后,社會各界對我國地下水污染問題高度關注。據消息稱,這則由網友通過微博披露的污染事件,經過濰坊市環保局對企業排查,目前尚未發現企業通過高壓水井向地下排污的情況,調查仍在深入開展之中。這充分反映出地下水污染監管之難,建立完善的監測管理體系,是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關口”。
據我國多年來對地下水水質變化分析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地下水污染正由點狀、條帶狀向面上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由城市向周邊蔓延,污染形勢嚴峻。目前,我國地下水環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順,缺乏統一協調且高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對策措施,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和預警應急體系不健全,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評估等技術體系不完善,難以形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合力。上述問題,嚴重制約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 年)》指出,到2015 年,要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全面建立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城鎮集中式地下水水質狀況有所改善,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到2020 年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已確定北京、山東、貴州和海南4 個省市作為先行調查和監測試點,其余省份將于今年起全面展開監測工作。[1]
我國將用十年的時間,建設完善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由“國控網”和“省控網”組成的監測網絡,將對國家地下水環境進行總體監控和重點區域監控,實現對人口密集和重點工業園區、地下水重點污染源區、重要水源等地區的有效監測;地下水污染風險防范體系、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儲備體系的建設,將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應急處理能力。屆時,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將實現地下水環境監測信息共享,有效地對我國地下水污染進行防控。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保障,嚴格執法、加強管理、依法查處是實現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徑。
一是加強政府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各級人民政府是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應建立相關的聯動機制,密切配合。建立跨部門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聯動機制,形成合建、共享、互動的監管體系。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執法、監督和管理水平。依法規范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形式、排放去向、污染物排放濃度及排放量。
二是落實企業防污責任。地下水污染與地表水污染不同,污染物質進入地下含水層及在其中運移速度都很緩慢,一旦污染很難消除。對此,各級部門及企業必須在預防上下功夫。相關單位應嚴格按照國家地下水保護和污染防治要求,切實履行監測、管理和治理責任,采取嚴格的防護措施,隔斷地下水污染途徑。對于造成污染的,應依法承擔治理責任。
三是加強公眾監督。地下水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污染防治是一項全社會都應該肩負起的責任。在通過多種媒體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知識、宣傳地下水污染危害和防治重要性的同時,增強公眾地下水保護的危機意識,構建地下水環境的全民監督防護體系尤為重要。
水污染固定監測站是對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設立固定位置進行連續自動采樣、測定和傳輸數據的監測設施。20 世紀70 年代英國、荷蘭等國家開始在主要水系建立了水污染固定監測站,20 世紀90 年代中國在較大湖泊和河流已建立固定監測站,如長江、黃河流域的主要大城市以及太湖和滇池等。未來水監測站應立足于網絡化、現代化,使信息實時共享、實時監測,做到防患于未然。
水污染連續自動監測系統中有固定位置對廢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情況進行連續自動采樣、測定和傳輸數據的監測設施。70 年代一些國家開始在主要河系建立了水污染固定監測站,最初由手工操作,以后逐步發展為自動運行。
水污染固定監測站對于河系水質污染變化的情況可以起到長期連續監視的作用,已成為水質實驗室分析的補充手段。
水污染固定監測站一般設于水系兩岸的固定設施上。監測站的地理位置要慎重選擇,使采集的水樣有代表性。確定采水點時,應對河流的不同點(兩岸附近和河心),不同深度(表層、中層和底泥),不同斷面(清潔、污染和凈化斷面)等的水質變化情況和當地的地形、地質、氣象、交通、供電以及建筑物造價等因素進行深入的調查。
水污染固定監測站的連續采水裝置,常用的是可置于水中的潛水泵或隨水位升降同水面始終保持一定深度的浮動泵,抽水能力約1 升/秒,水壓保持約1.5Kpa 左右。進水口必須有過濾器,以防堵塞和泥沙淤積。輸水管道越短越好,一般為5 米到25 米,以免水質特別是溶解氧在采集過程中發生變化。管道要避光,以防止藻類生長聚集。采樣泵將水樣抽到緩沖罐中,水中泥沙在緩沖罐內沉淀,多余的水由溢流管排出,供分析的水樣分別流入各種監測儀器。
監測項目取決于設站的任務。通常監測的是水污染的綜合指標:水溫、pH 值、電導率、溶解氧量、濁度、化學需氧量(COD)、總有機碳(TOC)、總需氧量(TOD)等(見水污染常規分析指標)。污染物的濃度項目有F-(氟)、Cl-(氯)、NH4-(銨)、NO-(一氧化氮)、SO22-(二氧化硫)、CN(鎶)、Cd(鎘)、Cr(鉻)、酚等。各類監測儀器應能長期連續自動運行,給出準確可靠的數據。通常測定水溫時使用鉑電阻法;測定pH 值用玻璃電極法;測定電導率用電導電極法;測定溶解氧量用溶解氧膜電極法;測定濁度用光散射法;測定化學需氧量(COD)用重鉻酸鉀法、高錳酸鉀自動濕化學法或流動池紫外吸收光度法;測定總有機碳(TOC)用氣相色譜法或非分散紅外法;測定總有機碳(TOD)用高溫氧化鋯-庫侖法或燃料電池法等。對污染物Cl-(氯)、F-(氟)、NH4-(銨)、NO-(一氧化氮)、CN(鎶)、Cd(鎘)等濃度的連續監測多選用離子選擇性電極法,測定Cr(鉻)、酚等多選用濕化學自動比色法。此外監測站內還設有測定水的流量、流速等水文參數的儀器和測定風向、風速、氣溫、濕度、日照、降水等氣象參數的儀器。
監測站監測儀器測出的數據,經模數轉換器轉換成數字信號,經通信系統定時(如每小時一次)傳至監測中心。監測站內的長圖記錄儀或硬盤等將實時數據存貯起來,作為原始記錄。
監測站內裝有水樣存貯裝置,可按預定的周期采集水樣或接受監測中心的指令,在某一污染物控制指標超過限定值時采集存貯當時的水樣。采得的水樣存貯于0~5℃的低溫箱中,以備中心實驗室分析。
監測站未來將實現全國聯網,對偏遠地區及重污染地區實現全面覆蓋。相關數據將由專門人員定時整理匯編,定期通過網絡公開。
監測站的未來建設任重而道遠,而且具有軍事戰略意義。水質安全關乎全國人民健康的飲水問題,必須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因為,健康的人民,才能肩負起中國偉大復興的未來。
近些年來,新興媒體不斷涌現,憑借其各自新穎獨特的傳播方式得到了眾多的支持者,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同時,對社會的影響力逐漸在增加。
近年來新聞媒體對水污染事故的曝光率不斷提升,考驗著政府、環保、水利等相關部門對于污水監管監察的不足。例如新華社記者調查曝出,與非法傾倒鉻廢料的廠區相鄰的小百戶鎮興隆村,牲畜不敢放到江邊,很多村民莫名得病,30 多人得了癌癥,8 年有11 名村民因癌死亡。渤海漏油事件仍懸而未決,紫金礦業毒廢水泄漏事故剛剛在爭議聲中落幕,北江鉈污染事件仍令人記憶猶新……。近年來,一起起水污染事件頻繁發生,越來越多地牽動公眾神經。據財新網不完全統計,自2005 年以來,我國已發生15 起重大水污染事故,其中有4 起造成人員中毒,有9 起水污染事故造成上萬人用水受影響。水污染事件頻發暴露出的多重深層次問題表明,監督、執法、應急等方面的改善仍然任重而道遠。
微博作為新興媒體,也將其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多政府機關、名人、新聞媒體紛紛開通微博,與網民展開互動。政府方面主要利用微博征求民眾意見,讓民眾自由發表觀點建議,盡力在民眾心中樹立良好形象;名人們通過微博發表自己正面積極有趣的信息以獲得更多支持;新聞媒體則利用微博發表精短新聞消息以擴大知名度。筆者認為其最大原因是在于微博上與民眾交流的便捷性。網民對發布內容進行自我評價,博主還可自行對感興趣的評論進行回復,與網民進行良性互動。例如濰坊地下水污染事件通過微博做了網友觀點傾向性分析,從中能看出網民們對新聞事件的關心,而且能直觀地反應出大部分人對此次事件的看法,為有關部門對新聞事件的處理提供了依據。
與此同時,在各地消息及時發布這一點上,微博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云南麗江大火(如圖1),是由一名網友最先發表在微博并上傳了照片。日本大地震更是24 小時不斷更新消息,有來自媒體的,也有來自日本當地的,總之消息如雪片般曬在微博上,遠遠勝過傳統媒體對新聞的報道。微博對消息的傳播速度塊、覆蓋面廣,微博互聯的網絡時代已經到來。
如果能依靠微博這樣的網絡平臺,對飲用水安全進行實時的監管,對不法企業進行及時曝光,政府相關人員依據微博提供的信息及時取證核查,讓飲水安全真正落到實處,使百姓飲用上安全放心的飲用水則指日可待。
結論:1:健全體系、加強管理2:完善監測體系,提高水污染檢測技術3: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對水污染問題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