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澤南,劉浩明,吳少海,蔡海青,葉瑀
(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廣東 廣州 510663)
對 數 周 期 天 線(Log-Periodic Antenna,LPA),是一種多單元定向非頻變天線,對數周期天線中一種最常用的形式就是對數周期偶極子天線(Log-Periodic Dipole Antenna,LPDA),LPDA由一些工作在半波長的陣列偶極子單元組成,這些單元的長度是漸變的,因而對應不同的頻率。這些半波長偶極子用金屬串聯起來,并保持一定的相位差,就可以在很寬的頻帶上工作。由于這種天線工作具有較寬的工作帶寬、較高的增益、易于設計等優點,在廣播、測試、微波通信等方面都有。對數周期偶極子天線是基于以下縮放的原理:當天線各個單元按同一比例因子τ縮放但仍保持它原本的結構形式,也就是在離散的頻率上(f,τf,τ2f,…)滿足自相似的結構但尺寸進行相應比例的縮放,那么各個單元具有相似的性能。
對數周期天線一般存在三個區域:對于某一個特定頻率f,如果某些振子的長度在該頻率對應的λ/2附近,那么這些振子就會在該頻率處諧振從而具有較強的輻射,我們稱為輻射區。而對于那些較短的振子,頻率為f的信號經過時,并沒有諧振,因而沒有輻射,電流只會經過它們之間的集合線導入“輻射區”,我們稱這部分較短振子區域為“傳輸區”,因為他們只起到了傳輸射頻信號到輻射區的作用。對于那些遠大于λ/2的振子區域,射頻信號很少流入這個區域,因為信號在經過輻射區時,大部分已經輻射出去,剩下極少部分信號雖然流入該區域,因為該區域的振子長度較長,不能產生諧振,所以大部分信號又反射出去,我們稱這個區域為“非諧振區”。
對數周期天線的輻射分區在傳輸區工作情況,各個對稱振子的電長度不到λ/2,其等效的輸入阻抗呈現較強的容性,未能諧振,所以這部分對稱振子輻射出來的能量很小,大部分能量通過集合線傳輸到輻射區,這部分區域主要起到了傳輸線的作用。在輻射區,該區域內的振子接近工作頻率對應的半波長λ/2,因而能夠激勵從而產生較強的輻射,大部分能量從該區域輻射去取。由于大部分能量在“輻射區”已經輻射出去,因而傳輸到“非諧振區”的能量已經很小了,所以通過該區域輻射出去的能量自然就很小了。又因為這部分區域的對稱振子明顯大于λ/2,對于已近輻射到空間的能量有一個較好的反射作用,所以對輻射方向圖有一個“反射”作用,該顯現實現的方向圖是從“非諧振區”指向“傳輸區”。
對數周期天線方向圖的波束寬度一般為幾十度,天線方向性系數(增益)也一般在10dBi左右,屬于中等增益的天線類型。幾何比例關系τ和σ也會影響對數周期天線的方向性系數。天線的性能受到天線的各個振子長度Ln、比例因子τ和間隔因子σ的影響,這些參數對于設計對數周期振子陣天線來說非常關鍵。比例因子越大,即漸變系數越小,則天線增益越高;同樣,間隔因子越大,增益越高。但是,隨著比例因子和間隔因子的增大,天線尺寸明顯增大,所以在實際設計中,會在天線尺寸和增益之間取折中值。
CST(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微波工作室是一款三維電磁場仿真軟件,該軟件基于空間離散化的方案,在直角坐標系中,將空間劃分成足夠多的網格,對每個網格進行分別計算,采用有限積分法積分得到最終結果。CST是電磁研究領域速度最快、精度最高的仿真工具,CST微波工作室可計算任意結構任意材料的物體,在天線設計上有著極廣泛的應用。
本文設計了一個工作帶寬為100MHz~1GHz,即10∶1,增益要求6dBi。
(1)天線的比例因子τ、間隔因子σ直接影響天線的增益和尺寸,因而這兩個尺寸在對數周期天線設計中非常關鍵。根據圖3曲線,其最佳設計的τ和σ的值為:

(2)對數周期的最長振子決定天線的最低工作頻率,最短振子決定天線的最高工作頻率,因而天線各個振子的長度非常關鍵。最長振子的長度為最低頻率工作波長的一半:

最短振子的長度為最高頻率工作波長的一半:

(3)由各個振子的工作頻率滿足fn+1/fn=1/τ,求出n=10,所以一共需要11個振子。
(4)根據公式,計算得出各個振子之間的初步間距如下:

由公式求出天線的初始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天線初始參數
依據這些初始參數,在CST軟件建立3D天線模型如圖1所示,饋電點選擇在L11的正中間。從模型圖中可以看出,天線最末端兩個振子之間的間距(d10)已經非常小,說明10∶1的比例帶寬已經接近對數周期天線的實際制造極限了。雖然理論上對數周期天線可以達到無限大的比例帶寬,然而,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加工制造的物理尺寸限制,一般選取的帶寬倍頻不超過10∶1,這也是本文為什么設計兩種天線組合實現80∶1的倍頻帶寬的原因。

圖1 CST軟件建立的對數周期天線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和建立的模型,對初始模型進行仿真,得出的駐波比(VSWR)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初始模型基本滿足較好的駐波比,說明理論計算和仿真大致吻合,驗證了理論推導的正確性。但還是存在以下問題:在0.185GHz處出現一個尖峰,說明在此頻段的反射系數較大,大部分能量并沒有通過該天線輻射到空間。為了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在仿真軟件中計算天線的電流情況,各個頻點的表面電流情況如圖3所示。圖4給出了不同頻段的輻射方向圖。

圖2 CST軟件初始模型仿真的VSWR曲線

圖3 CST軟件仿真的對數周期天線表面電流分布情況

圖4 CST軟件仿真的對數周期天線輻射方向圖
從這些圖中可以看出,初始模型基本符合對數周期天線的輻射理論,駐波比在0.185GHz附近還是存在與預期有些不符,分析原因有如下:理論計算都是以理想振子作為模型進行分析,即理想振子是不計入寬度、厚度等參數,實際制作天線時,線寬和厚度都會對電場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即理論計算時電流都是沿著理想導體直線傳播,但是,實際設計的導體中,會有很多電流分量,從而理論計算的電長度與實際工作的電長度會有一定誤差。
根據麥克斯韋方程,電場決定輻射遠場,所以遠場的方向圖和理想有一定差距,實際仿真結果跟理論計算不完全相符,因此,需要對天線性能進行優化。
(1)振子長度的優化。最長振子的長度直接決定最低輻射頻率,而其他振子的長度都與最長振子呈一定的比例,如果改變最長振子的長度,最低頻率就會改變,同時其他振子對應的頻率也會相應變化,可以推測該參數對天線性能也會有較大影響。所以對最長振子長度進行優化就很有必要。在仿真軟件中將最長振子l1設置成一個可變參數L1,然后設置不同的參數進行掃描。根據掃描結果,當振子長度L1由750mm變成850mm時,低頻段的駐波比明顯改善,但是高頻明顯變差,這是因為所有振子長度都變長了,最短振子也變長,對應的高頻部分就不能正常諧振。
(2)長度比例因子τ的優化。振子的長度對頻率有直接的影響,而振子長度比例因子影響各個振子的長度,所以首先對這個比例因子進行掃描優化,在仿真軟件中將比例因子τ設置成一個可變參數sx,然后設置不同的參數進行掃描。根據掃描結果,當比例因子sx由0.76變成0.80時,0.18GHz附近的尖峰明顯消失,但在高頻處駐波比變大很多,即最高輻射頻率變低。這時,除了最大振子,其他所有振子長度都變長了,最短振子變化幅度最大,對應的高頻部分就不能正常諧振,從而大部分能量被反射,出現了較高的駐波比。
(3)間距比例因子σ的優化。由于振子之間的間距對各個振子之間的耦合有較大影響,而相互耦合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各個輻射單元的阻抗特性,從而影響整個天線的駐波比,所以有必要對各個振子之間的間距比例因子進行掃描優化,在仿真軟件中將間距比例因子σ設置成一個可變參數gema,然后設置不同的參數進行掃描。根據掃描結果,當間距比例因子σ由0.13變成0.17時,0.18GHz附近的尖峰明顯消失,但在高頻處駐波比變大很多,即最高輻射頻率變低。
通過對以上參數進行掃描,我們可以看到低頻得到改善后,高頻又出現了惡化。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天線振子數量不夠,因為在計算的時候,我們以最高頻率來決定最短振子,以最低頻率決定最長振子。這樣設計會出現在低頻和高頻附近輻射區域較小,如果使最長振子變長,最短振子也會變長,從而高頻惡化。如果使最長振子變短,最短振子也會變短,從而低頻惡化。為了平衡高、低頻的性能,有必要在理論計算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振子數量,這樣可以增加設計和調整靈活度。
在理論計算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振子,即采用12個振子的模型。通過反復調整振子長度、長度比例因子τ、間距比例因子σ,最后得出了的駐波比曲線如圖5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0.086~1GHz頻段內,VSWR<2,滿足阻抗匹配要求。優化的參數為:l1=850mm,σ=0.17,τ=0.78。圖6為參數后的電流分布圖,圖7為優化參數后的輻射方向圖。

圖5 優化后的VSWR

圖6 優化參數后的CST軟件仿真的電流分布圖

圖7 優化參數后的CST軟件仿真的輻射方向圖
綜合以上分析,因為表面電流特性會影響天線的輻射方向圖和駐波比,因此以表面電流作為指導,不斷優化天線參數指標,可以不斷地改善天線的駐波比和輻射方向圖。根據以上分析和仿真結果,可以看出最終結果滿足設計要求,達到預期,驗證了理論分析的正確性,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