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特別是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教材里包含著豐富的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與其他學科相比更有優勢。本文重點闡述如何有效地在語文教學各環節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染。
【關鍵詞】民族團結;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101-03
【本文著錄格式】樊麗.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101-103.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教育學生尊重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明成果。學校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場域,已然受到各學科的共同關注,這有助于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民族政策的有效實施。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決定了語文課程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德順鄉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地處洮北區民族鄉鎮,擁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那些民族特色的風土人情、民族風味濃郁的地理風光、贊美平等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等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教學中,立足文本結合當地民族精神文化信息資源有效設計,調動學生的情感影響因素,抓住教學重要環節中的關鍵點,引導、培養學生從多個維度感受到了中華人民民族大團結的和諧氛圍,適時滲透民族團結教育。
一、導入環節巧設計,激情引入定基調
(一)情景交融引走心,閱讀期待渾天成
導入新課這一教學環節要注重情境創設,關注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教者要精心備課,圍繞教學目標,巧妙地運用音像、實物、語言、音樂、表演、再現生活場景等方式,展現民族地區的優美風光、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民間英雄的無畏精神,民族大團結中黨和國家領導人親民愛民的故事、寫作背景等,營造一種良好的情感氛圍,喚起學生對民族地區的熱愛,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進而在后續閱讀理解中催出民族團結的情懷。
例如教學《草原》新課引入時,用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短視頻方式呈現:藍天碧草相接,駿馬奔馳,百鳥飛翔……吸引學生的眼球,營造一個草原自然景色美如畫的情景。接著老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激發學生讀文欲望:讓我們跟隨有人民藝術家之稱的老舍走進《草原》,從他樸實無華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內蒙古大草原上的風土人情。又如《難忘的潑水節》一課的導入環節,首先播放傣族群眾歡度潑水節的熱鬧生活場景視頻,然后教師引言設疑: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1961年的潑水節,這個潑水節讓傣民人民感受到了無以倫比的幸福與溫暖,這個潑水節深深刻在傣族人民心坎上、也深深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同學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快去自讀課文,揭開謎底吧!這樣營造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隨著教育教學的展開,民族地區風光美和人情美躍然紙上,學生在不斷深入地朗讀中受到中國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
(二)謎語導入激興致,求知欲望暗產生
例如教學《葡萄溝》一文,上課伊始,老師利用謎語激趣:孩子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猜水果的謎語,仔細聽,認真想,聰明的你一定會猜出來的!“彎彎樹,彎彎藤,藤上掛著水晶鈴。水晶鈴密層層,有的紫有的青”。小朋友們立刻學習興致高漲,異口同聲喊出葡萄,此時利用多媒體播放色彩豐富的葡萄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最后定格于《葡萄溝》一文的插圖。教師啟發式談話:這就是我國盛產葡萄的地方——葡萄溝。接下來讓我們開啟今天的葡萄之旅吧!學生們迫不及待地讀文,在與文本對話教學過程中感悟葡萄溝的美麗景象以及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待客,潛移默化中受到不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熏陶,感受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和諧氛圍。
(三)溫故知新巧鋪墊,民族情感孕期中
如教學六年級下冊《藏戲》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匯報《京劇趣談》中京劇表演特點、動物造型的獨特之處,接著教師出示《藏戲》一文人物角色的插圖,隨機提問:這種帶著面具、沒有舞臺、一部戲要演個三五天的劇種你知道是什么劇種嗎?關于這個劇種你有哪些了解?教師點名學習小組代表根據收集的資料加以匯報。調動學生理解藏戲的欲望,將學生帶入文本,在讀中進一步理解藏戲,感受藏戲所體現的民族風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這種溫故知新、鋪墊孕伏的引入教學方式就是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設攀登學習新知識高峰的梯子。簡潔的設疑提問不但可以喚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愿望,而且能促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以讀代講顯個性,課中讀悟情綿長
(一)讀思結合,朗讀釋長情
教學文章精彩片段時,首先要注重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課文精美的語段并將品讀后的感受用一兩個關鍵詞批注邊白處,然后組織小組學生之間交流匯報感受,最后讓學生將個人體會帶入到朗讀中。如教學《草原》一文中描寫草原風光的部分時,布置學生默讀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邊白處,先在小組內初步交流;然后請小組學生代表匯報相關語段閱讀體會,依生匯報相機出示關鍵語句:“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簡單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狀態既驚艷又舒服。我愿意站在周圍很久,想坐下來,輕聲說一首美妙的詩。”引導學生把作者初入草原,放眼遠眺,天地相連,讓人心曠神怡,對草原的熱愛用朗讀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教學喜迎遠客、主客聯歡部分時,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蒙漢情深”?默讀圈畫,引導學生思考批注:主人敬酒時會說什么?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怎樣 把自己想到的用一兩個關鍵詞批注;指名匯報聚焦經典語段“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交流與朗讀教學相結合可以體會到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民族間的團結合作互助和深深的手足之情同胞之誼。
朗讀訓練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基本閱讀技能訓練。課標中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讀,利用自己閱讀期待、閱讀教學反思及批判閱讀等環節拓展發展學生學習思維活動空間來提高閱讀環境質量。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通過朗讀且要落實有感情朗讀的目標。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在讀中體驗文章情感,放飛自己的激情,在鮮活的語言環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體驗領悟文本飽含的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二)演讀文本,理解創新
《葡萄溝》一文教學中,老師組織學生表演維吾爾族村民熱情款待的場景。
1.合理想象,創編課本劇
(1)談話:下面請小朋友們用自家日常待客經歷結合文中描寫維吾爾族老鄉熱情好客的語段,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多媒體展示新疆老鄉戴著新疆帽,端著一大盤葡萄,笑著走的畫面。)
(2)出示溫馨提示,啟發學生想象:瞧這群熱情的維吾爾族老鄉迎接客人時,可能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小客人,你又會說什么呢?
2.小組交流,創意演讀
師:小組內練習學生說一說,演一演,帶上表情和動作就更吸引觀眾了。
哪個小組愿意上來表演一下? (師生評價表演)
師:酸甜的葡萄讓我們感受到新疆老鄉的熱情,歡快的歌舞更讓我們有一種回家的溫馨!(播放新疆人載歌載舞的待客小視頻,組織學生唱起來,跳起來)
挖掘文本的情感點,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表演,使課堂氣氛化靜為動,使學生熱情地參與其中,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民族團結的熏陶。
(三)想象畫面,朗讀再現
《大青樹下的小學》描寫了一所農村小學中學生歡樂祥和的校園文化生活,體現了我國發展各民族兒童教育之間的友愛和團結。古老的銅鐘、白墻和搖曳的鳳尾竹太美了。來自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在鮮艷的五星紅旗下共同學習生活,是那么團結。上課學生認真學習讀書,下課盡情玩耍,小動物的出現增添了趣味。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圈畫有新鮮感的詞句,再布置學生咬文嚼字地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字呈現給我們一幅怎樣的畫面?并在小組中說一說,然后指名匯報,適時提問:這樣的畫面,你感受到什么?最后出示相關語段讓學生將聯想到的、感受到的帶入朗讀中。通過想象,讓學生體會學校的生氣勃勃,同學們在上學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將校園的美麗、不同的民族學生親如一家,緊密團結在五星紅旗下的溫暖和幸福感潛移默化的在課堂中傳遞,民族團結的美好氛圍躍然紙上。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默讀圈畫新鮮感的詞句聯想畫面、交流想象畫面、場景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想、讀、說的能力,還不知不覺中使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美好的河山和燦爛的民族文化。
三、鞏固延伸合理化,課后促情根深蒂固
(一)巧設開放作業,不拘一格陶冶情感
《葡萄溝》一文在布置作業上釆用了多種開放形式:(1)布置學生手抄報:《葡萄溝》一文的學習不僅讓我們領略了葡萄溝的美麗風光,品嘗到酸甜美味的葡萄,還讓學生深深體會到新疆維吾爾族的熱情,那么就請小朋友們親手制作一期圖文并茂的手抄報,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表現出來,然后把結果展示在學校的展板上,讓全校師生都能看到我們的風采!(2)善于收集相資料的同學,可以把收集到的圖片、文字材料制成生活剪貼畫;(3)唱的好的同學,還可以自編歌詞,唱一唱,錄制下來上傳到班級QQ群。在教授《大綠樹下的小學》一課之后,我們根據所處蒙古族聚居村的地理優勢和我校現有的民族資源,在“華道堡”村開展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1)采訪老支書了解“花道寶”這一蒙古族語的含義(開滿美麗鮮花的山崗)以及每年農歷五月十三舉辦敖包文化節的意義,聆聽學生關于敖包的傳說及各種祭祀;(2)走訪充滿蒙古族民俗風情的村落,走進千家萬戶了解蒙古族民俗風情等。特別是通過當期與歷史時期的對比,讓學生進一步增強對當前幸福生活的信心,激發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3)舉辦“小記者”采訪活動,釆訪村里的民間藝人,聆聽優美的馬頭琴表演,欣賞奔放的蒙古族舞蹈,品嘗餡餅、饸饹、貓耳湯、海姆嘎等蒙古族特色美食。活動結束布置學生寫一篇“花道寶”導游詞,講述這里的迷人風光、民風民俗,歌頌這里的民族政策和脫貧致富后的幸福社會生活……遴選優秀作品送給村委。這種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使學生將感性認識轉化為堅定的信念,而且在學生心中播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使民族團結之花得以長久開放。這樣的活動不僅從不同角度營造了民族團結教育的氛圍,也讓每一個學生深刻認識到文化是民族的,是世界的。
結合教學內容設置開放式作業,開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更有的放矢地落實了在實踐學語文、用語文的課程目標。
(二)拓展延伸意猶未盡
語文教學是為了學生學習研究內容、感悟體驗、凈化心靈,同時可以更好地運用到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藏戲》一文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拓展作業及活動。布置小練筆作業:結合本課所學內容和藏戲現狀寫一篇表達內心真情實感的隨筆;安排綜合實踐:收集我國現有的民族劇種,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制成圖文的手抄報并拍照發到班級群里。這樣的拓展延伸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國民族風情、地域文化、發展特色以及各民族友好團結的和諧氛圍,增強民族自豪感。再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林則徐振聾發聵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單元主題的四篇文章《古詩三首》《軍神》《青山有幸埋忠骨》《清貧》分別以不同題材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各族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單元教學結束,教師要抓住有利契機加以拓展,布置學生課外閱讀那些講述民族英雄的文學作品,辦一期民族英雄故事交流會。通過拓展實踐,學生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古往今來中華各民族兒女緊緊團結在一起,為民族統一大業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犧牲,一往無前的民族精神。
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是弘揚中國民俗和民族精神內涵的途徑之一。不僅可以延伸到課外讀物,也能拓展延伸到實際生活經歷中,還能拓展延伸到社會實踐。在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語文教師要深挖課程標準,深挖教材內容和寫作意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找準學科教育的最佳滲透點,將民族團結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民族團結、愛我中華的思想影響和滋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從而實現語文三維教學目標的立體統一。
參考文獻:
[1]潘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挖掘內涵,滲透民族團結教育[J].新課標研究(基礎教育),2010(7):189-190.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3]沈沫.學校教育視域下的民族文化傳承研究述評[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8-45.
[4]王丹彤.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研究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5]劉其順,張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21(6):23-24.
作者簡介:樊麗(1976-),女,漢族,吉林白城人,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德順鄉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