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舞蹈是民族之魂,具有明顯的種族信仰,是一個民族對生活、對自身、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正因為如此它成為民族內部通用語言,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自信的樹立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舞蹈迎來了生存挑戰,它們不斷地消失于歷史長河當中,只能在有關檔案當中見到只言片語。繼承和發展民族舞蹈,是保持民族文化完整的必要環節,是民族類學校以及藝術類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以藏族舞蹈為例,論述了信息社會之下民族舞蹈教育的“社會+學校”繼承與發展模式,希望形成的內容對民族舞蹈教育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民族舞蹈;舞蹈教育;文化繼承;藏族舞蹈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139-03
【本文著錄格式】李麗莉.民族舞蹈教育的繼承與發展——以藏族舞蹈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139-141.
前言
在世界舞壇當中,中國民族舞蹈被稱之為中國舞,其因為具有典型的中華元素而吸引無數國外觀眾。在時代發展的過程里,中國民族舞蹈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不斷地融入國際元素,力求可以進入國際文化舞臺;另一方面外國觀眾更加青睞原汁原味的中國舞,喜歡它們的神秘感和特有的程式。正因為如此,民族舞蹈的繼承和發展成為一對矛盾,需要藝術類學校去破解。
一、民族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以藏族舞蹈為例,其具有祭祀、戲曲、宮廷不同舞系,經過了千余年甚至于更久的積淀,已經具有其獨特的舞姿和程式,乃至于在一定區域之內成為人們精神的寄托。故而積極地開展藏族舞蹈教育,可以體現出國家及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視,體現了文化公平、民族自由。窺一斑而知全豹,由藏族舞蹈這樣的特點便可以看到民族舞蹈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一)傳承民族文化
民族舞蹈、民族音樂二者關系密切,一同形成了特有的民族舞蹈文化,其飽含著少數民族群眾的審美、智慧。正是這些民族舞蹈文化讓中國文化具有了豐富多彩、神秘迥異的特色,深深地吸引著國內外觀眾。可以說一個地區的民族舞蹈就是一個無形資產,通過地方文旅項目會給予當地經濟極大的推動力[1]。
(二)建立少數民族群眾文化自信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這些舞蹈最初源自于生產勞動,后來又出現了貴族舞蹈、民間舞蹈。像藏族舞蹈就是如此,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四系即祭祀、宮廷、民間、戲曲,但不管哪一系都體現了藏族群眾的信仰、生活觀念,并于其中體現著藏族群眾固有的習俗以及審美。將藏族舞蹈傳承下來,就等同于保留了這些傳統,可以喚醒藏族群眾的那份民族自豪感[2]。
(三)增強各民族彼此文化交流
在21世紀教育已經并非局限一隅,而是開放性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中職藝術類學校能夠通過民族舞教學實現多民族學生的彼此交流,讓他們形成彼此尊重的優良學風。而且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會讓地域性的民族舞蹈流傳到其他地區。
二、民族舞蹈教育繼承與發展面臨的問題
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看,于發展中繼承、于繼承中發展,這是民族舞蹈的必然之路。而在具體的民族舞蹈教育層面,民族舞蹈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這讓民族舞蹈教育的繼承與發展遭遇各種瓶頸。以藏族舞蹈為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具體問題。
(一)傳統舞蹈在不斷消失
例如“百獸率舞”大部分都消失于歷史長河當中,而今藏族舞蹈中的“十二相舞”屬于其中一種。其具有獅、龍、虎、龍、熊、鳳凰、蛇、豹等頭部面具,據藏族群眾反映,做這樣的一套面具需要多達80余種工具,各類顏料不少于60種,手木匠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和藏族舞蹈類似,其他民族的傳統舞蹈消失的原因也在于工具的復雜性和舞蹈人員的龐大性。換而言之,目前的生態環境以及生活情況,尤其是經濟發展導致的少數民族人口外流,讓原本封閉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更少,這導致了那些人數上千人乃至于上萬人的大型民族舞蹈逐漸地退出歷史舞臺[3]。另外不可忽視的是,外來文化影響對民族舞蹈形成了強烈沖擊,例如街舞、機器舞、廣場舞等,分散了少數民族群眾注意力,傳統的民族舞蹈并非一如既往可以獨占他們的精神領地。再就是社會當中對藏族傳統舞蹈的研究、搶救工作也比較滯后,導致了一種舞蹈形式當中的元素缺失。
(二)非遺舞蹈繼承人隊伍建設不足
民族舞蹈有很多都是非遺項目,傳承人是該類舞蹈形式得以存在的唯一載體。據筆者從網絡了解,目前我國有非遺舞蹈131個,其中從第一批到第四批源自于西藏自治區的有16種舞蹈。這意味著這16個藏族非遺舞蹈還有傳承人,但目前從全國范圍來看,民族舞蹈傳承人的境遇并不樂觀,各級政府并沒有給予他們非常明確的待遇,大部分都是榮譽證書,這種缺乏激勵性的保護行為會導致新一代傳承人的尋找非常艱難,一旦上一代傳承人謝世,就意味著對應的舞蹈消失。這對我國文化而言是非常沉痛的損失。如何拯救非遺舞蹈,讓更多年輕人成為傳承人,這是全社會都需要深思的事情[4]。
(三)民族舞蹈教學缺乏系統教材
作為中職舞蹈教師,筆者認為民族舞蹈教育繼承與發展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專業的民族舞蹈教材。導致這樣情況的原因有:第一,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能歌善舞,形成的是口口相傳的傳承模式,缺乏相應的民間文獻;第二,一直以來地方政府沒有重視民族舞蹈保護,并沒有形成必要的官方的影視資料、文獻資料;第三,大部分藝術學校在民族舞蹈教學當中,只是提取民族舞蹈少許元素,更多的在于創新;第四,民族舞蹈是民族傳統、民族音樂、民族民俗等綜合體,若想全面地整理民族舞蹈文化,需要從地域風情、民族傳統、民族音樂等方面來收集素材,這樣的工程量十分巨大。在藏族舞蹈當中,就有四類、四系的分別,它們分布于不同藏區。況且同樣的藏族舞蹈形式,在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的跳法以及程式。目前學界從各地藏族舞蹈抽離出了“顫、開、順、左、繞”“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等共同點,將其作為藏族舞蹈教學的基本內容,然而這樣的藏族舞蹈往往又不具有個性,失去了其空靈、靈性以及自然之趣[5]。
(四)民族舞蹈學生畢業從業艱難
在民族舞蹈的繼承和發展過程是,學校只是一個環節,最終仍然要依靠學生和大眾,他們才是民族舞蹈的繼承人和發展者。從學校這一角度來看,培養出來的舞蹈人才最終又有多少能夠真正地從事民族舞蹈研究以及相應的表演類工作呢?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民族舞蹈專業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向有深造、進入專業院校、兼職、加入專業演出團隊、轉行、自主創業。而轉行、自主創業、兼職幾乎占據了主體,只要很少一部分人在從事專業演出和進入藝術類院校。民族舞蹈畢業生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讓后來者不敢進入這一領域,導致了民族舞蹈繼承與發展進入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新浪教育板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50%的舞蹈專業學生都希望畢業后留校,有65%的學生認為舞蹈專業就業壓力大。在畢業后去向方面,考研占33%、出國深造占16%、轉行占27%、自主創業及兼職等占24%。這就意味著能夠從事民族舞蹈研究、民族舞蹈傳承的人微乎其微。
三、“社會+學校”讓民族舞蹈教育沖破藩籬
民族舞蹈教育的繼承與發展,并非是藝術類院校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責任。形成“社會+學校”的綜合教育,是保證民族舞蹈得到繼承與發展的關鍵。這其中也涉及到了如何解決繼承與發展矛盾的問題。筆者認為,盡量修復快要消失的民族舞蹈元素,保證民族舞蹈的系統性,同時圍繞民族舞蹈形成不同的文旅項目增加民族舞蹈的展示舞臺,讓民族舞蹈得以生存,這實際上已經解決了繼承與發展的矛盾問題,因為繼承和發展都需要民族舞蹈活著。以下筆者給出藏族舞蹈“社會+學校”這一大教育模式,希望能夠幫助其沖破藩籬,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一)全社會形成保護環境
第一,地方檔案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需要積極聯合,利用本身的管理優勢來積極收集民族舞蹈文獻、資料、元素。例如各藏區地方政府引導四館聯合積極地以視頻、圖片、文字、音頻等來收集藏族舞蹈的資料和素材,要保證目前較為完善的藏族舞蹈的形式有系統記錄,這其中要積極聯系非遺舞蹈傳承人以及其他藏族群眾,請他們來協助完成這一歷史重任。甚至于可以多方探查線索,去積極修復那些古老的藏族舞蹈,盡力去還原藏族舞蹈的完整體系[6]。
第二,地方學校要積極融入藏族舞蹈。具體的融入需要從藏族舞蹈的文化、形式、元素綜合入手,這樣才能形成藏族舞蹈學習的系統性。其中以社團形式吸引愛好者加入,既能保證藏族舞蹈在校園扎根,同時也能夠做到因人而異,保證了學生在藏族舞蹈學習上的自由性。中職學校可以在德育、美育活動中積極地引入藏族舞蹈。
(二)普遍培養重點選拔傳承人
第一,藏區大中小幼各級教育單位以及社會上的舞蹈教學機構,都必須擁有強烈的藏族舞蹈舞保護和傳承意識,能夠積極地面向學生宣傳目前16個非遺藏族舞蹈為代表的藏族舞蹈,讓他們可以耳聽藏歌和藏樂、眼看藏族舞蹈,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以及強烈的藏族舞蹈學習興趣,起到普遍培養的作用。同時需要從學習者當中選出資質好悟性強的學生,將其介紹給當地藏族舞蹈非遺傳承人,這樣的工作利于項目傳承人的延續,對地方文化保護而言具有積極意義[7]。
第二,提高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待遇。需要從中央政府層面給予藏族舞蹈舞嚴格保護,能夠以轉移支付形式對其形成專項資金能夠讓傳承人獲得相應的待遇,包括工資、福利兩部分。以此來激勵后來者,不至于讓傳承人斷代。或者將非遺舞蹈傳承人吸收到文化體系之內,讓其享受到相應的待遇。
(三)積極編制藏族舞蹈教材及設計課程
第一,教材編制。以中職類藝術學校為例,可以積極地去挖掘現有的藏族舞蹈文獻、資料,并積極地走入藏區了解不同藏族舞蹈形式之下的舞姿、動作、程式,甚至于可以采用錄像形式將藏族舞蹈形式采集回來,作為藏族舞蹈教材編制的參考資料。這其中也包括了積極聯系傳承人,邀請他們進入學校成為藏族舞蹈教材編制顧問,這是典型的“社會+學校”聯合模式,可以將傳承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最主要的是利于傳承人廣泛選拔傳人。
第二,藏族舞蹈課程設計。筆者認為藏族舞蹈作為一個系統的文化體系,需要結合藏歌、藏曲、藏族民俗等進行綜合的課程設計,讓包括藏族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都能夠深度了解藏族文化。這其中中職學校成為多民族學生交流載體,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和諧社會構建做出了積極貢獻[8]。
第三,適當鼓勵創新。雖然筆者認為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才是最為寶貴的,但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必須允許學生創新。這其中需要結合目前提煉出的“顫、開、順、左、繞”“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等來編舞。當然,為了確保編舞具有藏族舞蹈的靈魂,要求學生要充分了解藏族文化。
(四)提高藏族舞蹈專業學生畢業就業率
以中職藝術學校為例,必須認識到藏族舞蹈教育必須實現社會化,將自己設定為其中一環,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可以聯系藏族舞蹈表演類團體或者企業來實現現代師徒制教學,并且能夠形成定向就業,可以保證畢業生都順利地進入藏族舞蹈教學、表演、研究等崗位當中,提高藏族舞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誠然,對深造者也必須支持,往往這部分人員未來極為可能成為藏族舞蹈文化的拯救者。對自主創業者,中職學校可以引導其以文旅項目為主,利用本身專業特點來為外來游客提供藏族舞蹈表演,這樣可以實現學以致用。
在教學當中中職藝術類學校需要具體形成研究專業、表演專業、創作專業、理論專業四個模塊,能夠針對學生的資質、愛好來合理分配專業,實現針對性培養。需要動態地采集當地社會藏族舞蹈人才的信息,提煉出具體的人才標準,能夠結合標準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確保學生成為藏族舞蹈領域出類拔萃的核心人才。
誠然,這其中需要藏區的地方政府擔起文化保護、社會就業的責任,能夠聯合各方力量來為藏族舞蹈專業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就業環境,并鼓勵有關中職等教育機構培養此類人才。其中基層可以抓住國家鼓勵的文旅結合創業機遇,大量地塑造地方旅游項目,并將這些項目作為藏族舞蹈表演的平臺,給予藏族舞蹈存在及發展的根基。
四、總結
民族舞蹈教育的繼承與發展,需要整個社會來關注,并且以校園為教育基地,讓它能夠聯合非遺舞蹈傳承人承擔起民族舞蹈人才培養的責任。政府聯合社會企業等來一同塑造利于民族舞蹈專業人才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保證民族舞蹈通過這些人才展現于世人面前,能夠讓更多人領略民族舞蹈的美、感受民族文化的韻。
參考文獻:
[1]但雅.芻議民族舞蹈教育的繼承與發展——評《藏族舞蹈教程(上卷·女班)》[J].學前教育研究,2020(4):2.
[2]孟武.淺談藏族民間舞蹈的創作“繼承與“發展”[J].環球慈善,2019(7):28.
[3]毛歡.藏族傳統舞蹈傳承與自主創新之我見[J].藝術品鑒,2019(2Z):209-210.
[4]索南扎西.論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與演變[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9(1):131.
[5]達哇才仁.淺論藏族原生態舞蹈的傳承與創新[J].藝術教育,2019(11):227-228.
[6]程紅.用切實可行的措施留住民族文化根脈——從第四屆藏族鍋莊舞大賽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J].傳播力研究,2019(2):21.
[7]郭靜.分析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J].中國農村教育,2019(33):34.
[8]馬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現狀與問題探析[J].北極光,2019(5):70-71.
作者簡介:李麗莉(1982-),女,山西大同,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舞。